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3年1月10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北京觀察 撰文: 林美芬>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2012年12月31日主持政治局的學習班時才重申,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沒想到他的說話剛剛落地,新政還沒拉開序幕,2013年元旦後就出現了《南方周末》(簡稱南周)新年獻詞被刪改和《炎黃春秋》(簡稱炎黃)雜誌的網站被封事件。
一個地方事件就輕易摧毀了新一屆上任兩個月來努力建立的開明改革形象,也打碎了大家的「中國夢,憲政夢」。
南周事件顯改革阻力 民眾焦慮
廣東的南周是內地言論最大膽的媒體,而炎黃則推動改革憲政的雜誌,在內地被譽為「南南周,北炎黃」。在新一屆領導人去年11月上任後,炎黃和南周均發表文章,主張推動憲政。
2013年伊始,南周新年獻詞被省宣傳部門刪改、炎黃網站被封,到中宣部強制全國媒體轉載批評南周的《環球時報》社評,再到《新京報》抗令不刊登,中宣部副部長親自到報館督陣威脅不轉載就停刊,新京報社長宣布辭職,以及在微博瘋狂刪除支持南都和新京報的言論,以及對敢言者禁言、刪號,反映習李推動政改阻力之大,也凸顯執政黨對民眾追求民主憲政的焦慮。
內地執政黨本身就是一個利益集體,這個利益集體不容許其他人的監督和挑戰,如非到了非改不可的最後時刻,這個政黨顯然是不會主動推動政治改革的。從當局處理南周的手法和事態發展來看,未來幾年,盡管經濟改革仍然會繼續推進,但政治改革、「憲政夢」基本無望。
2012年12月16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3年要提出經改總體方案、路綫圖和時間表,並強調「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動下一步改革」,這一表述和習近平上任後首站選擇「南巡」廣東,曾一度令外界對經濟改革抱有期待,但是,南周事件讓大家的「中國夢、憲政夢」碎了。
政治不改革 經濟難望見曙光
南周新年原來獻詞「中國夢、憲政夢」指出,「兌現憲政,限權分權,公民們才能大聲說出對公權力的批評;每個人才能依內心信仰自由生活;我們才能建成一個自由的強大國家。」文章說:「中國人本應就是自由人。中國夢本應就是憲政夢。」
而炎黃春秋新年獻詞則以「憲法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共識」為題稱,「政治體制改革的共識已經存在。這個共識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雖然現行憲法並非十全十美,但只要把它落到實處,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就會前進一大步。」
憲政指立憲政治,憲政就是以憲法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與法治的結合構成政權的組織。憲法是限制政府和執政者權力的最重要的法律手段。事實上,由於沒有憲政,權力不受約朿,中共宣傳部才可以公然違反憲法,強制全國其他媒體刊登環球時報的社論。
在沒有憲政下,盡管憲法列明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公權力對司法審判權的干預,凌駕於法律司法之上,所以,私有產權和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主政時期的重慶,就是一個例子。沒有政治改革的配合,經濟改革最終也不會成功。
2004年起,國家發改委牽頭制定的《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但是,在利益集團的阻撓下,方案制定8年之久,至今一再延期無法出台,主要原因是受到中央企業等既得利益者的抵制而無法達成共識。
權貴集團掣肘 憲政改革蹣跚
「政治改革滯後,權貴集團已成形並挾持權力,對改革形成強力掣肘;權力主導的巿場既有利於權貴掠奪資源,又能夠通過市場變現,半途而廢的改革能進一步壯大權貴集團;體制內的人都是權本位社會的受益者,他們不可能支持讓自身失去權力的改革。改革,步履蹣跚;改革,難以樂觀。」內地敢言的經濟學者韓志國在微博上評論說。
在處理南周事件上,中宣部重申「黨對媒體原則不容鬆動」,在不讓公共知識分子、網民、媒體講真話的背景下,中國的改革又從何談起?
南周從一宗地方事件,演變成為一場全國性事件,並得到全國媒體和網民的廣乏聲援,呼籲新聞和言論自由,開放報禁,反映了民眾公民意識的覺醒。因此,內地的政治改革不可能無限期的延滯,不盡快改革可能變成無路可走。事實上,一個沒有法治的社會,一切都沒有保障,這就是為甚麼富人、精英都在用腳投票辦移民,當精英和財富都走了,中國還剩下甚麼?
習近平去年12月出席憲法公布實施30周年活動時說:「憲法的生命在於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於實施。」而李克強則多次強調,「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因此,當局如何處理南周事件,是考驗習政改革決心,也是外界量度習李未來改革幅度的指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