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反腐挫炫耀消費 「低調奢華」受寵

<轉載自201487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北京觀察 撰文: 林美芬>
今年上半年,奢侈品消費繼續降溫,一些傳統國際奢侈品牌在華業績沒有起色,繼續放緩擴張步伐,反映反腐風暴威力仍在,並改變着內地人對奢侈品的消費習慣。
LVMH(路易威登)集團今年第二季度的業績,放緩至僅增長1.3%。據該集團稱,中國市場第二季度的需求減弱。
開雲集團發布的2014年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旗下的古馳(Gucci)銷售大跌4.5%,其中,二季度的跌幅擴大至下跌5.7%。集團首席財務官稱,Gucci二季度銷售跌幅加劇主要受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新加坡和日本地區影響,與此同時,中國、日本和俄羅斯遊客在歐洲旅遊消費增長放緩導致歐洲疲軟。
兩會穿衣風變 低調取代名牌
受反腐和禁止採購奢侈品的「禁奢令」影響,去年以來,以往商務禮品的銷售遭到重創,奢侈品類的銷售額持續下滑。
在新的形勢下,今年3月舉行的全國人大政協「兩會」期間,焦點人物的穿衣風格發生了重大變化,反映了市場的一些變化。往年全身國際名牌套裝的中國電力「一姐」——中國電力國際董事長李小琳,今年變得很「低調」,既沒有穿上國際品牌服裝,也沒有拿名牌手袋,取而代之的是手拎「環保袋」!
恒大地產老闆許家印,2012年在兩會期間因為佩戴愛馬仕皮帶而成為網民八卦焦點,去年,他將皮帶換成了國產品牌。
奢侈品的公務消費受到打擊,源於20127月國務院出台的《機關事務管理條例》,其中明文規定,政府禁止採購奢侈品,該條例於當年10月正式實施。與此同時,中央的八項規定,以及雷厲風行反腐、倡廉,令奢侈品消費急速降溫。
「禁奢令」和反腐倡廉的八項要求,改變了中國富人特別是官場、國企高管的奢侈品消費習慣,加上富人消費趨於成熟理性,炫耀性消費減弱,令一綫國際奢侈品消費受到衝擊。
品牌撤出外灘 商圈吉舖招租
上海外灘是各大國際奢侈品牌雲集的地方,但是,在2009HUGO BOSS撤出外灘後,Dolce & Gabbana也於2012年撤出,而在外灘3號經營10年之久的阿瑪尼(Giorgio Armani)旗艦店,於2013年初關店撤出外灘,隨後,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與寶詩龍(Montblanc)也相繼離開外灘18號。
在反腐措施下,加上租金上漲、電商衝擊、百貨業逐漸失寵的背景下,上海最負盛名的淮海路商圈,沿街出現了不少「吉舖」閒置招租的景象。
在政府反腐反奢措施下,恒隆地產公布的業績顯示,集團在上海的兩大廣場,上半年零售額按年僅下跌2%。這兩個廣場的租戶,主要包括多個奢侈品牌,也提供甲級商廈及辦公樓等。
在反腐風暴下,中國奢侈品消費放緩,送禮的減少了,炫耀性消費減少,大多數奢侈品牌放慢擴張步伐,重整策略,重塑品牌形象,避免品牌曝光過度氾濫,淪為大眾化商品而被富人拋棄。
輕奢侈品牌 年輕白領擁抱
在過去幾年,一些國際品牌擴張過快,加上假貨充斥,當廣場上跳舞的大媽都每人手拿一個的話,該品牌就不再矜貴而可能受到目標消費者的拋棄。
奢侈品光環退卻的同時,一些以中產階層、年輕白領為主要對象的輕奢侈品牌,今年仍保持較快的增長。其中,近年轉型改走大眾化形象的美國輕奢侈品牌Coach,今年上半年在華的銷售額就突破5億美元關口,達到5.45億美元,按年增長25%
部分國際奢侈品牌銷售增長放緩尋求轉型,但也有部分走小眾路綫或私人訂制的奢侈品牌保持不錯的增長,而輕奢侈品牌銷售理想繼續擴張,這反映,中國消費者對奢侈品的消費觀念發生了變化,奢侈品市場發生了分化。
昔買名牌認LOGO 今不再迷戀
調查顯示,在外國,60%以上的奢侈品消費者的年齡在45歲以上,但在中國市場,70%的中國奢侈品消費者都小於45歲。也就是說,年紀較輕奢侈品消費者,他們較容易接受新事物,也願意嘗試新品牌,對品牌的忠誠度也相對較低。
中國市場變化、消費者觀念變化之快,對不少奢侈品牌可謂殺個措手不及,幾年前,中國人買名牌就認LOGO,但是,現在有很多人不再迷戀LOGO

內地奢侈品市場發生了分化,而一綫大城市的富人階層消費者,愈來愈注重品味,以及追求個性化的產品,炫耀性消費減弱,「低調奢華」的品牌,愈來愈受到消費者的喜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