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6日 星期四

盼華多肯定日貢獻 助消敵意

<轉載自201426 明報 中國版>
天兒慧提出釣魚島「共同主權」論,加上他不時批評日本對華政策,日本一些右翼網民把他標籤為「賣國賊」,但天兒慧強調,自己既非「反日親中」,亦非「反中親日」,而是「一直努力不偏不倚」,以社會科學學者身分盡可能客觀冷靜地基於事實分析,提出建議。他自言不單對日本作批評,對中國也一視同仁。

天兒慧稱,他在靖國參拜、歷史認識、歷史教科書等問題上,一直對日本政府持批判態度。他表示,這類主張過去一直是很多日本知識分子的共通看法,大部分日本人亦贊同「日中友好」、「協助中國走向現代化」。他形容,日本1980年代經濟起飛,加上有意對過去作出補償,開始對中國政府提供開發援助(ODA),民間亦透過各種形式去支援中國的發展,但情90年代起出現改變。

中國經濟騰飛 日感威脅

天兒慧認為,中國在1990年代經濟騰飛,然而卻於聲言「和平崛起」之際,在未受威脅下大幅提高軍費及武裝,引起日本警惕,而當中國的大國主義式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之時,日本卻因「迷失20年」產生焦慮,開始對中國警戒及感受到威脅,抗拒國際主義的內向民族主義開始膨脹。踏入千禧年,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2005年象徵日中合作的「東亞共同體」成立受挫、2008年日本向華ODA結束,兩國關係冷卻,2012年釣魚島被日本「國有化」後,更令中日關係陷入惡性循環。

信個人主張經得起考驗
 
「無可否認,中國放棄了『韜光養晦』的方針,由『核心利益』的主張向『海洋強國』的目標推進,改向積極外交,日本的警戒感、威脅感升級,對華感情亦惡化,反華民族主義亦正增加。」天兒慧坦言,日本國內目前就中日關係冷靜討論的氣氛大幅消退,相信自己的言論會被鷹派視為「親中反日」,但他自信自己的主張長遠而言會站得住腳。他亦寄語中國「不要煽動『過去戰爭中糾結的問題』和『反日民族主義』,而是將兩國外交正常化以來日本對中國的貢獻作出坦誠的評價,如此日本人的反華情緒相信會大大緩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