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金石良言為家國 一片丹心留汗青

<轉載自20181031 明報 社評>

《明報》創辦人、著名武俠小說家查良鏞先生病逝,享年94歲。查良鏞文人辦報,立足香港,心懷國事,憂國憂民。他以一支健筆打出名堂,一片丹心為國家民族留下不少金石良言;他以筆名「金庸」撰寫的小說膾炙人口,將武俠小說推向巔峰,「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政治紛爭不過一時一地,只有文化精神永垂不朽,全球華人將銘記查良鏞所留下的文化遺產。

查良鏞以批判愛國 展現知識分子擔當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20世紀中國動盪歲月多,平靜日子少。查良鏞出身書香門第,親歷近百載中國變化,由民國時代、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文化大革命到改革開放,查良鏞滿腔愛國情懷從未改變,無論是辦報臧否時事,還是撰寫的武俠小說,都反映了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以及作為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擔當。

1966年文革爆發,內地閉關鎖國,香港成為了解內地一扇重要窗口,查良鏞以報章作為平台,以筆桿作為武器,對文革倒行逆施破壞中國文化,提出強而有力的批判。六七暴動期間,查良鏞堅決反對左派過激行動,抨擊他們「將愛國一詞竊為己有」,「凡是擁護他們的就叫做愛國,反對他們的就叫做賣國」。時光荏苒,半世紀過去,然而查良鏞所批判的這種思維和心態,在本港社會仍然隨處可見,很多人依舊喜歡以各種政治二分法區分敵我,只重立場不講道理,將「非友即敵」思維強加到別人身上。現在回看查良鏞這番金石良言,依然有參考價值。

建設性的批判和有意義的討論,可以推動社會前行。查良鏞以凌厲筆鋒證明,愛國不代表盲從,批判一樣可以愛國。1960年代初,查良鏞一篇題為「要褲子,不要核子」的評論,批駁時任副總理兼外長陳毅「當了褲子也要造核子彈」的說法,掀起相當大的波瀾,本港左派報章群起圍攻,然而據《文匯報》已故前總編輯金堯如憶述,當年陳毅也認為只有左派報章「捧場」未必對頭,應該兼聽不同意見,只要罵得有理,就應視作諍友。陳毅後來改說「既有褲子,又有核子」,反映他亦認同查良鏞以民生為本的觀點。

查良鏞也有遇上政治爭議的時候,例如「雙查方案」風波,然而是非成敗轉頭空,放在歷史長河之中,很多紛爭也不過是過眼雲煙小插曲,全球華人最耳熟能詳的,不是查良鏞一時一地的政治立場或主張,而是他的武俠小說。金庸的小說雅俗共賞,筆下角色各有性格,栩栩如生,《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一系列小說,跨越政治意識形態分歧,風靡全球華人社會。

小說盛載中國文化 民族復興還看今朝

金庸武俠小說廣受歡迎,不僅因為故事情節豐富高潮迭起,更因為他以跌宕起伏的中國歷史為軸,以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為綱,描寫俠義精神,道盡人性善惡美醜,一邊展現了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也有着跨越時空和國界的普世意義,這亦是為何他的小說內容,竟然會成為當年南越政客在議事堂借題發揮的對象,你說我是岳不群,我說你是左冷禪。

「自古帝王將相,聖賢豪傑,奸雄大盜,元兇巨惡,莫不有死。」查良鏞提到,政治情况變化很快,影射性的小說無大意義,他在小說中想寫的是人性,將古今中外政治生活一些普遍現象勾畫出來,一些角色與其說是武林高手,不如說是政治人物。他的小說能夠歷久不衰,充滿生命力,原因亦在於此。查良鏞說過,如果死後100年、200年仍然有人看他的作品,他就心滿意足。這個遺願,相信不難實現。

今時今日香港社會氣氛,談愛國彷彿已成為一種政治忌諱,然而談查良鏞不可不談他的愛國情懷。查良鏞熱愛中國文化,一片丹心就是希望國家踏上正途。愛之深,責之切。他為國家走上文革歧途痛心疾首,對內地踏上改革開放正路高興安慰,流露的正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對民族復興的期盼。1994年,他在北京大學演講,強調近幾百年中國歷史說明,專制和封閉只會帶來落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靠的是改革開放,他對中國能夠在21世紀成為世界經濟中心充滿信心,更相信中國人的文化和智慧,可以為世界作出貢獻。廿多年後回看這番說話,仍然有極大現實意義。

