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

日本圍堵中國

<轉載自2013111日 晴報 要聞版 欄名:雷鳴天下 作者: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主任、經濟學家>
 
安倍晉三當上日本首相後,在外交上多有動作,先是希望訪美但被奧巴馬推後,又打算今月到越南、泰國及印尼訪問,四、五月間還計劃訪問俄羅斯,向南韓也要示好,暫時不單獨向國際法庭在獨島主權問題上提出訴訟。所有這些動作顯然是衝着中國而來,日本的極右派也不諱言,其目的是要圍堵中國。
 
美國是意圖圍堵中國的主要國家,其用心已是路人皆見,日本顯然也是看準了美國的立場才敢這樣做。但這值得嗎?
 
我常常引用賽車的例子去比擬中國崛起後的國際格局。中國這輛跑車現在排在美國之後,屈居世界第二,但在2016年間,中國的總體GDP便要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實體經濟板塊。在中國超越美國之前,美國必會用自己這輛車擺來擺去,擋着中國車的爬頭,當中過程可能險象環生,但美國包括軍事科技人均收入等等的綜合國力仍然遠勝中國,的確有本錢繼續稱霸一段頗長時間。
 
日本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的地位已被中國取代。按官方匯率計算,去年日本GDP只等於中國的七成,按購買力平價計,更連45%也不到。以目前兩國增長的速度及日本社會存在難以化解的深層次矛盾的角度來看,十年內日本的GDP恐會跌至中國的五分之一!日本GDP已失去與中國一鬥的資格。
 
不甘被拋離 欲顯強硬形象
 
我多次分析過,日本經濟的停滯、財困、人口老化、社會挫折或都是其內在問題,與人無尤,而且日本在經濟及外貿問題上,從中國得到的好處遠大於中國從日本得到的好處。圍堵中國而又要繼續從中國賺錢解困,世上哪有這麼便宜的事?它之所以這樣做,除了美國的暗示外,我看主要是兩個原因。
 
第一是日本人的心理不平衡,二次大戰後期美國政府委託人類學家本尼迪(Ruth Benedict)研究日本的民族性,以制定美國對日的政策,其中一結論便是日本人等級森嚴。他們認定了美國比日本高一個等級,而中國卻比日本低一個檔次,所以美國投下原子彈日本也不敢憤恨,但南京大屠殺卻可不認帳,中國以德報怨,日本會認為這是下國對上國的應執禮儀。日本自甲午戰爭後一直視中國為下國,現在卻快要被中國遠遠拋離,這如何受得了?
 
第二是釣魚島問題。日本採用了先佔策略,這在經濟學的博弈論中本是上乘的招數,可使中國陷於被動。但現在中國似已趨向強硬反制,日本卻反而不得不硬頂,否則無法向國民交代。這是侵略行為的後果,自討苦吃。圍堵中國可顯示其政府的強硬形象,否則安倍的首相之位可能很快又坐不穩。
 
中國成長期痛楚
 
面對此等風高浪急的國際局面,中國可視之為成長期的痛楚。正確應對方法我認為有二:第一是利用經濟上的實力與日本以外的鄰國發展睦鄰關係化解圍堵之困。第二是增加國防經費,從2011年佔GDP1.28%增至2%以上也絕不會拖慢經濟發展,但卻可把意圖渾水摸魚者嚇退。至於香港,則千萬不能淪為別國圍堵中國的基地,香港玩不起這個遊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