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3年3月23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 邵宗海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兩會剛結束,中共政府的領導班子也再次確立,大體上,可以看出對台政策並沒有顯示太大的起伏及爭議的現象,這可結論說未來的兩岸關係將呈現穩定的局面。有兩個例子可來說明這些趨向:
首先,是習近平在第12屆全國人大第1次會議閉幕會上發表「就職演說」,對兩岸關係提到的一段話:
華對台政策 料不會有大改動
「廣大台灣同胞和大陸同胞要攜起手來,支持、維護、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共同開創中華民族新的前程」。
這段話沒有一字論及中共傳統對台統戰用詞,若與胡錦濤上次在同樣場合上仍在重提「尋求兩岸和平統一」的看法的致辭作比較,顯見內容的感性與節制;若再與習在演說中重複提起的「中國夢」掛鈎來解讀,更見北京把兩岸遠景推向前瞻,因為習近平指稱,「中國夢歸根到柢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
其次,是李克強在第12屆全國人大第1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回答台灣記者的問題時所作的強調:「新一屆政府將會履行上屆政府所做的承諾,並且要努力尋求合作的新的推動支點。在推動大陸進一步開放和發展當中,會更多地考慮台胞的福祉和利益,我們願意與台灣共用發展的機遇」。這可看出北京對台政策的持續性與前瞻性。
兩岸和平持續 提防意外變動
因此,若再對比起日前「連習會」時,習近平沒有正面回應連戰的一些建議,或是大陸重要媒體沒有報道「連胡會」的消息,或認為中共是否在冷處理台灣的一些殷切的期待。但從習李兩人重要的談話中,還是可以證實對台政策的延續性,甚至它的前瞻性。更何況,習近平沒對連戰的「16字說法」(即連戰早前以國民黨榮譽主席身份進行的北京之行所提出的「一個中國、兩岸和平、互利融合、振興中華」)及台北希望國際空間擴充的說明作立即回應,除了政治敏感性高的因素之外,也是因為習必須將此看法先拿回來,在政治局或常委會作更深入的探討後,才能作正式的回應,這是中共決策機制運作的過程,外界可能不易一時了解。
不過,盡管對台政策不會有不太變動,兩岸目前和平發展局面可以持續維持,但是兩岸之間的一些意外變動,以及國際社會的突發事件,還是會牽動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兩岸當局必須審慎來因應這些事件:
一、針對釣島以及南海的群島主權爭議的問題,兩岸是否應該聯手處理,一直困擾着台北當局的考量。
對馬英九來說,主權的立場固不容有任何的退縮,但因這樣的宣示而產生與北京的重疊與連結,恐會遭到美日的質疑,以及國內在野黨派的反彈,卻是目前台北一直採取迂迴反應的原因所在。但是也因為這樣模糊的因應手法,逐導致北京對台北走向的內心不滿。如果釣島區域一旦產生中日軍事衝突,而屆時台北仍採「置身於外」的立場,恐怕受傷最大的不是中日兩國,而是台灣,因為在這場爭端中,台北被周遭國家都會認為她必須Take side,否則,兩大之間她將兩邊都不會討好。
核廠公投表決 民進黨野心增?
二、在台灣的核四是否續建的問題,已經演變成必須交由民眾投票來決定的結論。這個在台灣內部來說,可能只是一個可以解決朝野之間衝突、或是政府與民眾之間對立的方法,再也單純不過。但看在對岸眼裏,卻充滿了質疑與憂慮。
「質疑」的是一旦遇到重大問題,台北都要交由「公投」來處理,那麼今後若有棘手的兩岸政治議題是否需要搬上談判桌的爭議,如果也要採取同樣程序來處理,會否導致兩岸關係的墜落?
「憂慮」的是,此次主張停建核四的民調顯示已高達七成民眾支持,一旦公投過關,會否導致民進黨充滿信心,在今後讓「公投的議題」繼續延伸到更能往「凸顯台灣主體性」的方向邁進?這樣的發展,難保兩岸關係不會變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