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美迫中日走近 華應淡化美日同盟

<轉載自20181030 經濟日報 國是港事 欄名 : 大國博弈撰文:凌鵾 經濟分析員>

日本首相安倍訪華,適逢中日簽訂友好條約40周年,在當前地緣政經鬥爭激化之際,尤具重要意義。何況全球第二及第三大經濟體的交流自受關注,對其背景及影響必須全面掌握。

新一輪領導互訪 兩國破冰

此乃7年來再有日相訪華,繼5月李克強8年來首有中國總理訪日,完成了新一輪領導互訪,這在中日交惡後確有「破冰」意味。中方認為兩國關係回復正常,日方更抱有頗高期望;安倍望能把兩國關係引向新時代,並由競爭走向協調。

2012年,日本政府欲將釣魚島「國有化」令關係全面惡化,多項交流相繼中斷。近年日方表達了與華修好的意願,自2014年雙方領導也在一些國際會議上商談,包括安倍來華時與習近平見面,卻都屬非正式訪華而只是保持接觸。在日方持續表態下,中方漸有回應,到最近一年來開始較為積極。

不少評論認為特朗普促使中日重新走近,無疑美國是影響中日關係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並非全部因素。中日關係自新世紀開始便基於各種原因走下坡,到2007年出台「重返亞洲」政策後,美國便積極利用中日間矛盾拉攏日本參加反華包圍圈。日本亦曾十分積極,到去年還跟隨美國抵制「一帶一路」計劃,並參建「印太聯盟」構築美日澳印的遏華集團,搞南海及印度洋軍演。另方面美國則支持日本修憲及走向「正常」國家,美日軍盟因共同對抗中國而發展到前所未有深度。

特朗普上台後 損美日關係

然而特朗普上台後卻給美日關係帶來巨大破壞,主要有幾方面,美國要求日本:(一)多付駐日美軍軍費。(二)積極拉攏印度、南太平洋島國及非洲國家以抗衡中國,出錢出力為美國辦事。(三)支持南海搞事包括聯合軍演等。但日本原本不想插手南海,因距離太遠會拉長防綫,分薄海空軍力。北防朝鮮南抗中國已令軍力負擔很重。(四)在貿易上讓步。美國既退出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又要日本進行雙邊談判,令日方很不滿意。

從上述可見,美國諸多需索令日本不勝其煩。日本想從美國取得的是安全保證,和在釣魚島紛爭上借美國壯膽。但日本也明白隨着中國實力日強,中美差距收窄,美國不會為日本火中取栗。有日本軍官便曾經指出,美國有退守第二島鏈計劃,即有事時不與中國硬碰,由讓出第一島鏈而實行中美分管太平洋。日本自然擔心要為美日軍盟付出更多而所得或遠遜預期,故必須調整一面倒依靠美國的基本外交戰略。

日改外交戰略 走向「中美平衡」

令中日關係下滑有許多兩國歷史及內政因素,美國插手加速了其惡化及變化,但說到底還是要看中日間的基本情況:

(一)實力對比變化。歷史上中國長期比日本先進,自明治維新後出現了短期的日本較先進局面。這在新世紀初走向終結,令日本一時間心理失衡,更怕中國報復侵華之仇,再加上美國招惹故全面倒向美國。後來隨時間過去,心理上適應過來面對現實,再加上美國壓力,於是求變。回顧新世紀初出現了令日本恐慌的GDP交叉;按購買力平價計中國GDP超過了日本。一些日本及外國學者便曾指出,日本要接受中日對比回歸歷史常態。

(二)有利合作的客觀條件。中日地理及文化相近,且全球第二、三經濟體間自有許多合作空間,可由此獲取巨大紅利。

(三)日本不能失去中國發展及歐亞經濟走向一體化的黃金機遇,否則將孤懸歐亞大陸之外被邊緣化,更不能眼白白坐看他國爭去商機。顯然日本外交戰略必須由「聯美反中」走向「中美平衡」,希望取得中日合作紅利又有美國作靠山。

華應抱現實態度 給予日本出路

從長遠看,日本要由過往的「脫亞入美」路綫退回,並在亞美間尋求平衡。中國亦須抱現實態度,明白日本不可能一下子放棄美日同盟,日本不願美國也不肯,故應給予出路;由深化合作增強中日共同利益及政治互信,從而逐漸淡化美日同盟的需要。當然中國也要明言一些底綫,如日本不可插手台海事務、不可跟隨美國在南海搞事,和兩國在東海擱置主權爭議共同開發。

對日本來說,若真要成為「正常」國家也必須轉向「中美平衡」格局。美國只會視日本為附庸呼呼喝喝,而中國則可以平等相待。日本曾試圖擺脫美國(如上世紀80年代初)但不成功,當時日本實力最接近美國,之後再拉開,故今天日本不能奢望可以獨力掙脫美國控制,但中國可幫個忙拉一把。

對中國來說,當美國對華發動經貿戰及新冷戰之時,在美日間製造間隙策略乃必然選擇,而最好辦法是加強中日經貿合作。在全球地緣政治棋局上,中日走出了重要一步,你猜美國會有及能有甚麼反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