Pearls of wisdom and a crimson heart

FOUNDER of Ming Pao and renowned wuxia (or martial arts) novelist Louis Cha Leung-yung has passed away at the age of 94. An intellectual running a newspaper business, he made Hong Kong his home while remaining mindful of national affairs and deeply concerned about the country and its people. Cha made his name as a great writer, and, with his crimson heart of loyalty, offered pearls of wisdom to the nation. Written under the pen name Jin Yong, his novels have won universal adoration and brought the wuxia genre to its apex, so much so "wherever you find Chinese people you can find Jin Yong's works". Political controversies are short-lived compared to the immortality of culture. The cultural heritage left by Cha will be engraved in the memory of all Chinese worldwide.

History is like the gushing, east-flowing waters of the Yangtze River, washing away all the past heroes. To China, the 20th century was a period dominated by turbulence rather than peace. Cha was born into a family of scholars. From the era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o the country's reform and opening-up, he witnessed the country's major changes spanning nearly a hundred years. All through the time, his wholehearted passion for the homeland did not change a bit. Be it an opinion piece on current affairs in the newspaper he founded or a wuxia novel, what he wrote invariably reflected his deep love for Chinese culture and hi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s a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llectual.

Whe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broke out in 1966, China's adoption of isolationism turned Hong Kong into an important window for understanding the mainland. Taking his newspaper as a platform and his pen as a weapon, Cha articulated strong and sound criticisms of the harm inflicted upon Chinese culture by the perverse practice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During the 1967 riots, he adamantly opposed the excessive action taken by the leftists, denouncing them for "hijacking the word 'patriotism'". "They praise whoever supporting their cause as a patriot, and accuse whoever opposing them of treason." Time has flown and half a century has passed. But the mindset and mentality criticised by Cha back then can still be seen everywhere in Hong Kong society. Many people still like to classify people into enemies or friends by means of various political dichotomies. Taking only people's stances but not reason into consideration, they impose the thinking of "either friends or foes" on other people. Looking back at the pearls of wisdom offered by Cha, his comments are indeed still relevant nowadays.

However, to the majority of the global Chinese community, the most familiar side of Cha is not his political stance or advocacy at a particular time or in a particular place, but his wuxia universe. Cha's works appeal to both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s. The characters he created all have a unique personality as if they were alive. Transcending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his novel series including The Legend of the Condor Heroes, The Return of the Condor Heroes, The Heavenly Sword and the Dragon Saber, Demi-Gods and Semi-Devils, The Smiling, Proud Wanderer and 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 have enjoyed enormous popularity among global Chinese societies.

Cha once noted that given politics often changed rapidly, there was not much meaning in writing novels of literary innuendos. Instead, what he tried to portray in his works were human nature and phenomena related to politics or livelihood universal across all times and cultures. Rather than martial arts masters, some of the characters in his works in fact resemble political figures even more. That exactly is also the reason behind the long-lasting appeal and vitality of his novels. Cha said he would be contented if people would still read his works one or two hundred years after his death. Foreseeably it will not be difficult to fulfil this last wish.

金石良言為家國 一片丹心留汗青

《明報》創辦人、著名武俠小說家查良鏞先生病逝,享年94歲。查良鏞文人辦報,立足香港,心懷國事,憂國憂民。他以一支健筆打出名堂,一片丹心為國家民族留下不少金石良言;他以筆名「金庸」撰寫的小說膾炙人口,將武俠小說推向巔峰,「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政治紛爭不過一時一地,只有文化精神永垂不朽,全球華人將銘記查良鏞所留下的文化遺產。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20世紀中國動盪歲月多,平靜日子少。查良鏞出身書香門第,親歷近百載中國變化,由民國時代、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文化大革命到改革開放,查良鏞滿腔愛國情懷從未改變,無論是辦報臧否時事,還是撰寫的武俠小說,都反映了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以及作為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擔當。

