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

安倍量寬不治本 注定累己累人

<轉載自2013116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 Stephen S.Roach 耶魯大學講師/前摩根士丹利亞洲主席著有《下一個亞洲》>
央行行為政治化的趨勢持續不斷,而安倍晉三以及其所屬的日本自民黨的捲土重來,只是這一現象的最新例子,因為這兩者都是使日本經濟從20多年前至今,依然迷失陷困的政治體系核心元素。
日本早前的選舉,與安倍對日本央行的貨幣政策立場緊密聯繫。他指日本央行過於謹慎,應該向其更為進取的同行,即美國聯儲局和歐洲央行學習,因為美聯儲和歐洲央行使出的非傳統及進取的量化寬鬆政策,似乎已挽回大局,所以安倍認為日本央行也是時候採取相同的行動了。
美陷流動性陷阱 日應鑑前車
如今安倍似乎如願以償。隨着日本央行行長白川方明(Masaaki Shirakawa)的任期於4月份屆滿,首相就可以為行長挑選接班人,以及其兩個副行長——來為他下賭注。
不過,量寬政策還有用嗎?在後危機時代的今天,量化寬鬆這實驗性的貨幣政策,已被廣泛視為一種「指定動作」(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其功效已不無疑問。世界經濟在全球金融危機衝擊下觸底,在4年後的今日,量化寬鬆政策對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幫助,明顯雷聲大雨點小。注入大量的流動性,的而且確可為信貸市場解凍,並阻止危機演變至最差狀況——這在聯儲局2009-2010年度首輪量化寬鬆政策中得到證明——然而,隨後的量寬,就連正常的周期性復甦都未能催生。
其中原因不難理解。由於公私營部門的資產負債表也受到嚴重破壞,政策利率又幾近為零,後泡沫的經濟已經陷入了典型的「流動性陷阱」。相對於進一步舉債和刺激總需求,他們更關心的,是如何償還危機之前積累下來的巨額債務。
美國消費者的困局,正是這故事的典型例子。在危機前幾年,兩個經濟泡沫——房地產和信貸——加劇了個人消費熱潮,更令個人消費創紀錄。當泡沫爆破時,每個家庭都聚焦在如何復修其資產負債表——亦即償還債務並重新開始儲蓄,而非恢復過度消費,這不難理解。
助長揮霍 歐洲4年兩陷衰退
盡管這場前所未有的危機,令美國聯儲局的資產大概增加了兩倍,達至3萬億美元——並可能在未來1年內達至4萬億美元,美國的消費還是未見起色,這也是前所未見的。自2008年初以來的19個季度中,消費支出在平減通脹因素後,每年平均增長率僅為0.7%——比截至2006年的前11年每年3.6%的增長趨勢,幾乎低了3個百分點。
同樣,歐洲央行也竭力推行量化寬鬆政策,但亦難以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盡管她的資產值已倍增,達3萬多億歐元(折合約4萬億美元),歐洲卻在4年中,第二次陷入衰退狀態。
量化寬鬆政策,不僅在快速恢復一個陷困且資產負債表受制的經濟體上,能力有限;有關政策還衍生重大風險:它模糊了貨幣和財政政策之間區別。央行購買由政府發行的主權債務,抵銷了市場在借貸上的成本約束,實際上資助了公共部門的揮霍行為。
美歐日亂放水 世界再步危機
不幸的是,日本似乎忘了自身所經歷的許多教訓——尤其是在2000年代,日本央行實施零利率和量化寬鬆政策,經驗已教人失望。日本同時也忘記了在1990年代——這也是她第一個所謂的「迷失10年」——當時政府不擇手段地延長資不抵債的銀行和許多非金融公司的壽命,令這些「喪屍公司」(Zombie-like Companies)依賴着種種「生化鹽水」勉強繼續營運,並抱着一種虛幻的希望——幻想時間能夠拯救一切。直到1990年代末期,當銀行進行改組,企業也被鼓勵進行重組時,日本才在修復資產負債表、結構性改革這條漫長而艱苦的道路上,取得了進步。
面對和當年日本一樣的誘惑,美國選擇了屈服。從量化寬鬆政策、到破紀錄的聯邦預算赤字,到前所未有的緊急財政援助,美國用盡一切的氣力,來掩蓋修復資產負債表與結構調整所帶來的痛苦。結果,美國已經創造出美國特色的「喪屍」——也就是「消費者喪屍」(Zombie Consumers)。
和日本一樣,美國在泡沫破裂後的恢復是有限的,即使聯儲局已注入大規模的流動性。2012年第三季度,美國家庭負債相當於收入的112%——雖然較2006年的創紀錄高位有所回落,但仍比20世紀最後30年的75%標準,高出幾乎40個百分點。同樣,20128月到11月的個人儲蓄率僅為3.5%,還不到19701999年間平均儲蓄率7.9%的一半。
歐洲的情況也一樣,歐洲央行過分進取的行動,並無促成在區內期待已久的結構性改革。飽受危機折磨的歐洲外圍經濟體,仍然面對着無法承受的債務負擔,以及嚴重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問題。而歐洲銀行體系的支離破碎,仍是區域互相關連的系統中,最脆弱的一環。
這就是安倍想為日本尋求的「解決方案」嗎?此時,日本經濟最受不起的就是結構性改革的倒退,但這亦是迫使央行追隨美聯儲和歐洲央行錯誤步伐後,安倍和日本將要面臨的風險。
由世界主要央行——即美聯儲、歐央行、日本央行——大規模注入的流動性,既不能在各自的實體經濟帶動發展,也不能促進資產負債表的修復和結構性變革。這只讓大量多餘的流動資金在全球資本市場上流「竄」。不管這些資金流到何處,下一個危機也注定隨之而來。
CopyrightProject Syndicate, 2012. www.project-syndicat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