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日 星期一

自力更生賦新意 非閉關鎖國舊路


<轉載自2018101 明報 社評>

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在東北黑龍江視察期間表示,中國是有着近14億人口、96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大國,糧食要靠自己,實體經濟要靠自己,製造業要靠自己。又說國際上,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上升,「逼着我們走自力更生的道路,這不是壞事,中國最終還是要靠自己」。此言一出,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有猜測這是否意味中國在貿易戰的外部壓力下,會重拾改革開放之前的閉關鎖國路線。但觀乎習近平上任以來的相關論述,以及中國政府近期出台的連串政策,可見習講的「自力更生」有特定背景,時移世易,中國早已不是毛澤東時代的中國,不可能重新孤身走我路,對外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也關不上了。

中共長期主張 重點科技糧食

「自力更生」確係中共的長期主張,1935年抗日戰爭時,毛澤東就著文稱,「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949年中共建政之初,面對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的封鎖,後與蘇聯反面,都令中共對「自力更生」念茲在茲。改革開放後,提及「自力更生」頻率雖有降低,但歷屆黨代會的報告,都少不了這4個字。「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亦是十九大報告的主調。

習近平自2012年上台以來,曾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自力更生」。20137月他視察中國科學院,在了解國防科技成果時指出,各主要國家都在搶佔未來科學技術制高點,包括國防科技制高點,要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自力更生,勇攀高峰」;同月他視察武漢重型機牀集團時又說,工業化很重要,「我們這麼一個大國要強大,要靠實體經濟,不能泡沫化。自力更生任何時候都不能少,我們自己的飯碗主要要裝自己生產的糧食」;20146月,在中科院院士大會上,他又指出,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鬥基點,自主創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20152月,在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習近平對科研人員說,當年我們依靠自力更生取得巨大成就,「現在國力增強了,仍要繼續自力更生,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今年4月,在長江三峽大壩壩頂,他對工程技術人員說,大國重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裏,要通過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試想當年建設三峽工程,如果都是靠引進,我們哪會有今天的引領能力呢?」

由此可見,習近平強調的「自力更生」,主要是針對軍工和尖端科技、重點工程和製造業,以及糧食安全,這一點,各大強國莫不如是。證諸中美貿易戰以來的形勢發展,特別是中興公司的遭遇,反證其先見之明。

40年中國的發展,固然得益於敞開國門、與國際合作之利,但一個國家不可能總靠「搭便車」發展自己。近年來,中國在諸多領域走「以市場換技術」的捷徑,滿足於依賴全球產業鏈的國際分工,靠山寨抄襲賺快錢,「中國製造」欠缺核心技術,不具知識產權,缺乏競爭力。石油等戰略能源嚴重依賴進口,經濟增長受外貿出口制約,雖然水稻、玉米和小麥三大主糧自給率達到98.1%,但品種與國內市場的需求仍有較大錯位,以致糧食進口增幅近兩年大增,多年前國際上提出的「誰來養活中國」,再度成了問題。

搭便車走捷徑難持久 促內需振鄉村不關門

與其靠天吃飯、看人臉色、仰人鼻息,不如依靠自己的資源、自己的力量。中國有14億人口,有全球最大的內需市場、全球門類最齊全的工業體系、世界第一的網民人數。因此,習近平重提「自力更生」,也是針對中美貿易戰的應對之道。事實上,最近北京推出了多項新政,從「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若干意見」,到「鄉村振興戰略(20182021)」,都有刺激內需、維護農村穩定、保護糧食安全的良苦用心。正如有分析認為,內需消費可補外貿萎縮,2.8億農民工可作城市失業潮的「防波堤」,鄉村振興正是為他們返鄉未雨綢繆。從某種意義看,做好自己的事,注重修煉內功,就是賦予新意的「自力更生」。

至於外界擔心中共重提「自力更生」會重蹈閉關鎖國的老路,應屬杞人憂天。迄今為止,對美國總統特朗普加徵關稅之舉,中方的應對就是進一步打開國門,包括公布金融業、汽車業的開放時間表、路線圖,減少外商投資負面清單,乃至從11月進一步降低關稅等,在在都佐證中國堅持自由貿易、多邊主義和經濟全球化。作為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二大外資吸收國,中國的國門在打開40年之後,不僅不會關,就是想關也關不上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