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3年1月23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釣島風波 撰文: 凌鵾 經濟分析員>
日前《解放軍報》報道解放軍總參謀部要求,今年軍隊要強化打仗思想和做好打仗準備,相當於頒下「備戰」號令,乃軍方及官方在這方面首次發出如此明確的信息。各方均認為這乃針對近期東海、南海爭端升溫,尤其日本的挑釁而來者。
美鼓動日右傾 華無退路
無疑,近期解放軍各類演習及訓練動作頻繁,顯示備戰的積極性已明顯提高,但除了軍事上的部署外,經濟上也須作出相應的配合性籌劃,畢竟戰事並非單涉及軍隊。
近日不少評論(包括外國的)都在議論中日就釣魚島開戰的可能性。這確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按目前形勢看不一定打,但也不能說一定不會打,開打的機會確實存在,因此從經濟角度看,必須按習近平的提示作最壞準備。中日開戰的可能性來自以下幾個方面:(一)美國為遏制中國「重返亞洲」,大力挑動日方參與制華,並把釣魚島列入日本管理區及美日安保條約範圍,鼓動日本生事。雖然美國也不想中日真的打起來,要求日方通過談判解決問題,但點火易控制難,不能排除火勢失控的可能性。
(二)日本政壇全面走向右傾。首相安倍及副相麻生均是大鷹派,但更重要者是民情右轉,支持擴軍等鷹派觀點的情緒上漲。安倍上台後的一系列政策,都顯示了長期性的右傾及反華部署,包括擴軍、增建專門應對釣魚島爭端的軍事能力,強化美日聯防安排,四處拉攏別國建立反華圈,除了在東盟、澳洲及印度等地活動外,還遠及歐洲與北約,並強調共同價值觀,力圖建立軍事及意識型態的雙重反華圈。
防日緩兵計 經濟戰成上策
(三)中國已無退路。一是中美間遏制與反遏制鬥爭必然持續激化,二是領土問題一處失守全綫危矣,釣魚島不爭則南海諸島亦失。當對方上門尋釁或賊人入屋搶掠,已非韜光養晦政策的範圍,若不奮起還擊則國將何存,更遑論養晦。因此戰略上中國不容退讓,而必須力撑到底。何況日方已反口,不承認當年中日間曾有擱置爭議的協定(有點像兩岸間對有無「九二共識」的爭論」)。
此外,從戰術上看亦須防日本採用援兵之計,買時間來作好制華部署。在這方面有兩點尤須注意,第一是日本想政冷經熱,一面搞政治遏制另方面繼續在經濟上獲利。第二是安倍想先振興國內經濟,站穩陣腳後再強化對華施壓。在這情況下,打經濟戰變成上策,不單可堵住日本的緩兵計,還可削弱其制華能力。
從上述可見,中國必須在軍事準備外,也強化經濟方面的備戰部署,而這有三重目的:
(一)盡快增強實力以便應對戰鬥的需要。日本現已採此策略,一面投入10萬億圓刺激經濟,另一面以千億圓計大增軍費。擴大及加強軍力自需提升經濟實力來作支持。但除總量擴大外,更關鍵者是提高軍工及配套工業的水平與產能,進行軍力競賽已無可避免。
經濟管理決策 須加備戰思維
(二)保障經濟及金融安全。一旦出現軍事摩擦經濟後果非同小可,且全球將被波及,衝擊甚至可遠超金融海嘯。原因是涉及的中美日乃全球頭三大經濟體及國際經貿參與國,中日及東亞地區乃全球加工及製造業主要基地,中國及東盟等乃增量最快的主要市場,中美日均為全球資金流大國,而中日又是美國的最大債主。因此一出事必會引發全球各類市場大震盪,全球化供應鏈大擾亂,全球經貿活動受干擾,各類資產泡沫爆破,人流物流受限而資金流大亂等。
(三)利用國際經貿關係進行經濟戰。在中日交惡下中國民間早已自發啟動了一些經濟戰措施,主要是抵制日貨及遊日等。當局也應研究官方行動方案,和如何恰當引導民間行動。
顯然,備戰應成為今後中國經濟發展及調控的必然考慮因素之一,並應就短中長期及全國、地區、企業、政府、社會等不同層次來進行有關規劃和制定政策。這將涉及多個政策領域,包括引導投資,平衡消費與投資,調整財政政策(特別是加大軍事開支),擴充必需品及戰略物資儲備,嚴防游資亂竄,保障供應鏈安全及穩定等,要做的工作不少,但最根本還是要在經濟管理決策中加入備戰思維,故不單是軍隊要強化打仗思想,經濟施政上也要快步跟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