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2日 星期四

理財迷思須戳破 勿當「守財奴2.0」

<轉載自2018222 明報 社評>

財政司長陳茂波將於下周三發表財政預算案,如何運用巨額盈餘和財政儲備,成為各方焦點,有人要求派錢,亦有人揚言萬億元儲備只是表面風光,政府扣除「口數」及各項「不能動」的基金,實際只有1500億元可隨時動用,云云。過去特區政府自甘充當守財奴,為了令盈餘顯得少一點,財技口術層出不窮,表面是「投資未來」,實際是混淆視聽,這類迷思必須戳破。無論是醫療、教育、安老等方面,市民都希望得到更多服務,政府有責任設法滿足,並以實際行動證明,所謂「理財新哲學」,不會是「守財奴2.0」的糖衣包裝。

長遠支出當眼前負債 「不能亂動儲備」藉口多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台以來,多番強調有理財新哲學,表示公共開支可以大膽一些,「應使則使」,現在多花錢投資未來,往後可以節省更多。由36億元教育新資源,到上月急撥5億元應付流感,過去半年政府確實較願意用錢,然而市民期望可不止於此。政府今年財政盈餘估計高達1500億元,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GDP6.8%,若不好好用來改善民生,實屬辜負市民。

近日不少人仍在熱烈討論政府應否「派錢」,適逢本周新加坡政府公布財政預算案,其中一項措施就是向年滿21歲的國民派錢,每人金額由6001800港元不等,難免有人會認為特區政府應該仿效。誠然,星洲當局派錢,原因之一是財政盈餘打破30年紀錄,然而必須注意的是,新加坡政府並非因為有錢就亂派,當局同時還提出擴闊稅基,以及在20212025年間上調消費稅兩個百分點,反映新加坡政府其實有更長遠的財政計劃,這次向國民派錢,某程度可視為一種策略,令加稅措施較易獲得接受。

新加坡政府理財真正值得借鑑之處,是懂得放遠目光,不會視短期財赤為洪水猛獸,估算收入開支也鮮有像特區政府般錯得離譜。今年新加坡盈餘因為匯率變動和印花稅收入遠勝預期,比原先估算高出4倍,惟總額也不過96億坡元(568億港元),相當於GDP2.1%,與特區政府盈餘動輒上千億元,嚴重估錯數如「家常便飯」,不可同日而語。

政府制訂預算案,除了推動經濟發展、實現財富再分配,更應促進民生,滿足市民對醫療、教育、安老等服務的需要,派錢並不能解決公院迫爆等民生問題,當前關鍵是政府官員能否真的擺脫「守財奴」保守思維,決心為改善民生花錢。以往政府高官面對「守財奴」批評,不時揚言各界不能只看數千億元儲備,政府其實有很多支出需要「找數」,例如合計數千億元的公共開支承諾和工程項目承擔,還有超過6000億元的公務員長俸等。問題是這些項目均屬長遠支出,毋須一次過付清;把未來支出當成眼前負債,以此作為「不能亂動儲備」的理由,不去考慮未來收入,其實是誤導市民。

財爺「應使則使」開水喉 政府部門須積極作為

政府財政盈餘一年比一年多,為免金額太大惹來更多批評,過去政府經常巧立名目,成立各種基金,美其名是投資未來,實際是將大筆盈餘收藏起來,然而多筆巨款預留多年,至今未見怎樣派上用場造福民生。10年前,政府推動自願醫保,預算案提出為醫療改革預留500億元,包括注資「高風險池」,協助高風險人士購買醫保。事隔10年,自願醫保終於有望今年推出,惟計劃顯著「走樣」,高風險池成立遙遙無期。當年政府預留的500億元,迄今只用了約100億元,餘下400億元不知何時才能惠澤市民。又例如3年前預算案宣布設立「房屋儲備金」,預留約788億元,可是最近房委會表示,有足夠財力應付未來5年建築工程開支,毋須儲備金注資,數百億元巨款繼續束諸高閣。

守財奴的一大特徵,就是明明坐擁巨款,還要處處喊窮。要知道,單是過去一年政府累積的千多億元盈餘,已可以做很多民生實事。以取消強積金對冲為例,未來10年政府需要動用的款項,估計只需60多億元;就算政府一改立場,同意落實全民退保,成立啟動基金估計也不過需要500億元。市民希望政府善用公帑改善民生,而不是動輒花數百億元為基建超支埋單。陳茂波身為財政司長,應該本着「應使則使」原則,放膽「開水喉」,千萬不能當「守財奴2.0」,政府各部門也應該努力配合,積極作為,不能有庸懶怠政之心。

政府官僚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蕭規曹隨,部分人抱着「多做多錯少做少錯」心態,認為開展新項目易生風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改善民生需要政府各部門努力構思新政,如果人人都因循苟且不願革新,就算財政司長願意付鈔也是徒然。既然政府打算給多個部門增加資源和人手,各部門就有責任交出成績,為市民提供適切的新服務,不能找藉口推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