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也是甲午海戰120周年。
百年彈指一揮間,如今日本安倍政府不僅對侵略戰爭毫無懺悔之意,反而變本加厲,參拜供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公然挑戰二戰確立的國際秩序,並將中日關係比作當時的英德關係,企圖以錯誤、錯位的歷史類比來誤導國際社會,為日本重走軍國主義道路尋找「替罪羊」,放「煙幕彈」。
安倍政府的所作所為使中日關係跌入冰點,使東亞充滿了火藥味,緊張局勢不斷升級。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國力日盛的資本主義道路,為了獲得更大的市場和資源,領土擴張的野心膨脹,制定了以侵略中國為中心「大陸政策」,企圖通過征服中國將亞洲納入自己的版圖。
甲午戰爭實質是新興的日本為挑戰東亞舊秩序而發動的戰爭。日本的做法得到當時西方列強的支援,他們除了想趁機獲利,也想利用日本牽制俄國。甲午戰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這場戰爭的結果是,日本靠強索巨額賠償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進而脫亞入歐,躋身列強,走向對外擴張的帝國主義道路,為其後更大規模的侵華戰爭種下禍根。
一戰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加劇、同盟國與協約國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而進行的戰爭。日本通過一戰在亞洲攫取了巨大利益,刺激日本其後發動對中國等亞洲國家的侵略和太平洋戰爭。
一戰後建立的《凡爾賽條約》對德國實行嚴厲制裁,德國失去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並被解除武裝。但德國元氣並未大傷,工業體系保存完整。《凡爾賽條約》使德國產生極強的牴觸情緒,引發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最終導致希特拉納粹黨上台。德、意、日法西斯政權在英、法、美等國綏靖政策的縱容下,挑起二戰浩劫,造成7,000萬人死亡,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61個國家和地區、20多億人陷入戰爭。
德汲歷史教訓 日扮成受害者
兩次大戰都與德國、日本有關,但兩國對歷史的態度卻截然不同。德國徹底反省侵略歷史,汲取歷史教訓,獲得歐洲和國際社會的原諒,現已成為歐洲強國。而日本卻始終不願直面歷史,承認侵略歷史和錯誤,相反美化歷史,修改教科書,甚至把自己打扮成「歷史的受害者」。這與二戰後沒有徹底清算日本戰爭罪行,個別國家扶持日本在亞洲作為平衡中國的力量,也有很大的關係。
目前不少輿論將一戰爆發前的歐洲與百年後的東亞做比較,認為戰爭危險迫在眉睫。這種看法過於簡單化,但戰爭危險確實不能完全排除。當前東亞地緣政治和安全環境十分複雜,主要是日本圍繞釣魚島挑起的領土和海洋爭端引發局勢緊張,背後又有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的複雜關係。
近年來,日本軍國主義本性日益暴露,有其深刻的歷史和現實緣由。
首先,日本自「廣場協定」簽署以來,國民經濟長期低迷,國家債務一路攀升,陷入「日本式經濟陷阱」。安倍上台後推行「安倍經濟學」,說是「三箭齊發」,其實主要是印鈔票,實行量化寬鬆,來刺激日本經濟。其結果雖然對日本出口有所幫助,但卻進一步築高債台。
有專家說,日本已經進入「國家破產」階段。經濟持續低迷必然伴隨政治動盪和社會矛盾積累。安倍近來「拜鬼」等製造緊張局勢的一系列逆歷史潮流之舉動,顯然是想轉移國內矛盾、轉嫁經濟危機。
其次,日本在進行一場巨大而危險的軍事賭博。日本右翼政客對中國這些年快速發展壯大心裏總有一道坎邁不過去,尤其幾年前中國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國內生產總值)總量超過日本,對日刺激很大。於是乎日本寄予希望於美日同盟來牽制中國,為中國的發展使絆子、製造障礙,其做法是在安全上緊緊拉住美國,同時挑唆亞洲鄰國與中國的海洋權益等矛盾,企圖構築針對中國的「小圈子」。這場賭博日本下的賭注很大,甚至不惜犧牲東亞的和平與安全。
華主張和為貴 安倍炒作失據
其三是日本對待歷史的態度使然。日本政客長期扭曲歷史,不願面對曾經給亞洲和其他國家帶來生命塗炭、遍地廢墟的巨大災難的侵略戰爭,更談不上徹底反省侵略歷史,使日本長期陷入「強烈而狹隘的民族主義陷阱」。日本媒體最近居然聲稱,從一戰前局勢汲取的教訓是,針對中國一定要提高日本獨自的震懾力以及日美同盟的戰鬥力。
可惜日本的如意算盤難以得逞,賭得愈大就愈可能血本無歸。當今和平與發展是世界主流。日本安倍政府加緊軍備,挑戰國際秩序,使東亞火藥味濃重,已經遭到亞洲鄰國的警覺和反對。連日本的盟友美國在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後也即表示不滿。最近美國高官訪問中日韓,傳遞的也是要維護國際秩序的資訊。
安倍炒作中國因素,希冀用簡單歷史類比來推論戰爭邏輯,與事實相去十萬八千里。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都主張「和為貴」,這與當年德日的窮兵黷武根本沒有可比性。
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基於歷史和現實的戰略抉擇。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中國的現代化是在現有國際體系中進行的。中國是現有國際體系的積極參與者、建設者和維護者。
以聯合國維和行動為例,中國是五個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部隊最多的國家,迄今已派出1萬多名官兵參與了24項維和行動。中國積極參與全球問題的解決,近年來在20國集團中為遏制金融危機蔓延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貢獻有目共睹。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積極參與和推動全球經濟和貿易的發展,從來料加工到製造業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生產鏈的關鍵一環。2014年中國直接對外投資將超過外國對華的直接投資,成為資本淨輸出國。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已躍居世界第二,人均超過6,000美元,對外貿易首次超過4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而且中國經濟發展的空間還很大。這些都充分證明中國是國際體系和全球化的受益者和貢獻者。中國與世界各國已結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中國發展壯大將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
有人問,歷史上新興大國的崛起大約有15次,其中11次與守成大國發生對抗。那麼東亞會不會重蹈當年歐洲覆轍呢?答案是明確的,也是否定的。
對外底綫思維 領土寸步不讓
當前東亞和亞洲局勢總體可控,除非安倍政府真的不顧一切,鋌而走險。而且近百年來國際體系的發展與完善, 加上核武器「確保相互摧毀」的制約,戰爭已不再是大國博弈的首選。
這裏關鍵要看中美如何處理「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的關係。中美互為第一大貿易國,經濟相互依存,又都有相互摧毀的核力量,戰爭手段肯定不是選項。而且如果有人膽敢鋌而走險,拿東亞和平當兒戲,兩國要加強溝通與協調,果斷行動,絕不容許被別國或某一事件拖入大國的衝突。
中國對外戰略要有底綫思維。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覺醒的一個重要轉捩點。遭此奇恥大辱,國人開始重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中國有理由也有能力在東亞發揮影響力,釣魚島問題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利益底綫,必須寸土不讓。
中美在東亞合作符合雙方和亞太各國總體利益。中美都是二戰的勝利國,都是國際秩序的受益者,對遏制日本重走軍國主義老路負有共同責任。
有備才能無患,能戰方能止戈。憂患意識不能丟,居安思危不能少。習近平主席提出中美建立「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得到美方和奧巴馬總統的積極回應。雙方建立這種雙贏、多贏的關係,將為其他國家樹立榜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