1966年文革爆發,內地閉關鎖國,香港成為了解內地一扇重要窗口,查良鏞以報章作為平台,以筆桿作為武器,對文革倒行逆施破壞中國文化,提出強而有力的批判。六七暴動期間,查良鏞堅決反對左派過激行動,抨擊他們「將愛國一詞竊為己有」,「凡是擁護他們的就叫做愛國,反對他們的就叫做賣國」。時光荏苒,半世紀過去,然而查良鏞所批判的這種思維和心態,在本港社會仍然隨處可見,很多人依舊喜歡以各種政治二分法區分敵我,只重立場不講道理,將「非友即敵」思維強加到別人身上。現在回看查良鏞這番金石良言,依然有參考價值。

全球華人最耳熟能詳的,不是查良鏞一時一地的政治立場或主張,而是他的武俠小說。金庸的小說雅俗共賞,筆下角色各有性格,栩栩如生,《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一系列小說,跨越政治意識形態分歧,風靡全球華人社會。

查良鏞提到,政治情况變化很快,影射性的小說無大意義,他在小說中想寫的是人性,將古今中外政治生活一些普遍現象勾畫出來,一些角色與其說是武林高手,不如說是政治人物。他的小說能夠歷久不衰,充滿生命力,原因亦在於此。查良鏞說過,如果死後100年、200年仍然有人看他的作品,他就心滿意足。這個遺願,相信不難實現。

「韓流」翻轉高雄的關鍵

<轉載自20181031 明報 觀點版 撰文:丘健和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

台灣「六都」選舉將於1124日舉行,這是民進黨2016年全面執政以來首場地方選舉。民進黨當局一方面以「轉型正義」為名,卻行「東廠」鬥爭之實,透過「黨產會」、「促轉會」清算在野黨;另一方面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破壞兩岸互信基礎,令台灣陷入內外交困。「綠色執政」的神話已從「品質保證」淪為「一蹶不振」。

2014年台灣爆發太陽花學運,以柯文哲為首的「白色力量」乘勢崛起,打着「超越藍綠」旗號高票當選台北市長,改變了既有政治生態,被外界稱為「柯文哲現象」。如果柯文哲是上屆大選的指標人物,那麼今屆大選的亮點則落在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身上。

眷村子弟出身的韓國瑜,與傳統的國民黨中生代不同,他沒有像馬英九、朱立倫般負笈海外經歷,也沒有傳統藍營「溫良恭儉讓」的作風。1992年韓國瑜當選台北縣立法委員,與同為立委的陳水扁動武而名噪一時,及後一度退出政壇。2012年出任台北農產公司總經理,多次與民進黨立委唇槍舌劍而獲得網民青睞。

民進黨在高雄執政長達20年,掌控豐厚的行政資源,基本上隨便推個「西瓜」都會當選。曾為世界第三大港的「港都」高雄,20年來市容無疑變美了,然而經濟競爭力大不如前,大量青壯年人口外移,港口吞吐量更被對岸的廈門超越,「八二三水災」造成道路出現5000個坑洞,暴露市政建設的不足,產生人心思變的情緒。

至於國民黨在高雄的選舉機器近乎生鏽:黨產不僅被清算,也缺乏樁腳派系加持,選戰人才出現斷層,「連一碗滷肉飯也沒有」。要令高雄「綠地」變「藍天」,單靠過去動輒訴諸藍綠對決的選戰範式,那肯定無法勝選。

韓國瑜在市長選舉主打經濟牌,爭取中間、淺綠選民支持。他指出高雄「又老又窮」、「已經不欠民進黨了」,並拋出愛情摩天輪、旗津開賭場、開發太平島等建議,從而成功主導議題。至於對手陳其邁陣營,他們一來難以直接回應韓國瑜的言論(此舉變相否定謝長廷、陳菊的任內施政),二來認為選情仍然佔優,故此對韓的言論採取冷處理,卻令陳的選情陷入被動。

