本港樓價升完又升,梁振英政府終於宣布出招,能否見效未知,觀乎鄰近地方,近年都面對高樓價問題,政府頻頻出擊遏抑樓價,紓緩升幅,仍被批壓不低樓價。樓價愈飈升,市民對買樓便愈心急,但要揹上動輒幾十年的樓債之前,你想清楚了嗎?
樓市長升長有,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在8月中已升至107.18點,較上月又升2.1%,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今年6月的私樓售價指數為200.2,約是5年前的一倍,無怪乎無殼市民強烈要求政府出招!結果特首梁振英在昨日宣布10招穩定樓市措施,包括推售居屋貨尾單位、把36幅社區及政府用地改作住宅用地、研究「港人港地」賣地條款等。
事實上,樓價高企問題在亞洲各地同樣出現,例如新加坡私人樓價在過去5年升幅超過4成,雖然沒有香港的一倍誇張,但由於私人樓價帶動二手組屋房價急劇上漲,結果讓當地居民非常不滿,亦令星政府非常頭痛;至於在台灣,台北市去年的私人樓價,是8年前的1.36倍,令當地無樓民眾埋怨政府不力。
星台推遏市政策 僅緩升勢
本港政府在去年及前年,推出降低按揭成數、提高印花稅率、九招十二式等措施,圖壓樓價,被批反應慢,政府又再沒有狠招,官員多次出口術只變成「狼來了」,樓市仍如脫韁野馬。
另一邊廂,台灣、新加坡政府頻頻出招(見表)。如在台灣,2010年台灣銀行調低按揭成數,去年4月開徵奢侈稅,類似本港額外印花稅,非自住住宅若在一年內轉售,須付15%稅率。台北市政府今年又推豪宅稅,亦與民間團體合作興建類似居屋的合宜住宅,今年初開始申請,以7折售予低收入人士。可是台北今年第二季房價仍較去年升7%,民怨未減。
新加坡同樣積極出招,前年推額外印花稅,及後去年尾向外來者埋手,規定外國人或以公司名義買樓者,須付高達樓價10%的印花稅,以打擊炒樓,另一邊廂大幅增加房屋供應,一邊賣地,一邊大加組屋供應。去年上半年新加坡開售1.4萬個組屋單位,較原計劃增加3成,全年更達2.2萬個,是過去10年之冠。
及後,新加坡房價升幅有所減慢,但今年第二季私樓樓價仍較去年上升1.9%,未能平息國民不滿,故政府早前預告,將會再出招遏抑俗稱「鞋盒」的小型單位樓價。
入市兩大迷思 買樓前三思
梁振英一次過推出十項穩定樓市措施,可見其決心,但是效果如何,能否協助中產置業,尚未可知。但即使短期有效果,能紓緩樓價,又是否等如要飛撲「上車」?其實,無論升抑或跌,市民置業前也須考慮清楚。若為樓瘋狂,是否也有代價要付上?無論之後升或跌,買樓動輒要揹樓債十幾二十年,是否也值得先花一點時間,想想社會一直存在的買樓迷思:
30歲前要置業?
不少80後、90後年紀輕輕,甫畢業、工作數年已盼盡早置業,但其實外國首次置業年齡不低,如德國和日本,首次置業者平均年齡42歲,英國也有37歲。
買樓一定好過租樓?
社會普遍也認同買樓較租樓佳,不用幫人供樓,但也不是沒有持相反觀點,如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就提倡市民到市中心租樓,會較在非市區買樓為佳。有內地財富雜誌近日也比較在上海租樓與買樓哪個好,結論是取決於投資能力,若然省下的金錢,即首期、每年供樓與租金差額等,年回報超過5%,租樓便可能更划算。
《富爸爸窮爸爸》作者清崎就一直強調「自住物業是一種負債」,年輕人買樓前要三思,否則以現時按揭合約可長達40年,年輕人30歲「上車」,隨時供到70歲,當真是「長命樓債長命還」。
這情況也曾在日本出現,日本80年代有經濟泡沫,東京附近物業升至天價,正常上班族的薪金難以足夠供樓,銀行惟有將按年期盡量延長至可達80年,出現「三代人供一間屋」的苦況,這是否香港人的未來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