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3年3月19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GREEN FORUM 撰文: 陳美玲 香港地球之友執行總監>
人類或社區之間相互依存,是非常自然的生存狀態。但假如相互間存在極度依賴的關係,長遠來說卻不可持續。目前,香港對東江水的依賴程度,達到每年平均77%。
東江與西江和北江滙成珠江三角洲,是中國南方寶貴的水資源。東江供水6個城市:河源、惠州、東莞、廣州、深圳和香港,維持4,000萬人口的飲水需求。因此,可持續的水資源政策必須是香港和我們的鄰居共同努力的目標。為甚麼香港和澳門能從水管中獲得安全的食水,但珠海和深圳卻不能?盡管我們並不共享同一個供水系統,也不施行同樣嚴格的飲用水管理程序和標準,但至少在節約、保護水源和水質方面,該有共同遵守的原則,實行最適合兩地最有效的措施,這關乎兩地人民長遠的福祉。
借鏡日本「再生水」 節約省公帑
在全國人大最近一次會議上,許多代表警告說,如果連讓保障人民享有良好質量的空氣和水都不能做到,那就無從談到經濟繁榮。談到宜居城市和生活質素,各個城市也許有不盡相同的看法,但我們必須承認空氣和水是首要保證。
也許很少人留意最近中國國務院頒布了號稱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它設定全國用水控制目標、用水效率控制目標、以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控制目標等等。廣東省2015年用水控制目標設定上限為457億立方米,2030年為450億,並據此制定用水計劃。全國農業用水,飲用水(包括香港)等各方面的用水需求持續增長,但這目標上限卻幾乎沒有預留增長空間。
關於水質,國務院發文要求改善所有國家級河流和湖泊水功能區的水質,並訂立改善目標,水質達標率須在2015年提高到68%以上,到2030年則達95%以上。這項嚴格的要求預示着廣東省政府未來數年將面臨一項極艱巨的任務。目前,東江水質達標率在2011年僅為22%;東江水質差的情況,比起其他兩條主要支流西江和北江顯得更加嚴重。
回看香港,我們缺少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和明確堅定的目標。在城市中,我們依靠需求管理、高效的水管道系統、污水工程處理「再生水」或「回用水」、雨水收集等。與其他類似的現代化城市相比,我們的漏水率在2011年是19%,而韓國則為12%,新加坡為6%,日本僅為3.6%。目前我們購買一立方米水需花費8元,在固定管道系統上投入公帑等等,在在可以長遠節省香港納稅人的金錢。
在香港,利用「再生水」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公眾討論。在日本,20世紀60年代已經開始設立「再生水」利用系統以替代部分淡水計劃,將「再生水」用作馬桶沖水,景觀和休閒用途。而新加坡也在2002年提出「再生水」計劃,處理廚房和浴室的生活污水,以應付未來的用水增長,目標為滿足30%的總用水量。從成本方面考慮,新加坡政府估計利用「再生水」,在理論上比海水淡化更好,僅需要花一半海水淡化的建設成本和四分之一的運作成本,包括用電需要。因此,對新加坡而言,海水淡化是較次一級的方案,預期可以解決10%的用水需求。
海水化淡廠 未解對東江水依賴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在財政預算案中公布在將軍澳建設海水淡化廠的計劃,估計成本約4億港元,每立方米成本為港幣12元,比東江水貴5成。但該計劃只稍微減輕我們對東江水的依賴:供應5,000萬立方米淡水,約佔2012年總用水量的5%。政府認為這項基礎設施建設是當下迫切的需要,但政府的水管理策略缺乏優先次序,而態度亦全不進取。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這個日子該是一個合宜時機由政府帶頭,讓公眾積極討論可持續水政策的問題。全球正面對水危機,聯合國指出,全球缺乏安全水源的人數為8.8億,全世界都在談論水危機,為甚麼香港卻好像完全沒有感受到壓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