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8日 星期五

人口老化迫埋身 度蹺氹生仔

<轉載自20133月8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港是港非 撰文: 沈帥青>  
人口老化危機迫埋身,港府近年經常掛在嘴邊,又指老年福利負擔勢增,但對於如何提高生育率抗衡,又未見提積極政策。曾俊華早前指金錢非市民生仔真正誘因。只提高7千元子女免稅額固然難起作用,不如看看外國有何好蹺氹生仔?
曾俊華上月發表的財政預算案,提出數據顯示本港面對人口老化嚴峻挑戰,在2011年,15歲至64歲工作人口相對65歲或以上長者比例,是5.31,但至2041年,將變成1.81,年輕人少、長者多,他指將令醫療、福利等開支急速上升,經濟增長動力勢必持續減慢。
「丁克族」怕束縛 須對症下藥
預算案提出的措施,包括設立工作小組研究長遠財政承擔、增加安老院舍資助宿位等,不過在面對人口老化問題時,又怎能只在長者一方下工夫?政府把資源投放長者時,亦要投資後代,否則愈趨惡化的老齡社會困局難有轉機。
本港女性平均生育1.2個小孩,比起已設「少子化大臣」應付低生育率問題的日本還要低,惟港府對於如何提高生育率,卻又未見做工夫。
相比起鄰近地方如新加坡、台灣、日本等,一直不乏拋出各種氹生仔政策,當中以現金津貼國民生仔最常見。不過,曾俊華早前稱,不少研究顯示金錢並非市民考慮生育的真正誘因,不能令出生率明顯增加,又擔心現金津貼會為社會帶來深遠影響。
養育子女是一輩子的責任,以派錢來打動夫婦生育,確實不是靈丹妙藥,不少國家政府即使不停加碼現金津貼、加長侍產假等,也未見生育率明顯回升,能穩住止跌已萬幸。港府即使不同意派錢,但也未見有其他氹生仔的政策出籠,是否無好蹺?
事實上,外國政府近年催谷生育的措施,並非一味派錢,還針對夫婦不願生育的心結下工夫。
在外國,沒有生育的雙職夫婦被稱「丁克族」(DINK,即Double Income No Kids),在經濟發達地區常見的組群,他們文化水平較高,不喜歡束縛、認為養孩子太艱巨等理由,寧可養寵物也不養小孩。
本港不乏丁克族,二人生活樂在其中,亦有不少因為經濟條件、工作及住屋環境等限制,即使有意生育,但想到「誰去照顧?」、「住在哪裏?」等問題,也被迫打消念頭。
搞日托助安居 安心職場發展
港府要刺激生育率,也應從這方面下手,可向外地「偷師」。例如日本近年女性婚後工作比例愈來愈高,更多女性不願為了育兒而犧牲事業,政府便大力增加日間托兒的名額。《紐約時報》上月有文章指,日政府資助全國各地數千所日間托兒中心,首相安倍晉三更承諾要開設更多新的托兒中心。本港已婚女性大多繼續工作,但不是人人有財力聘請家傭,更難輕言辭工做全職媽媽,政府可會考慮投入更多資源於日托服務,為本港婦女減少「無人幫手湊」的壓力?
台灣政府近日亦修改規例,讓投考公務員的婦女,若懷有身孕而無法參加體能測驗,可先保留筆試成績,留待日後補考,已經獲取錄的父母,更可以保留取錄資格最多3年,讓婦女不致為生育而影響其職場發展。
另一個本港夫婦不願生育的原因,莫過於房屋問題,港人住屋面積愈來愈細,夫婦兩人揹上沉重負擔,尚且要蝸居,怎還會願意或有能力生孩子?若然細屋搬大屋,又要面對租金升、高樓價問題等等。
今年1月,新加坡政府為了拉高生育率,除增加現金津貼、資助夫婦到醫院接受輔助受孕技術療程等之外,還新設「育兒優先配屋計劃」,於日後的部分組屋銷售計劃中,預留30%50%的名額予有孩子家庭。在此之前,只有生育3個小孩或以上的家庭,才可獲優先權。
本港的居屋或置安心計劃,未見對有孩子的家庭優先,現時更多是考慮增加單身人士名額。本港若可仿效新加坡,讓有孩子的家庭有優先權,則當然比起只加數千元子女免稅額,更能讓本港父母受惠。
全球人口老化問題持續多年,事實上,外地除了政府出手鼓勵生育,也獲企業支持,例如今年台灣有報道指,有企業向員工提供生育補助,首胎3,000台幣(786港元),次胎有12萬台幣(3.1萬港元)。
港府成立的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去年5月發表進度報告書,被批評內容空洞,更欠缺鼓勵生育政策,去年政府換屆,委員會已重組,並加入學術界、醫護界及商界等代表,今年可會有好蹺?
 

30年來本港及低生育率經濟地區的生育率比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