過去國民黨在青年的支持度一直處於下風,然而韓國瑜將吸票目標聚焦在北部升學工作的「北漂青年」身上,並採取「空戰」攻勢,每周安排兩天在台北的政論節目闡述參選理念,產生外溢效應。其他中南部縣市的藍營候選人,均爭相掛着與韓國瑜合照的看板以相互拉抬選情。同時韓國瑜在暑假、中秋等返鄉團聚的日子,與「北漂青年」吃消夜直播聊天,既引起「北漂青年」共鳴,也鼓勵他們說服父母長輩轉投韓國瑜一票。

韓國瑜的亮點之處在於其「非典型」特質,他的出現打破外界對國民黨的傳統觀感,令本已士氣低迷的藍營民眾振奮起來,不僅撼動高雄的綠營票倉,更令「韓流」席捲全台灣。

韓國瑜要增勝算 應爭取在地派系支持

然而高雄有過百萬人口仍居於縣區,地方派系長年主導當地政治,不少老一輩選民仍是「餓得肚子扁扁還要投阿扁」的綠營「鐵粉」。韓國瑜要增加勝算,除了繼續「打空戰」外,也應深入縣區爭取在地派系領袖支持,以補「陸戰」之不足。最近部分綠營樁腳倒戈挺韓,反映韓國瑜「登陸」攻勢逐漸取得成效。

隨着選舉進入倒數階段,綠營「奧步」(惡劣招數)紛紛出籠。過去民進黨在高雄市長選舉,曾使出「錄音帶、走路工奧步」翻轉選舉結果。今屆民進黨若輸掉台中、高雄,意味着他們在2020年大選提前崩盤,故此必定會千方百計挽救選情。加上民進黨掌控行政資源,他們會否藉着使出「奧步」亂中取勝呢?這也是不可不察的地方。
韓國瑜能否翻轉高雄?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大陸軍機軍艦「繞台」為何靜了下來?

<轉載自20181031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劉瀾昌 資深傳媒人>

早前忽然傳來美國軍艦泊台灣高雄的新聞,引起台海緊張了一番。其實,或許這單新聞應與大陸軍機軍艦「繞台」也忽然靜了下來一起看。

據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的2018年度美國國防授權法,美軍艦可停泊台灣港口。當時中國駐美公使李克新說,美艦停泊台灣之時就是「武統」之日。於是近日傳來的美艦停高雄,當然推高台海情勢。但是媒體再查清楚,原來所謂美艦是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的排水量為3250噸的科學研究船湯普森號。該船雖屬於美國海軍財產,但並非現役或預備役的美軍軍艦,甚至與2009年初名聲大噪的無暇號科研船不同,沒有「USNS」首碼。目前該船正由美國大學暨國家海洋實驗室使用。為此,台灣國防部長嚴德發也在立法院表示,湯普森號來台並非軍事交流,與台軍無關,也和美國國防授權法案無關。但是,畢竟是中美大打貿易戰和解放軍剛在南沙「擠離」犯境之美軍導彈驅逐艦之際,再加上台灣「九合一」選舉在即,且兩岸關係不但未見緩和反而日趨緊張,一艘美艦突然停高雄而不是菲律賓也不是新加坡,總是令人想到要釋放某種信息。總之,對北京是一種壓力。

美艦停台灣 對北京是壓力

不過,要論動作幅度和規模大,且不說這艘科研船停台,即使美艦連續不停的南海「航行自由」行動,都不如前段時間解放軍軍機軍艦「繞台」演訓。不過,始於2016年的大陸解放軍軍機軍艦「繞台」行動,在今年5月出現一波小高潮後就靜了下來,至今還未見有動作。自然,這與美國科研船停台無關。

資料顯示,大陸軍機在2015年開始進行遠航訓練,最早對此敏感的是日本,因解放軍戰機穿越宮古海峽、巴士海峽,可直接切入日本防空識別區,並穿越「第一島鏈」。開始時大陸軍機多從宮古海峽或巴士海峽單向出入往返;之後則是宮古海峽入,巴士海峽出,或反向出入以弧形繞飛台灣及琉球,形成對台島「繞島巡航」態勢。至今,中國軍機遠航訓練有三大變化:一是軍機編隊數量增加,從一般的轟6K遠航到增加空警2000預警機和蘇35、殲11等伴飛;二是從單向繞島飛行到雙向繞島巡航,如511日,多架轟6K戰機分別從台島南北兩端同時雙向飛行;三是實現夜航,在5月底靜下來前的最後一次繞島巡航就是首次夜航。也許,如問大陸軍方為何不飛了,他們可以答:要飛的科目都完成了。值得補充的是,解放軍軍艦同時期也進行了頻密的進出第一島鏈的遠航,也包括了「繞島航行」。

