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中國外交的「星期攻勢」


<轉載自2018112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撰文:孫嘉業>

上周,加拿大、英國、法國、瑞士、歐盟、德國、荷蘭、澳洲、愛爾蘭、瑞典、比利時、挪威、愛沙尼亞、芬蘭和丹麥等15名大使的一封聯署信,被外電曝光。該信要求與新疆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全國見面,表達對當地人權情況的關注。雖然後來未見下文,但這份名單卻在內地網上引發熱議。

在網民眼中,英法德荷比等國都被視為與中國有密切貿易關係的國家,瑞士聯邦主席則是出席本月初上海進博會的僅有的西歐國家元首,因諾貝爾風波遭中國凍結關係達6年多的挪威,獲中國解凍不足兩年。

對這些國家大使的聯署行動,網民嘖嘖稱奇,偏激者叫囂要「制裁」「懲罰」這些國家,甚至「雖遠必誅」云云。但其實,不要說北京現在面對美國強敵壓境的環境而要廣結善緣,即使過往,中國的所謂制裁也不會維持太久。

韓戰時的聯合國軍司令李奇威(Matthew B. Ridgway)曾聲稱發現,中國志願軍由於補給困難,猛烈進攻一般只能持續7天,稱之為「星期攻勢」。中國外交的「星期攻勢」當然不止7天,但是絕無美國對古巴、伊朗等國的數十年那麼久,最長的大概就算對挪威的6年了。

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異見人士劉曉波後,中國對挪威就採取了減少三文魚入口、拒發簽證等制裁措施,直到2016年挪方聲明「充分尊重中國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高度重視中國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關係才告解凍。

除邦交國與台灣建交會即時斷交外,北京對其他「冒犯」的容忍度都較高,1981年荷蘭向台灣出售兩艘潛艇,中方將關係由大使級降為代辦級,到1984年就復原。1992年法國向台灣出售60架幻影戰機,中方也撤銷與法方在廣州地鐵、大亞灣核電站二期工程等項目的合作,並關閉法國駐廣州總領事館,結果一年多後,法國社會黨落台,中法關係也恢復正常。

前幾年美歐多國因接待達賴喇嘛與北京時有齟齬,但一般都是一年半載就和好如初。原因除了中國外交「和為貴」的息事寧人傳統外,更因力有未逮,遠未有「雖遠必誅」的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