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檢討「白居二」 莫再好心做壞事

<轉載自2013716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麥萃才 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拓展總監>
白表居屋第二市場(下稱「白居二」)的首批2,500名額已抽籤,有不少白居二的中籤者已在市場揀樓。而近日亦出現一些白居二呎價直逼私樓,甚至高於私樓的現象。雖然這現象可以了解,但並不健康。
首先中籤白居二家庭免補地價,可以購買二手居屋,而這目的是希望市民能夠以低廉的價格買到物業自住。同時這政策亦給予居屋業主有套現的機會。但為何白居二的成交呎價,部分又會超越私樓呎價?因為這個呎價有分帳面的及實際的兩種。
站於中籤那2,500個家庭,感覺上就等於彩票中了獎一樣,他們有一個權利,就是可以於指定期限內,物色二手居屋單位,免補地價就能購買。如果要用比喻,就是等於有人給予了一間餐廳的折扣優惠券。每食滿100元,就可當4050元使用。而這張優惠券是有期限的,在1年之內就要用,否則作廢。手持這張優惠券的朋友,會否使用這優惠券?
這因人而異,有些人會喜歡撿便宜的,就會去使用,因為每使用一次,就等於慳了45成支出。但一些較精明的朋友,會看看折扣之後,餐價是真的便宜,還是假的便宜!其次是要考慮這間餐廳是否唯一選擇?非去不可?
用回二手居屋的例子,為何有些白居二呎價還要比同區的私樓要「貴」?這可能有幾種因素所導致:物業所坐落的區份相當優越,例如市區。物業的樓層很高,坐向好,甚至有漂亮的山景或海景。而這些特點,有時連同區的私樓也找不到;居屋實際價格較容易負擔。
居屋貴過私樓 價跌恐負資產
何謂實際呎價?以實用面積售樓為例,假設同區私樓呎價為10,000元,如果同區居屋地價為4成,那麼居屋未補地價的呎價最多為6,000元。所謂最多呎價是假設居屋的設施、裝修、管理、配套都未及私樓,所以會有些折讓。以實用面積400呎的兩房小型物業為例,私樓就要賣400萬元,而未補地價的居屋,就「最多」賣240萬元。兩者價格差距,主要反映了地價的因素。要注意的是,這差距160萬元,就是政府資助部分!
如果未補地價的居屋,二手成交呎價高達7,000元一呎(即400呎單位售280萬元)又如何?那麼單位的實用帳面呎價,實為11,667元,比起私樓的10,000元還要貴!出現這種情況有沒有問題?如果居屋已全補地價;那麼居屋的售價,不應超越市價的10,000元。而假若居屋是全補地價才在市場轉讓,政府應能收回每呎4,000元的地價補償,亦即160萬元,有關款項應可作其他用途。
而上例白居二的呎價,比私樓市價的10,000元還貴,令那些白居二業主在現市況根本不會去補地價,政府便不能收回地價160萬元那部分。相反居屋業主的賣方,收多了的那部分(40萬元),有佔政府便宜之嫌!因為業主多收40萬元而政府不能收回那160萬元地價;與此同時,因為白居二的作價較私樓的高,當私樓價格下跌之時,白居二的業主更容易出現負資產的情況!
為何有人帳面呎價較私樓高仍去買?因買二手居屋實際上只用7,000元一呎,私樓要10,000元一呎,以現時真正的負擔來說,買二手居屋較為容易。
暴增居屋需求 價格不升才怪
作為理性的市民,如果使用了折扣券,所付出的價格比其他沒有折扣的餐廳還要貴?又為何要買?是貪有折扣嗎?這個折扣是真的嗎?而有折扣的餐廳的水準是否及得上其他餐廳?除非飢餓異常,一定要先解決需要才行,否則沒理要付較「高」價錢,但收到質素較次的東西。
對於居屋二手市場賣家而言,他們是最大得益者。首先他們已享受了政府資助一段時間,就是居屋免地價那部分。如他們想套現,現有機制他們是可以先補地價,然後在市場自由轉讓,但大多數業主會因為補地價費用高昂,而不會這樣。辦法二是轉讓給綠表家庭,也不用補地價。但現在已住公屋的家庭,不會輕易搬出公屋而轉購居屋,除非是非搬不可,又或者居屋的價錢超值,以及質素極佳。因為這些原因,過去居屋的交投,轉手率都遠比私樓低。而去年居屋第二市場,就只有1,620宗成交。但白居二的計劃,所產生出來的潛在購買力,是去年成交的3倍多(5,000個名額)!價格不升才怪!
市場信息混亂 賣家最大得益
因為白居二計劃為二手居屋賣家提供更多買家,使到賣家所處的地位更有利。因此居屋二手成交價創新高,完全可以理解。
白居二手帳面呎價比私樓呎價還要貴,會否造成市場上信息混亂,令人感到連居屋呎價都創新高,那麼私樓呎價,又會否易升難跌?政府原本希望抽到白居二計劃的家庭,能以較私樓廉宜的價格,購買自住物業,但結果反而造成居屋帳面呎價比私樓還要貴的現象!相信當白居二計劃完成之後,政府要好好檢討政策的成效,不要匆匆推出第二期。有時要做好一件事很困難,但好心做壞事就好容易!(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