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3年3月18日 明報 加東版 港聞版>
已推行海水化淡約10年的新加坡,早已制訂了「四大水喉」(Four Taps)供水策略,分別是雨水收集、向馬來西亞購水、海水化淡及再造水。現時獅城與馬來西亞購水協議早於1962年簽署,將於2061年約滿,雖然水價比香港便宜得多(每立方米約0.017港元,是香港2013年向廣東購水價每立方米港幣4.56元的268分之一),但考慮到水資源極為重要,該國已訂立明確目標,一旦屆時不續約,也能在供水上自給自足。
大馬不供水 星亦可應付
因此該國在2011年已擴大集水區,由全國土地面積六成多增至九成,海水化淡由現時佔供水一成逐步增至2060年三成,再造水由現時三成增至五成。
反觀香港卻沒有制訂長遠目標,水務署一直靠2008年完成的《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主要是推廣節省用水、開拓新水源等,長遠卻繼續依賴東江水。
水署﹕港不買水有其他買家
水務署總工程師麥成章稱,政府暫無計劃興建多過一座海水化淡廠;至於引入海水化淡,減低對東江水依賴,會否有更大議價能力爭取較低水價,麥回應稱,水資源跟水價沒有直接關係:「廣東省有4000萬人,水資源對他們很重要,很多城市都用,不是因為有海水化淡,便代表香港有更大議價能力,原因是你不要亦有人要。」現時水務署向市民徵收水費與東江水價無關,水費自1995年起未有調整,收入約佔成本不足四成。
他說為應付日益緊絀的水資源,水務署已進行水回用先導計劃,研究啟德、北區等新發展區的新建築物,加設洗盥水、洗衣機水收集系統,經過就地簡單消費及處理後再用於如洗車、淋花等用途,該署亦會繼續維修水管,將目前的滲漏率18%,減至2015年15%。但加建水塘或集水區,則因成本高及土地限制等因素,「不是優先考慮」。
2010年港星兩地水源佔總供水比例。
香港與新加坡水資源未來路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