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5日 星期三

中日釣魚島危機的潛流

<轉載自2012125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 張望作者是日本早稻田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專任講師>
 
【明報專訊】香港《亞洲週刊》近期報道,很有可能成為下任日本首相的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已經委託前日本駐中國大使谷野作太郎和宮本雄二前往北京溝通,力圖化解中日釣魚島危機。在持續近3個月的中日外交戰下,尋求緩和兩國危機的潛流浮出水面。

自今年9月以來,北京和東京就釣魚島問題全面對立,令兩國關係陷入建交40年以來之低谷。與此同時,隨着日本國內總選舉如火如荼地展開,各大政黨競相表現對中國強硬的姿態。勿論主流政黨如自民黨、民主黨,連日本共產黨黨魁也在日本國會致辭時宣稱釣魚島是日本固有領土,並指歷屆自民黨政府未能向中國闡明編入釣魚島和甲午戰爭無關。

在日本政壇整體右傾的背景下,有分析認為,在國防及釣魚島問題上持強硬立場的日本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倘若再次當選日本首相,將令釣魚島爭端和中日關係更加惡化。然而,這一分析忽略了潛伏在主流下的幾個因素。


安倍若上台 釣魚島問題將短期緩和


首先是日本首相的國內政治與日本對華政策之間的關係。20069月,安倍晉三首次當選日本首相。這位自民黨內貨真價實的鷹派上任伊始,也曾引起海內外輿論的警惕。當時不少分析認為,安倍恐將繼續步小泉後塵,堅決參拜靖國神社,煽動日本民族主義情緒。然而,正是這位被視為極端危險的鷹派政治家,在任期間停止參拜靖國神社,實現了中斷已久的中日首腦會談,令許多專家記者大跌眼鏡。這一反差,說明了日本首相個人的中國觀和歷史觀並非觀察日本對華政策的有效風向標。

據日本政治記者清水真人後來在《首相的挫折》(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2009)一書中引述安倍內閣前官房副長官下村博文回憶,安倍當年的妥協和2007年參議院選舉策略有關。據稱,安倍原先目標是連任首相兩期,執政6年。2006年安倍上任初期決定採取模糊戰略,對內對外採取不同表述,暫不參拜靖國神社,是希望利用訪華外交成果爭取自民黨內和民間中「支持」和「反對參拜」兩邊的勢力。

右派讓步往往比左派容易。根據以上外交前例,如果12月安倍出任首相,當前陷入僵局的釣魚島問題很可能依同樣方法處理。安倍雖然表面對中國強硬,但在釣魚島問題上為了顯示和前任民主黨政府做法不同,很可能再次採取模糊戰略,在維持釣魚島現狀的情况下尋求中國和日本國內兩方都接受的圓滑表述,來解決目前僵局。野田宣布眾議院解散後第一天,安倍特意拜訪了日本主要商界領袖(如經團聯和經濟同友會),緩和目前緊張的中日關係,亦有助於獲得受釣魚島國有化之苦的日本經濟界支持,有利安倍穩定國內支持層。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安倍個人對中國的態度亦非一味強硬。據著名在日華人企業家宋文洲回憶,安倍是一個很講禮貌和很有人情味的人。在2006年當選首相前,安倍曾和夫人昭惠邀請宋吃飯。宋當時勸安倍不要把中日關係推到危險地步,安倍回應稱,「我們會掌握分寸」。

中日關係脆弱結構不變

《亞洲週刊》的最新報道,顯示安倍和中國水面下的交涉已經展開。谷野作太郎和宮本雄二都是日本外交界知華派外交官,谷野曾參與2001年小泉參拜靖國神社時與中方的外交協調,協同當時的官房長官福田康夫成功令小泉在該年改在813日參拜靖國神社,而非原定的815日戰敗日。而宮本則和安倍個人關係密切,在2006年出任駐華大使後與外務事務次官穀內正太郎合作,成功處理小泉遺留下的靖國問題,輔助安倍政府實現訪問中國的「破冰之旅」。

根據以上蛛絲馬迹,可以預見倘若安倍再次出任日本首相,持續近半年的中日釣魚島僵局很可能有所緩和。當然,安倍意圖改善與中國關係,從本質上是出於日本國內政治和日本國家利益考量。在安倍的政治議程上,鞏固自民黨政權,修改和平憲法,建立國防軍,帶領日本走出戰後,是更為重要的長遠戰略目標。未來中日關係短期或許會有所改善,但其本質上的結構性問題(如戰後歷史認識問題)並未解決。北京會否仍如2006年般接受安倍「有目的的善意」,有待進一步觀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