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日 星期三

美國「霸權+優先」 組合拳遏中國

<轉載自2018103 經濟日報 欄名 : 中美博弈新時代 撰文 : 凌鵾 經濟分析員>

最近美國不斷提升打壓中國的政策力度,除繼續經貿遏制如出台2,000億美元關稅清單外,還在其他方面出招,包括攻訐中國干預選舉、宣布新一輪對台售武,和為向俄軍購制裁中國軍方等。

美保守主義 長久遏華有迹尋

其實美國有很長的遏制中國歷史,其思路值得探究,何況到今天,傳統霸權主義還加上了特朗普的印記。

多年來佔據美國政壇主導地位的新保守主義,乃霸權主義基礎論說之一,在共和黨掌政時期尤其得到充分發揮。這個起自上世紀70年代初的思潮,在列根時代紅爆,其外交政策採取強硬意識形態立場,強調美國價值觀及體制優越性,並憑實力通過強制手段來實現領導世界的藍圖,強硬對待蘇聯推行星戰計劃,更成為該思潮在當時的主要體現。

蘇聯瓦解後,在獲取和平紅利聲中,新保守主義作為戰鬥思潮影響力陷入低谷,但到上世紀90年代後期,卻有復甦迹象,有William KristolRobert Kagan兩大新紮旗手推行新列根主義外交策略(Neo-Reaganite Foreign Policy),在1997年發表的新美國世紀計劃(Project For The New American Century)尤為矚目。

新列根主義的基本觀點,是美國價值觀與其國家利益高度一致,在外交上要長久維持美國權威,建立強大軍隊當全球領導,在蘇聯瓦解後更應取得支配地位。這時中國便成了主要對手,故要加強遏制,最終更要改變其政權。

90年代主要為克林頓執政期,當時盡享和平紅利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並少有地把長年財赤轉為財盈,讓美國休養生息實力提升。不幸這卻為小布殊上台再推新保守主義政策打下物質基礎,全面施行新列根外交。

美化霸權惡行 外交政策搖擺

911事件後更發展為新帝國主義,要把美國建成超越羅馬及大英帝國的更成功的全球帝國。故有很強的使命感,不惜以武力把美國價值觀及體制全球化,讓全球建立基於美好道德的美好社會。在策略上要體現仁慈霸權,可先發制人的單邊主義尋求政權變更,在外國建立親美和採用美式體制的政權。阿富汗及伊拉克便是試驗田,如成功便推廣到其他「流氓國家」如伊朗、北韓等。

新帝國視伊斯蘭及中國為兩大威脅西方文明的對手,故必須加以改造。打伊拉克乃因其為阿拉伯文明核心,沙特及伊朗等都要逐步處理。至於中國,小布殊的副防長Paul Wolfowitz便率先提出應由克林頓時代的戰略合作夥伴,轉為戰略競爭夥伴實即敵人。
但阿伊等反恐戰令美國元氣大傷,新保守主義思潮隨之受挫,美國轉入了奧巴馬的戰略撤退時期,並從阿伊撤軍。然而「阿拉伯之春」及伊斯蘭國崛起,又令美國重新有限度介入,參與了攻擊利比亞之初段戰爭,差點派兵入敘利亞,和有限度地重返伊拉克。到了特朗普力推孤立主義及不干涉政策,不尋求政權更替,但新保守主義影響陰魂不散,美軍更深深陷入阿富汗、敘利亞及伊拉克戰場,且還與伊朗重新交惡。在美洲則與古巴、委內瑞拉關係惡化,只有與北韓關係有重大逆轉,緊張情況大幅緩和。

新保守主義可說是美國霸權主義的主要理論基礎,它力圖把惡霸行為美化合理化。該思潮經歷了列根及小布殊時代兩次體現高峰,但在低潮時仍能維持一定影響力。現時則與特色孤立主義形成了奇怪混合,令美國外交策略搖擺不定變幻莫測。

中國再成目標 打硬仗勿存幻想

更值得注意者,是新保守主義對中國政策的影響。列根時代中國仍相對貧窮落後,美國集中對付蘇聯而沒有着重中國。克林頓最初把人權與最惠國待遇掛鈎,想施壓改變中國,但無功而最終放棄。

到小布殊上台聽取Kristol等人意見,在蘇聯瓦解後以中國為首要敵人,但因911轉移視綫改以反恐為先,直到後來才出台「重返亞洲」圍堵中國策略,並得奧巴馬全面落實。

到特朗普時代對中國出現了基於「美國優先」的經濟打壓和新保守主義的政治、軍事打壓混合體,成了美國對華進行修昔底德攻擊的組合拳,也塑造了今天中美對抗之局。

上述乃現代美國霸權主義及中美關係的簡史,中美決戰乃中國崛起與美國霸權主義碰撞而催生的產物,其出現有歷史的必然性。中國對此要有清楚認識而不能存有幻想,既來了就要打好這一大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