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

新型兩岸關係 台可主動促成

<轉載自201372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陳競新 台灣經濟日報特約撰述>
早前落幕的兩岸「習吳會」中,獲馬英九授權的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首次提出「一個中國架構」,為兩岸自經濟調向「政經並具」的談判鋪好大路,在兩岸關係上具階段性發展的重要意義。
但一石激起千重浪,對於一直主張兩岸關係應納入「一個中國框架」的北京,對這回應自然給予正面評價,對台灣民間社會卻牽動了最敏感的神經綫,部分評論就馬上予以強烈批評,指是「馬英九投降的開始」、是「國共兩黨合意將台灣推入一中的羅網」。
習吳會提「一中」 反彈比預期小
「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早已是國際主流認識,在台灣的政治氛圍下,不論是「一中」或「一國」,自然是非常敏感的詞。像宋楚瑜2005年獲邀赴京時提出「兩岸一中」,隨即引起極大反彈,吳伯雄去年訪京時提「一國兩區」引起震盪,迫使授意的馬英九馬上使出彈弓手撇清關係。至馬英九今年初在另一位榮譽主席連戰赴京訪問時提出「一個中國」後,也馬上需劃清界綫。
但就在短短幾個月之間到這次「習吳會」,情況竟出現急遽變化,不但輿論的反彈遠沒預料中嚴重,民進黨領導層的批評,相對過去也非常緩和。這是台灣政治氛圍的重大轉變,究其原因,可從以下幾點作出分析:
一、中國大陸的綜合國力急速提升。兩岸關係六十年來一直沒有離開美國的影子,馬英九在前國安會主任蘇起的協助下,2008年建構了中、美、台三方的平衡格局,台海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下,走向「六十年來最穩定的局面」。如今華盛頓對北京的政策也要來個重大調整,在上月召開的「習奧會」,給習近平提出的「新型大國關係」表示了積極回應,台灣自當需要順應客觀的國際形勢,接受一個「新型的兩岸關係」,與其等待在毫無籌碼的時候才跨出這步,倒不如盡快主動提出,在這中美台平衡架構尚存之際,爭取較大的談判空間。
主權暫擱 互認治權新台階
二、國民黨雖然拋出「一個中國架構」,吳伯雄在「習吳會」後的記者會上多次當着習近平的臉、公開表達「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的論述,而他作出的「七點聲明」,第一點就重彈「九二共識」,即「一中各表」的精神,之後主要都着墨在加入國際社會及區域經濟等問題。
三、台灣經濟與大陸已密不可分。這問題根本是全球所面對的事實,對於港人更毋須贅述,以人民幣業務今年2月初始在台開辦為例,至5月中短短3個月之間,人民幣資金池已飈漲達600億元之多。
四、面對着上述形勢,去年中在總統大選後已冒起要檢討「中國關係」的民進黨,折騰了1年,5月也終於召開中國事務委員會首次會議,高呼「台灣夢」,揭櫫主權、安全和人權等價值外,也不忘提到「賺錢」的重要性。
馬英九自2008年擔任總統以來,雖然聲望愈見低迷,對於兩岸政策卻一直親手緊抓,在「互不否認治權,互不承認主權」原則的操作上,小心翼翼,至由習近平主催的十八大工作報告兩岸關係部分,提出「雙方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的新定調,加上華盛頓在「習奧會」上對於對台售武的問題並未讓步,這次乃順水推舟地拋出這「一中架構」,期望北京在已開始擺在談判桌上討論的兩岸互設辦事處問題上,給予積極回應,使兩岸的辦事處具實質的政府代表功能,讓兩岸關係可以逐步走向雖「互不承認主權」,但「互相承認治權」的新台階。
無可否認,國民黨內對於馬英九這項動作並不是鐵板一塊的,新北市市長朱立倫便借岳父高育仁的嘴巴,痛批馬的施政,作出切割,但中國急速崛起,中美關係轉變了兩岸關係的大環境,而台灣公民社會的態度,也正面對急遽的微妙蛻變,以民進黨為例,主席蘇貞昌和蔡英文的批評點到即止,上周到港舉辦兩岸政策研討會的謝長廷,更高呼一國兩區是合憲的。
藍綠光譜 難定義政治版圖
至於數位以社會德高望重的知識分子4月共組「守護民主平台」,以人權角度拒絕兩岸進行政治談判,某程度恰如香港公民社會「拒共」的態度。
台灣的主流民意,已逐漸步向不以台獨為指導原則的「台灣認同」,政治上也無法再單純以藍綠政治光譜作出定義。若說國共兩黨這次是同謀推台灣進一中的羅網,倒不如說,雙方是各懷心事,中共已面對好台灣將再度政黨輪替的準備,而國民黨核心並未「投降」,重點還看這「一中」未來的操作,以及是否能戮力讓仍非常脆弱的台灣民主制度更加完善化,更具說服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