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2年12月7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中國經緯 撰文: 陳功 內地知名民間智庫安邦諮詢公司首席研究員>
中國的改革從1979年開始啟動之後,可前後分為兩個時代,其中的分界點將會是十八大。
這不是由某種理論決定的,改革的歷程早已反覆驗證了一個基本道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形勢比人強,現在的社會環境以及國際環境決定了不改、守成,繼續吃以往的改革老本,中國的生存空間注定將會進一步被壓縮,矛盾和衝突將會更加突出。
所以改革已經到了「看未來的時刻」,新一輪的改革必將會被啟動。
實際上,很多人所忽略的是,國家主席胡錦濤的「723講話」實際已經為中國的政治改革定下了調子。胡談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時強調,「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其中的改革關鍵點,改革的方向,未來最大的改革文章,就在於「有機統一」四個字上。
政治改革是所有改革前提
長期以來,我們並不是沒有進行政治改革,問題在於以往的改革並沒有打破僵化的格局,「有機統一」其實沒有在制度層面實現。堅持黨的領導,就必須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真正有效;民意無法監督政府的運作,人民當家作主就無從談起;依法治國如果沒有成為各級執政者的行為準則,那麼工作本身就是製造矛盾。
這是一種僵化的體制,只有打破僵化,實現真正的「有機統一」,並且在「有機統一」的基礎上更新體制,更新制度,才會有進步,局面才會煥然一新。
這世界有180多個國家,最大比例的國家都聲稱實現了民主國家,擁有民主的價值觀,但他們中間真正能夠實現運轉有效的民主政府則依舊是少數。這其中的關鍵是民主制度的建設,街頭革命可以在一夜之間打破「罎罎罐罐」去實現「民主」,但制度建設則可能需要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以贏得合法地位。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以法律為核心進行建設。
如果將中國的制度分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的分層體系,則中國未來圍繞法律所要進行的改革任務將主要集中於具體制度的這個層面。而這個層面與其他層面的關係,則應圍繞「有機統一」的原則進行規劃和調整。在這其中,法律環境的進一步建設是必須的。
官員隊伍規模驚人 難養得起
官員隊伍是黨中央在基層的具體體現,這支隊伍的問題在中國幾乎眾所周知。曾有媒體報道說,4年前全國公務員是600萬人,現在已增加到1,000萬人,一年多100萬人。這個數字後被官方否認,但大致每年新增數十萬人是只多不少的。中國實際已經養不起這樣驚人規模的官員隊伍,在將近10年間,中國的財政收入在「吃飯財政」、「剛性財政」的條件下,年增長率都是高達20%至30%,遠超GDP的增長率。
問題其實簡單,養不起怎麼辦?只有改革,而改革需要路徑,實現大部制,壓縮官員隊伍也就成為一條必由之路了。在這個問題上,關鍵在於如何認識政府管制。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今年寫了一本書叫做《重返工作》(Back to Work),他在書中指出,反政府情結是普遍存在於各國的,包括美國,但人民總是需要政府做一些事情的,大的如國防、外交、安全;老百姓生活有關的如保險、教育、醫療……,都要政府來做,無論各國均是如此。問題是政府要做到甚麼程度?政府要管到甚麼程度?美國大選中,奧巴馬與羅姆尼激辯的焦點之一也是如此。
推大部制改革 各部門職業化
與美國政府相比,中國的問題是簡單的,因為如上述數據所顯示的問題那樣,中國的問題太過明顯,幾乎毋須爭議,唯一的障礙在於人們的習慣認識。因為人們普遍習慣性地認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沒有一個「大政府」來管制是不現實的。
正如克林頓所指出的那樣,大國總是需要政府管制,但「大政府」未必就是「強政府」,強政府是解決問題而不是創造問題的。所以未來的中國,需要的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政府,如何實現呢?
只有依靠大部制的改革,壓縮官員隊伍,放虎歸山,放鼠歸田,官員中的能人去搞商務,庸人去過生活,而政府部門要真正職業化、專業化,把該管的事情真正管起來,為老百姓提供生存機會。有人不願意怎麼辦?按照法律辦事,所以法律環境建設是一件改革中的頭等大事。
所以總體看來,在政治改革領域,無論十八大之後的文件怎麼寫,焦點問題始終客觀存在於法律環境建設與大部制建設兩個問題之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