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8年11月26日 經濟日報 國是港事 撰文 : 凌鵾 經濟分析員>
台灣「九合一」加十項公投選舉國民黨大勝民進黨大敗,令蔡英文要引咎辭去黨主席職位。結果雖非意外,但其短期長期意義及影響值得探討。
綠營善政治鬥爭 管治差失民心
此次選舉國勝民敗乃意料中,但民進黨損失之重仍令人驚訝。全台22縣市中民進黨由原有13跌至6損失過半,而國民黨由6大升至15增長逾倍。這顯示了台灣政情之巨大搖擺,上次國民黨慘敗而今次輪到民進黨。關鍵問題是選舉結果反映的甚麼是最主要政治思考:是以島內事務還是以兩岸關係為主?看來地方選舉仍應是以內政而非統獨之爭為主導。國民黨代表韓國瑜成功打破民進黨20年執政壟斷後,認為是主打經濟民生的策略奏效,而民進黨因政治化失利,說法確能反映現實。
民進黨上台兩年導致敗選,當中有本身管治能力低下和北京打壓兩大因素,但前者應是主因。多個重大政策如「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及廢除核能等均嚴重損害了多方利益,引起廣泛怨恨,致票源損失深廣。經濟表現不佳除了北京打壓外,還有一些結構性因素,特別是產業升級轉型不及和產能及要素(如人才資金)大量西移大陸。
民進黨只善於政治鬥爭而昧於管治,其經濟策略如「南進政策」及「前瞻計劃」等均未能取得顯效。蔡英文與陳水扁不同,陳曾任台北市長以治良好著稱,蔡則只識政事毫無管治經驗,在她上台之初早有評論指出這點,現在果然應驗;她在施政上之無知有時確令人瞠目結舌。
蔡英文失光環 步默克爾後塵
同樣值得注意者是公投結果:民進黨提出的多不通過而國民黨提的反多可通過,也反映了兩黨政治取向哪個較貼近民意。公投多涉經濟社會事務,與統獨相關的只有民進黨「東奧正名」一項亦被否決。但這雖涉統獨問題,卻仍有體育等其他重要考慮因素,故仍不是清晰的統獨公投。
無論如何,選後各方都要檢視情況,重訂策略再戰江湖。民進黨及蔡英文上次大勝的光環已破碎,蔡亦走上另一女強人德國總理默克爾之路;因地方敗選而要辭去黨領導之職。蔡競選連任也幾乎無望;故她最好是效法默克爾表示不會參選,讓前台的政治生命體面地完結,轉去扮演幕後的「元老」級角色。民進黨亦要重新執位以準備應付兩年後大選,行政院長賴清德能否跑出尚待觀察。因他在台上故難撇清敗選責任,但也有有利因素,可利用職權引導經濟民生政策轉向,以求挽回人心。他與民進黨會否如此尚未可知,但如不變政治風險很大,當然若大變也有風險。
國民黨在勝選後可說是一洗頹氣重新站穩陣腳,還出了韓國瑜等政治新星,確乃可喜變化。但歡慶過後也要冷靜檢討:大勝有多少是民進黨送的,有多少是自己爭來的?兩年來國民黨黨政拖拖拉拉未見深層改革,元老掌政格局難改,換班未見眉目。兩岸關係本為國民黨優勢所在,但兩年來在這方面卻刻意淡化面目模糊。馬英九提出「新三不」策略,把「不統」改為「不拒統」,算是有了進步和創新,可在「不統」與深藍的「主統」(主張統一)及「求統」間作橋樑尋求妥協。但國民黨會接納嗎?
美台聯手制大陸 加快去中國化
未來大選與「九合一」不同,統獨問題必將更為重要。如上述國民黨去向未明,但民進黨因怕時日無多必加快「暗獨」步伐,包括各種「去中國化」行動,在國際上爭取以「台灣」名義派代表,和強化與美日關係等,並同時加大清理國民黨資產等打壓政敵措施。美國方面料將配合,並如最近國會美中委員會報告所建議,加大支持台灣強軍和在國際上尋求外交空間,並強化美台官方關係等,將更多更深地踩北京在台灣問題上的紅綫。美國尤可能加快美台軍事一體化及各層級交流,從而令台灣能起到更大牽制中國大陸的作用。美國挺台不單是為了民進黨及促進「暗獨」,還符合當前美國以中國為頭號敵人要加強遏制的大戰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