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8年2月9日 明報 社評>
今年是五四運動99周年,一如過往,本港14個獲政府資助的青少年制服團體都獲邀出席「金紫荊廣場五四升旗禮」,然而與過往不同,一眾制服團體今次要回覆屆時究竟會採用解放軍式步操,還是沿用英式步操。早前有7個制服團體更獲邀到中聯辦開會,惹來是否需要「捨英取華」的疑惑。一國兩制的精髓,在於保持香港獨特性,本港很多青少年制服團體均有悠久歷史,傳統特色應該尊重維護,不應因為「去殖化」等政治考慮而被迫改變。
五四升旗禮步操 惹英式中式之爭
「金紫荊廣場五四升旗禮」由香港青年聯會及香港各界青少年活動委員會主辦,自2006年起,本港多個青少年制服團體都有派員參與步操和升旗儀式。除了近年成立的香港青少年軍總會,本港絕大多數青少年制服團體都是在港英年代成立,部分有上百年歷史,像香港紅十字會和香港童軍總會等,更與國際組織有密切聯繫。基於歷史原因,這些制服團體一直以來都是採用英式步操,與青少年軍採用中式步操的做法有異。
今年主辦單位向各大制服團體派發意向表格,了解五四升旗禮當日所採用的步操儀式,本來沒有什麼不大了,可是本月初有7個團體突然獲邀到中聯辦開會,卻令事情變得複雜。中聯辦與制服團體素有定期聯絡,亦會舉辦交流團及國情班等,然而如此安排會議,確實較為罕有。有制服團體人士聲稱,有人要求他們轉用中式步操升旗,惟亦有團體否認收到更改的要求。究竟當日會議討論過什麼,外界不得而知,然而不論是否出現言語之間的誤會,部分制服團體人士對於步操安排,顯然感到疑惑甚至有壓力。選用哪種步操方式,是每個制服團體的自由,主辦單位有責任向外界澄清,是否有人要求制服團體改變傳統步操方式,改用解放軍的一套。
今次五四升旗儀式安排,牽涉到英式與中式步操之間的選擇,觸及一些象徵意義極大的政治符號,有人關注事件與「去殖化」扯上關係,並非無法理解。近年有關「去殖化」和「去中國化」的討論,不時觸動港人神經,看待這類問題,必須實事求是,若一開始便戴上政治有色眼鏡,很難以平常心討論。
一國兩制的要義,在於實現國家統一之餘,同時保持香港的獨特性,核心是保持香港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香港經歷了150多年的英國殖民管治,一些帶有殖民地色彩的事物,已在香港深深烙印,成為香港「獨特性」不可或缺的部分,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一些以英國王室或殖民政府高官名字命名的街道。國務院港澳辦前常務副主任陳佐洱被形容為「去殖化權威」,他亦認為這些名稱不用改。
改變傳統基於實際需要 不應出於意識形態考慮
當然,社會永遠在變動,港人生活方式也必然不斷變化。過去廿年中國崛起迎上全球化,內地人一些生活方式習慣逐漸向外輻射,加上香港與內地關係緊密,港人一些生活方式習慣,無可避免受到內地影響,例子之一是普通話在香港變得較為普遍。這是「軟實力」潛移默化、自然而然的進程,跟任何形式的政治操作刻意干涉,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歷史發展趨勢很難背逆,硬要基於「去中國化」意識形態,作出政治抵制,只是脫離客觀現實的唐吉訶德;然而強行運用政治手段,假「去殖化」等名義,硬要港人改變一些基本生活習慣或傳統,則只會破壞香港的獨特性。今次制服團體步操形式的爭議,也應該放在這個框架內思考。
近年有些人認為,香港「人心未回歸」,原因是「去殖化」不夠徹底。「去殖化」與「去獨特性」,有時只差一線,傳統習慣並非不可變,惟必須要有充分理由,而非單純考慮政治意識形態。前年香港警方邀請4名英軍儀仗隊人員來港,訓練本港警察儀仗隊,希望提升步操水平,惹來「政治不正確」爭議。本港警方理應有不少資深人士掌握步操,當局是否有必要邀請英軍「重返香江」授課,可以斟酌。可是如果將問題的層次,提升到本港警察儀仗隊應否改變傳統,放棄沿用多年的英式步操,改為跟從解放軍的一套,則牽涉到香港「獨特性」的問題,不能只從「去殖化」的角度去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