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4日 星期日

春運四十年 滄海變桑田

<轉載自201824 明報 社評>

內地一年一度的春運大幕21日又再拉開,到312日的40天內,預計全國旅客運送量將達29.8億人次,相當於讓亞洲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區所有人都旅行了一次。這場堪稱「全球罕見的人口定期大遷徙」,從以往的回家路漫漫,到今日有望進入「舒適回家」,折射出內地社會的變遷,不禁令人感慨萬分。

內地的春運規模數字驚人,僅以下幾個數字就可略見一斑。春運最高峰一日客運量將超過1億人次,等於全日本的人口;春運的主力是鐵路,今年鐵路預計客流為3.9億人次,超過美國人口,每日平均955萬人次搭火車,相當瑞典的全國人口;民航空運預計客流6500萬人次,相當於全英國人口在這40天內都搭了一程飛機。由於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打工、就業、求學,每年農曆新年假期返鄉的客流和假期後人們返回上班的人潮,就形成了這個每年一度、蔚為壯觀的「人類親情大遷徙」。

親情大遷徙 舒適回家去

今年是內地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春運開始40周年。1978年初,回家的人潮已把廣州火車站擠得水泄不通。兩年後,「春運」這個詞才首次被官方使用。40年來,春運大軍從不到1億人次增長到今年的近30億人次,已成為最具中國特色的年度大戲,也成為觀察內地社會的一個重要窗口。

回家路艱辛曾經是億萬中國人在春運經歷的真實寫照。不僅一票難求,還有旅途的各種艱難困苦,去年的大數據報告顯示,旅客人均在火車上要花費15.36小時,40年前在旅途的煎熬更可想而知。猶記得10年前那場特大雪災,令連接南北的鐵路大動脈京廣鐵路中斷,多班列車取消;京珠高速公路也因結冰而封閉,數萬車輛滯留;10萬多旅客滯留在廣州火車站,令那年的春運成了從總理溫家寶到普通民眾記憶中的噩夢。

但當年的全國春運旅客總量也才不過22億人次,與今年的近30億人次不可相提並論。近年春運發生的變化也反映出內地社會形態的變遷,一是人數有所回落,自2014年達到36億人次後,今年春運客流已與去年持平。這既因為大城市中外來打工者生存愈趨艱難,如北京去年發生的驅趕「低端人口」事件,就傷害了很多外地民工的心,加上近年中西部地區經濟逐步發展,就業職位增加,令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成為新潮流,不少人近年返鄉後不再出外打工。今年春運,公路交通的客流量下降1.6%,是首次負增長。

二是春運的客流模式發生變化,由以往幾個大城市與中西部省份幾條線路集中爆發流動模式,變得較為均衡,在時間和地點上相對沒有那麼集中。一來是內地春節黃金周的設立,拉長了假期,城市工廠和高等院校亦錯開了放假時間,民工和學生也學會錯開高峰期回鄉;二來是過年習俗的改變,很多家庭不再是子女返鄉過年,而是有家人入城團聚或出外旅遊度歲。今年的鐵路春運客流預測顯示,旅遊客流和打工客流已呈現出一升一降的變化。

新進步配合年輕人生活 讓人民有尊嚴仍有長路

三是內地的交通特別是鐵路基建大大增加了負荷能力。到去年底,內地鐵路營業里程已達到12.7萬公里,其中高鐵2.5萬公里,佔世界高鐵總量的66.3%,鐵路電氣化率、複線率分別居全球第一和第二位。高鐵已成為春運主力軍。今年春運高鐵、城際等快速列車佔鐵路運輸總比重高達60%,鐵路整體運輸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今年春運鐵路的網購車票及手機購票的比重已達到80%,較去年再增加10個百分點。中鐵總公司的售票系統,年售票量超過35億張,今年春運高峰日售票量可達到1500萬張,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實時票務交易系統,免除了旅客通宵達旦睡地板排隊買票之苦。另外,各地機場、火車站用「人面識別系統」檢票,每人過閘僅需約3秒,亦令擁擠的車站秩序好轉。

值得留意的是,春運的這種變化,也配合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成長,這些80後、90後青年,已成為外出打工的主力軍。他們的成長伴隨着內地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早已習慣手機、電腦「連接一切」的生活,更習慣於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助力下,以更舒適的方式回家,「舒適回家」已成為他們對春運的基本要求。

人民利益至上不是一句空話,經濟發展GDP數字的倍增,火箭航母水準的大幅提升,固然是國力強盛的象徵之一,但春運方式的變化更是國家社會滄海桑田的折射。量子通訊、暗物質探索固然彰顯科技水準的進步,但處理天文數字的交易流量,用人面識別技術驗票上車,這些實用的科技進步才讓人民真正分享發展的實惠。春運的路變短變舒適固然可喜,但讓人民不僅舒適還要工作生活得體面有尊嚴,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