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8年10月25日 明報 加東版 國際版 撰文:張望 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學部副教授>
9月17日,即2018年自民黨總裁選前三天,日本NHK電視台在晚間黃金時段報道日本海上自衛隊親潮級潛艇巡航南海的新聞。據報,該艦配合日本準航母「加賀」號等三艘海自艦艇在南海的演習,牽制中國在該地區的擴張。
自今年5月中國總理李克強訪日以來,中日政治關係大幅改善。經貿合作項目漸增,在這樣的情况下,為什麼日本敢於在南海挑動中國的敏感神經?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即將展開歷史性訪華之際,我們究竟應如何為當前日本的對華外交定性?
左右逢源 防範與合作並存
10月14日,即安倍訪華前一周,東京發生了兩件大事,深具象徵意義。一是首相安倍在朝霞陸自基地提前舉行自衛隊閱兵式。閱兵展示了近兩年日本軍方引進的大量島嶼防禦裝備(特別是部署在沖繩的88式、12式地對艦導彈),針對中國意圖明顯。二是由北京外文局和日本言論NPO共同主辦的第14次「北京-東京論壇」在東京開幕。中日政學傳媒各界精英齊聚一堂,對話探討改善中日關係之道。一是閱兵,二是對話,正反映了當前中日關係「防範與合作並存」的複雜特徵。
日本時事通信社資深政治記者田崎史郎曾在其2014年出版的《安倍官邸的真相》(講談社,2014)一書中分析,安倍個人在歷史認識上雖然和日本右派走的很近,但安倍政權的本質是現實主義保守派。保守派,意味著其本身在歷史問題上和中國,甚至與美國存有內在價值衝突。但從國家利益的現實考量出發,安倍的外交手腕不拘泥於意識形態,靈活多變。
安倍目前的戰略判斷,亦是典型的現實主義避險(hedging)策略,即尋求在中美兩強之間的平衡點,保持外交的靈活度,以實現日本的國家利益最大化。面對中國崛起,日本一方面為圖自保而強化國防,通過拉攏美國防範可能來自中國的擴張。過去一年,自衛隊加速裝備更新換代,特別注重島嶼防禦能力,快速機動能力和飛彈防禦能力。陸自「水陸機動團」的成軍,16式機動戰鬥車和AAV7兩棲戰車的服役。空自的F-35A隱形戰機的採購,海自全新的神盾驅逐艦「摩耶」號(DDG-179)的下水,都是防範一面的體現。日本潛艇巡航南海,顯然也需要在這一脈絡裏來理解。
但另一方面,安倍也了解到中國勢起,不可忽視。和中國加強經濟交往,有利與日本經濟復蘇,也可防止萬一美國力有未逮,仍可和北京言和。特別值得留意的是,對安倍來說,過去一年的日美關係,苦多甜少。在美國單邊主義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東京認為北京亦有正面回應中日接近的需要。向堅持維護自由貿易體系,且在朝核危機中掌握主動的中國實施戰術接近,符合日本的國家利益,也是對日美關係不順的回應。日本經濟界對安倍的調整尤其歡迎。今年夏天,《東洋經濟》等多份日本財經刊物刊登特輯,詳細介紹近年中國的創新技術,並探討過去四十年中日經濟實力的逆轉。如今,日劇中甚至經常會出現日本社長前往深圳出差的橋段,可見日本社會對中國的認知開始出現變化。
須留意日本微妙心理
在國際關系學的戰略三角(strategic triangle)理論中,一國如果想在三角關係中處於主動優勢的一方,理應竭力突出自身戰略價值,成為左右逢源的樞紐(pivot)。本次中日接近顯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正企圖在中美之間扮演左右逢源的平衡者。
曾在日本外務省北美局工作的外交評論員宮家邦彥最近在一篇文章指出,日本的安全保障應由日本人自己思考,傳媒不應過分關注美國知日派專家對日本外交的建言,可見日本外交菁英內心的自主心態。在2000年代,中日兩國曾就靖國問題吵得不可開交。據日本學者一谷和郎的研究,在是否支持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議題上,日本各大報章的民調都顯示,反對參拜的日本民眾超過支持參拜。但是,如果把調查提問改為「是否支持外國政府在靖國問題上的抗議」時,大部分日本民眾都對中國的施壓持抵制態度。當時日本普遍的輿論是,不希望首相迫於外國壓力而停止參拜,反映出靖國議題本身並非關鍵,渴望受到別國尊重其自主意志的心理才是重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