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7日 星期二

助華現代化 美怨得益少

<轉載自20181127 明報 加東版 國際版>

美國副總統彭斯上月初的特朗普政府對華新政策演說,一開始先勾勒歷史,強調中國經歷百年屈辱之際,美國未有落井下石,相反二戰成為盟友,即使因韓戰交惡,自1972年尼克遜訪華後,美國即開始向中國開放市場和培訓精英,甚至讓其加入世貿,正如特朗普所指,美國在過去25年「重建中國」。他指美國期望中國會出現自由化,卻換來北京在軍事和科技等範疇威脅美國。

丹佛大學中美關係專家趙穗生認為,彭斯的演說對中美關係發展的描述「基本上說是很準確的」。他說美國對華接觸交往確實促進了中國現代化的發展,幫助中國走出多年的孤立,美國的技術、市場和資本對於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成功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國發展起來後愈見以自己利益為中心,例如未有履行2001年加入世貿時的承諾,美國開放市場助中國發展,中國市場卻仍相對不開放,兩者沒有對等。他稱「互惠」(reciprocity)和「公平」(fairness)的概念很重要,他稱,中國在發展中得到好處,美國當然也有得益,但美國社會愈來愈感到,中國所得大大多於美國,這關係不對等亦不很公平。

美國輿論近年認為中國佔盡便宜。前國家情報總監布萊爾(Dennis C. Blair)及前國家安全局長亞歷山大(Keith Alexander) 去年在《紐約時報》撰文,指中國過去大規模盜取美國技術,儼如「史上最大規模的財富轉移」。麻省理工大學學者阿傑武奧盧2016年發表研究,指中國進口2000年後大幅增加,是美國製造業職位流失的主因;估計1999年至2011年從中國進口貨導致美國的職位流失在200萬至240萬。

那麼接觸政策對美國是否一無是處?趙穗生稱,幾十年來的接觸,不僅令中國發展起來,對美國經濟和社會亦很重要。他強調,接觸政策之初,不止是為了中國,亦是為了美國利益,即遏制蘇聯的戰略和地緣政治的目標,這一點是達到了。他續指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中美接觸時,正值美國處經濟滯脹,中國大量廉價勞動力帶來的低成本消費品對美國走出滯脹也幫了一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