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2年12月15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關焯照 經濟學家(作者長期從事金融與計量經濟研究、曾於中文大學經濟系任教授)>
過去5年,每當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公布財政預算案前,市民都會期待政府「派糖」。曾俊華亦不負厚望,總會扮演好「甜心爸爸」的角色,「派糖」的數目總能令市民有意外收穫。
治標不治本 增公屋更有意義
根據統計處的資料,政府由2008年至今在「一次性惠民措施」上,所涉及的金額高達1,481億元(附表),約佔本地總生產總值(GDP)7.7%和公共財政盈餘(Fiscal Surplus)24.2%。如果以現在的建築公屋單位成本45萬元計算,這1,481億元支出可以用作興建329,110個單位。以基層市民對公屋的殷切需求,倘若政府將這筆「一次過」款項用於增加公屋供應,筆者相信不少市民會認同此舉比「派糖」更有意義。
政府的「派糖」行為已令市民染上「糖癮」,但作為負責任的政府是不應該,亦沒有能力長期以「派糖」解決基本的民生問題。因為:⑴派糖只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和⑵「派糖」令市民對政府的福利政策有不理性期望——政府每年必會「開倉派米」。這不但令到短期措施變為長期政策,而且更嚴重影響政府的財政紀律(Fiscal Discipline)。再者,從公共資源分配的角度來看,「派糖」未能為社會爭取到最大利益。
上屆政府絕對是「派糖派出禍」,而市民亦是「食糖成上癮」。因此,現政府必須停止「派糖」政策和盡快找出妥善的辦法為市民戒除「糖癮」。猶幸市民的糖癮尚未太深,就以上年財爺派6,000元給香港永久居民為例,很多市民均認為這是違反政府一向審慎理財之道,顯示「派糖」也不是人人認同。
「冷火雞」療法 治市民糖癮
筆者認為政府可以採取「冷火雞」(Cold Turkey)法戒除市民的「糖癮」。在醫學上,所謂「冷火雞」是描述一個人突然完全放棄一種壞習慣或癮。而在經濟學中的「貨幣理論」(Monetary Theory)亦有研究過相近的問題,其中一個經典例子是在80年代美國聯儲局以「冷火雞」法遏止失控的通脹。
從60年代中期至1979年,美國不斷以「遷就性政策」(Accommodating Policy)去達至高就業目標,但這為經濟種下禍根——自1973年爆發史上第一次源油危機後,美國通脹率曾兩次升破雙位數字,失業率也同時上升。但自從Paul Volcker在1979年8月成為聯儲局主席後,他即時停止聯儲局的「遷就性政策」,並果斷地大幅加息以冷卻經濟活動,美國經濟也隨即進入衰退,失業率更升破10%以上,但美國通脹也隨着經濟下滑而急速降溫。
Volcker不但成功地控制美國通脹,而且減低了美國人的通脹期望。在80年代中,美國貨幣供應量突然大增,貨幣理論告訴我們通脹應該隨後飈升。但這現象沒有出現,原因其實是很簡單,Volcker已成功將自己塑造成為「抗通脹戰士」(Anti-inflation Warrior),市民相信Volcker是會不惜一切去遏制美國通脹,甚至犧牲經濟表現。這樣堅定的信心又怎會令市民期望通脹在他任內再起風雲呢!
民望短暫下跌 換政策可信性
特區政府可以以Volcker的「冷火雞」法為藍本,去減低市民對「派糖」的期望。既然特首和財政司司長在這幾星期進行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的公眾諮詢,他們是應該藉此機會向公眾說明政府將不會再考慮採用(或可免則免)一次性措施去利民紓困。同時,為了樹立一個鮮明形象,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必須強調政策的目標是以最大的社會利益為大前提,而政府亦需要將這正面信息盡快和清楚地傳遞給市民,這才可以達至最佳效果。
當然為市民戒除「糖癮」是難免要付出民望下跌的代價,但考慮到政府在過去多月已推出數個改善民生和扶貧措施(包括引入最低工資和剛在立法會通過的長者生活津貼),筆者相信市民是不會過分怪責政府不派糖的決定。而最重要的一點是這次戒「糖癮」是一個絕好機會為政府政策重建可信性(Credibility),以免日後政府在推行重要社會措施時再被政黨、商界和市民牽着鼻子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