那麼為何要「繞島巡行」?多數國際軍事觀察家都認為這是解放軍實力增加,要求突破島鏈的要求。中國大陸以往海空力量都被限制在沿海,近年裝備實力迅速增加,首先有了與日本對抗的實力,大陸海監船進入釣魚島12海里「常態化巡航」。加上中國商業利益向海外大幅延伸,「一帶一路」蓬勃發展,大陸軍事力量要突破第一島鏈是符合邏輯之事。當然,中美角力還是重要因素。

2016122日,成為美國總統當選人的特朗普與蔡英文一通電話,台灣媒體引述國防部消息稱,大陸東部戰區10多架戰機由北向南穿越宮古海峽進行遠海訓練後,其中4架戰機返程時南下穿越巴士海峽,由南部戰區空軍殲擊機接應掩護,繞過台灣南部返回結束演訓。美國霍士新聞網引述兩名美國五角大樓官員的話稱,在特朗普和蔡英文通話後,中國大陸能攜帶核彈頭的轟6戰略轟炸機沿着南海「九段線」巡航。這是自20153月以來,中國大陸的戰略轟炸機沿這條U形分界線的首次遠端巡航飛行。文章稱,這次引人注目的展示,意在針對特朗普與蔡英文通話的一次警告。國民黨前立法委員林郁方接受採訪時稱,大陸戰機選擇這個時點「繞台演訓」,相當程度是因蔡英文與特朗普通話,大陸軍方非常不滿。他稱大陸軍機這次演練是一種戰略宣示,以證明美國的圍堵「困不住中國」;同時這也是大陸軍方的戰術訓練,未來要對「台獨」用武的話,一定是全面進攻。

貿易戰成北京唯此唯大事項

此後北京與特朗普有一個「小蜜月」,特朗普被迎進了紫禁城,創下中共迎賓最高規格的歷史先河。特朗普應允遵守「一中」原則,反而大陸解放軍「繞島」軍事行動不斷升級,那麼可以大致判斷,這些行動主要針對者不是美國,而是不承認「九二共識」的蔡英文。2017年蔡英文與北京的對峙也是不斷升級,「繞島」也不斷升級。進入2018年,特朗普開始對北京發難,展開貿易戰。由此貿易戰成為北京唯此唯大的事項,一切置於此事之下。

2018年春季到5月,中美雙方從互相叫價到兩次談判,不少觀察家認為北京誤判了特朗普的決心。筆者認為北京高層或許也在摸特朗普的底,除了全面審視美國打貿易戰的各種武器,還要看看特朗普「打台灣牌」的烈度。事實上特朗普一方面毫不猶豫簽訂涉嫌突破「一中」原則的法案,提高美台官方交流及軍事互動層級,另一方面,據白宮內部透露,他又很「勢利」看待對台政策,他問幕僚:保護台灣,美國能得到什麼?

今年51718日,中美代表在華盛頓磋商,發表《中美貿易磋商聯合聲明》。中方通稿指雙方達成共識,不打貿易戰。但事後白宮宣布將對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徵收25%關稅。530日下午,美方50餘人經貿磋商工作團隊抵北京,再與北京展開磋商。而525日是解放軍此波「繞島行動」的最後一次。在隨後的623日,中方牽頭人劉鶴與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帶領的美方團隊磋商,再談崩了。7月,雙方展開第一波加稅行動。不過,解放軍「繞島行動」完全靜了下來。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美方對中方「繞島」反應也逐步升級,起初是「感到擔憂」,接着是「美國反對任何一方採取旨在改變現狀的單方面行動,包括任何武力或其他形式的脅迫手段」,再就是美國軍艦停泊台灣港口。筆者相信,最左右大陸軍事行動的還是美國因素,在貿易戰沒有眉目之前,大陸軍機軍艦恐怕暫時不會輕舉妄動,以免刺激美方。而北京則稱之為「節奏感」。

