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2年6月14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北京觀察 撰文: 林美芬>
最近,中央電視台一套弘揚中華傳統美食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熱播,它展示的各種美食讓人垂涎欲滴。然而,舌尖上另一個真實的中國,是地溝油、皮革奶、致癌金針菇、藥袋紅富士蘋果、孔雀石綠魚,食品安全問題,讓中國人舌尖很冷。
藥袋紅富士蘋果事件,再次反映了商家唯利是圖,缺乏道德良心,也凸顯了政府部門的監管失位和不作為。
有網友在看了《舌尖上的中國》後說,覺得各種美食各種美好,但是現實生活中,食品有着各種有害化學劑和各種毒,舌尖上就剩下元素周期表的味道了。
內地食品安全事件頻生,問題層出不窮,關鍵在於政府監管失職,對監管者的問責不到位,沒有嚴格執法,對違法者相關企業和負責人的處罰過低。因此,當局有必要加大執法力度和處罰力度,必須讓生產假食品、有毒食品的成本遠遠大於收益,以及受到法律的懲罰。
內地媒體日前揭露,在山東煙台的一些蘋果園,「紅富士」蘋果原來是包裹在裝有違禁品「退菌特」和「福美胂」的藥袋裏長大的,為的是保證蘋果長成後賣相漂亮。當地早前查處200多萬個包裹用的藥袋,並已下令禁用,但目前藥袋仍大量生產及使用。
山東煙台「紅富士」蘋果,暢銷境內外。去年,內地出口蘋果103萬噸,其中,煙台蘋果份額不低,蘋果出口多數輸往日本和香港等地區。違禁藥袋事件,無疑又在消費者心中灑了一把鹽,引發人們對內地食品安全的擔憂。
美食節目熱播 與現實對立
藥袋紅富士蘋果事件,再次反映了商家唯利是圖,缺乏道德良心,也凸顯了政府部門的監管失位和不作為。
從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的美食,到現實生活的問題食品事件頻生來看,紀錄片和社會現實,是兩個完全對立的「舌尖上的中國」。
《舌尖上的中國》的美食很誘人,但此片同時引起民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和焦慮。
在食品安全問題鬧得人心惶惶的今天,《舌尖上的中國》裏面所介紹的美食,其食材絕大多數取自天然,遠離各種化學添加劑、色素,都是真正的綠色無公害食品。但是,回到現實中另一個「舌尖上的中國」,卻是有害的添加劑、地溝油、增白粉、瘦肉精、熒光粉、三聚氰胺、染色饅頭、皮革酸奶、工業鹽水造醬油、工業明膠的果凍、問題膠囊……是真實版《生化危機》,刺激着民眾的敏感神經。
所以,生產果凍的不吃自己的果凍、生產蘋果的不吃自己種的蘋果。
《舌尖上的中國》美味食物的視頻,讓人感動食慾大振,但是,回到現實,大部分中國人,早上還得吃地溝油油條,吃着防腐麵包,喝色素飲料,是「舌尖上的毒品」。
防攝瘦肉精 健兒不吃豬肉
有網友在看了《舌尖上的中國》後說,覺得各種美食各種美好,但是現實生活中,食品有着各種有害化學劑和各種毒,舌尖上就剩下元素周期表的味道了。
所以,為了防止攝入瘦肉精,內地有運動員已經多年不吃豬肉,柔道隊甚至是自己養豬給運動員吃,這都是無可奈何之舉。事實上,在幾年前,一些在北京居住的韓國人和日本人,已在京郊租地僱人種菜。
內地不少政府部門特權階級有特供菜、特供奶、特供食品,無權無勢的普通老百姓,又能怎樣?
民以食為天,我們不能不吃飯,但是,在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的今天,大家的焦慮是可以想像的,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為甚麼內地的家長都跑到香港及其他境外地方搶購奶粉。
《舌尖上的中國》一方面引起了我們對於傳統中華美味食品的興趣,但是,面對現實生活中的食品安全問題,能吃上安全無公害的食物,已然成了一種奢侈。
食品安全是國民的頭等大事,監管部門必須嚴格按照有關法例,如農藥使用條例、食品安全條例、食品監管條例等,嚴格執法,使民眾可以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事實上,食品安全事件不斷考驗公眾的忍耐性,隨着有毒、問題食品不斷曝光,被《舌尖上的中國》的美食所感動的民眾,回到現實生活中,都在焦慮:「還有甚麼食品是安全的?」
加大執法力度 保障消費者
內地食品安全事件頻生,問題層出不窮,關鍵在於政府監管失職,對監管者的問責不到位,沒有嚴格執法,對違法者相關企業和負責人的處罰過低。因此,當局有必要加大執法力度和處罰力度,必須讓生產假食品、有毒食品的成本遠遠大於收益,以及受到法律的懲罰。
食品企業的道德良心自律是一回事,政府部門不嚴格執法,監管失位,才是問題核心所在。如何讓民眾吃得放心,是政府的職責。
不注重食品安全,再誘人的美食也會失去市場。從毒膠囊到藥袋蘋果,內地還甚麼食品是可以放心吃的?誰來保障民眾「舌尖上的安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