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8年2月12日 明報 筆陣版 撰文:林泉忠 台灣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
災難發生時,內政上考驗政府的危機處理與應對能力、政治人物的態度與表現,外交上則容易突顯雙邊關係的親疏程度。就觸動人心的效果而言,貫通其中的核心,則是如何展示「感同身受」的力量,這就是「災難政治學」的基本內涵。
台灣花蓮地區於2月6日深夜發生的強烈地震,災情嚴重,與台灣關係密切的國家與地區紛紛表達慰問,並以各種方式提供不同程度援助。縱觀災後迄今6天台灣媒體與網絡就來自海外援助的相關報道與討論,其中來自日本的熱心支援部分,很明顯地佔據了八九成之多,彰顯了台灣民衆對日本此次「感同身受」表現的積極回應。反觀高唱「心靈契合」、一直極力希望攝取台灣民心的北京,表現並不突出,沒有讓多少台灣人感受到「祖國的溫暖」,甚至因部分手法問題還引發反感。整體而言,明顯地給日本比了下去。
日本四動作 觸動台灣人心
除了例行的日本外務大臣河野太郎在第一時間向台灣外交部長李大維發慰問函電外,觸動台灣民衆紛紛感受到日本善心與誠意的有四方面的新聞,其中安倍晉三首相的「兩個動作」佔據了台灣各大媒體的重要版面,效果直接而迅速。
安倍先是於2月8日在自己的首相官邸辦公桌上,親自在日本常見的一塊四方的贈言紙板上,寫下「台灣加油」4個中文大字。該鼓勵贈言的圖片及書寫時拍下的短片,立即上傳至首相官邸及安倍個人的臉書(facebook),5小時內即獲得18萬的「點讚」,其中不少是台灣網友。這種時間與空間零距離的表現方式直接、明快,加上過去從未有任何一個國家領袖有如此表示,因此很快成為話題。
安倍是1960年代以來「最親台」的日本首相,對台灣感情深厚,過去也曾多次訪問台灣,與台灣歷任總統包括李登輝、馬英九、蔡英文都有良好互動。此次除了揮毫贈言鼓勵,安倍還以「日本內閣總理大臣」身分函電蔡英文,慰問花蓮地震,電文也同樣上載至首相官邸及安倍個人臉書。此舉本來並不會受到高度關注,但是由於電文中使用了「蔡英文總統閣下」的官銜,遭到北京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記者會上批評「日方借賑災慰問之名在國際上公然製造『一中一台』」而受到關注。
不過,可能是受到中方壓力,該電文上傳兩個小時後,刪去了「蔡英文總統閣下」的抬頭以及「日本國總理大臣安倍晉三」的落款。此舉也成為新聞關注的焦點。
「地震共同體」突顯台日情誼
其實2016年2月台灣南部也發生地震,安倍也向馬英九發出慰問函電,當時並沒有將包括抬頭及落款在內的電文像這次一樣上傳臉書,但是日本外務省網頁迄今仍留有題為「關於台灣地震之安倍總理大臣致馬英九總統」的電文內容。換言之安倍此次對蔡英文的慰問函電並非首創,但當時並沒有報道北京的抗議。究竟是北京選擇性應對,還是兩岸關係變差後欲進一步縮小台灣的「國際空間」,還需要後續的觀察。
誠然,基於中國大陸政府對「一個中國」的堅持,對北京外交部的反應並不應該感到錯愕,只是對台灣社會而言,此舉並沒有得到掌聲,包括沒有獲得來自與北京關係良好的國民黨、藍營支持者及親藍輿論的支持。
此外,日本民間在花蓮發生地震後也已紛紛捐款,日本雅虎網站上的捐款額5天內已超過1.1億日圓,超過12萬民衆參與;便利商店「7-11」也在各分店開設捐款箱。這樣的捐款方式額度未必最多,不過日本民衆表達善念的能見度卻較高,很容易打動台灣民衆的心。日本藝人阿部寬也在第一時間捐出1000萬日圓,也有同樣的效果。
2011年日本東北的福島及附近地區發生極為嚴重的地震與海嘯,台灣捐出超過200億日圓,當時馬英九總統還親自坐鎮捐款熱線。結果整體款項比其他國家和地方捐款總額還要高,讓日本社會頗為感動。此次,許多日本民衆也都紛紛表達要回饋「報恩」。日本與台灣同為地震多發地區,近年發生災難時的互相支持,被媒體形容為「地震共同體」。如此描述是否言過其辭另當別論,但是在這樣的論述中已經達到拉近彼此距離的良好效果,則是不容置疑的。
此次日本方面協助賑災的另一個舉措,是派遣7人的專業搜索隊,參與救災。於此同時,台灣政府並沒有接受大陸救援團隊,對此台灣陸委會副主委林正義解釋,台灣感謝中國大陸的關切,不過日本在廢墟裏定位尋找失蹤人員的技術是最先進的;只要任何國家有如此先進技術來協助,台灣都不會排斥。此外,蔡英文還首次用簡體字,在推特(Twitter)發文表示,針對地震中有幾名來自中國大陸的旅客不幸遭難,「我們向罹難者的家屬致上最誠摰的慰問」,並稱「在人道救援上,兩岸沒有距離」。即便如此,台灣政府的應對仍被部分大陸媒體解讀為「親日斥陸」。
北京需要補課「災難政治學」
在此次花蓮賑災的議題上,兩岸關係還發生了一些齟齬。北京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第一時間致電花蓮縣長傅崐萁,此舉也被台灣輿論批評為「繞過蔡英文政府」、「災難時仍然政治優先」。
誠然,此次花蓮地震,除了張志軍的「繞蔡」慰問,也有大陸媒體包括2月9日的中評社報道繼海協會、中國紅十字會、福建及廣西等有關方面的捐款外,各省市台辦也紛紛表達慰問和捐助之意。然而,並無後續的報道,使得中國大陸這次在台灣社會的賑災能見度上,甚至比新加坡C-130軍機載滿救災物資抵達花蓮機場的話題還要低。
日本與台灣並無外交關係,然而雙方社會的民間關係卻格外良好。近年雙方的民意調查也突顯了台日之間的親近關係。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委託日本「一般社團法人中央調查社」於2017年11月針對日本民眾進行對於台灣之觀感調查,顯示69%受訪者對台灣有「親近感」,理由以「台灣人親切、友好」最多(76.8%),其次為「雙方交流歷史悠久」(46.1%)、「東日本大地震時對日本支援」(31.3%)。順便一提,日本內閣府於2016年12月公布的外交輿論調查結果顯示,回答對中國「不抱親近感」的受訪者比例,連續5年超過八成。
在台灣方面,2017年5月由日本「交流協會」所進行的調查,也顯示台灣對日本有「親近感」的達56%。此項調查已是第五年舉辦,首年的2008年則是38%,呈現穩步增加的趨勢,折射出台日「地震共同體」現象下的親近關係。
儘管蔡英文時代的兩岸關係趨於冷淡,然而北京並不因此消極放緩「統一」台灣的步伐。十九大之後持續推動的「兩岸融合發展」,彰顯北京根據自己的步驟與策略來拉近兩岸距離,最終達至融為一體的思維。只是在如何攝取台灣民心方面,從此次花蓮賑災中北京的舉措也不難看出,大陸不得其門而入、效果不彰的手法與思路都有更新的必要,「災難政治學」恐怕也需要補補課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