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 包含三深意

<轉載自20181030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歐陽五 時事評論員>

安倍晉三訪華,中日關係得以改善。以安倍的評價,是「開拓了日中關係的新時代」。和氣便可生財,作為中日關係步入正軌的務實之舉,此次中日一口氣簽下52項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協定,金額超過180億美元。這一合作通過構建新的制度平台,一改以往兩國在國際市場上競價的局面,利用雙方各自在技術裝備、資金、品牌、人才、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優勢,聯手在國際市場佔據更多份額。

然而在筆者看來,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機制的建立,並非僅限於是兩國在經貿層面「從競爭走向協調合作」的標誌,它還包含着三方面的內在深意。

中日攜手創利 對特朗普還以顏色

第一,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節點,40年前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日本也扮演過重要角色,投入資金援助過中國建設。儘管這一援助,其性質有過不同的解釋,但肯定的是,中國當年的國力是處於需要援助的弱勢地位。

此次安倍訪華,雙方終止了這個援助項目,並在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構架下,構建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機制,共同開拓國際市場。中國從昔日受日本援助,到今日雙方攜手接單創利,這是對中國40年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最佳詮釋,中國將堅持改革開放之國策也毋庸置疑。

第二,安倍加強與中國的合作,也是間接對特朗普「還以顏色」。

特朗普上任以來,強調「美國優先」,談錢不談感情,不但對中國挑起貿易戰,對鞍前馬後追隨的日本也不放過。特朗普政府威脅要對日本輸美汽車加徵關稅,縮小美日貿易逆差,這對於依仗對外貿易的日本無疑是潛在的危機。因此,這迫使安倍急切與中國改善關係,追求更廣闊的市場。

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事實上也是日本與中國共同捍衛全球貿易自由化的舉動,就如安倍在與李克強會談時所強調的:「推動建立自由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為自由貿易和世界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華對安倍不完全放心 增制約「出軌」力量

第三,中國領導人將此次安倍訪華定義為「中日關係重回正常軌道」,就是說近幾年中日關係不正常、「出軌」了。但今後中日關係能否沿着這條正常軌道得到新的發展,也還存在着各種的不確定性。從中國領導人與安倍的談話中,可以看出對今後的中日關係提出了各種希望,還強調了「要重信守諾」、「妥善處理歷史、台灣、東海等敏感問題」。可見,中國對安倍並不完全放心。

從這一點來看,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機制的建立,或可在客觀上對兩國處理矛盾分歧增加良性籌碼,令日本方面在敏感問題上謹言慎行,不再刺激中國人的情感。因為一旦中日再出現嚴重分歧,導致合作中斷,影響的不僅是兩國利益,而且將牽扯到第三方利益,造成更多的國際負面影響。

由此而言,第三方市場合作機制作為「中日務實合作的新支柱」,也為中日關係不再「出軌」,增加了第三方的制約力量。

杜絕警車「黑箱作業」 從速安裝閉路電視

<轉載自20181030 明報 觀點版 撰文:王浩賢 民權觀察成員>

早前死因裁判法庭就陳輝旺先生被捕後死亡一案聆訊,陪審團根據毫無合理疑點的標準裁定陳先生遭「不合法被殺」。警務處長盧偉聰卻拒絕就事件向死者家屬道歉,又指警員只是「真誠」執法,沒有不良意圖。盧處長的回應是否代表警方拒絕對事件承擔責任,甚至是不認同死因庭的裁決?難道警隊的一系列價值觀,包括尊重市民的個人權利以及承擔責任和接受問責,只是空談?

警方固然應該就事件向死者家屬及公眾道歉,更要執行死因庭就事件提出的4項建議,以避免同類事件再次發生:(1)在警車安裝具有錄音功能的閉路電視;(2)培訓警員搬抬被捕人的技巧;(3)除非被捕人拒絕,否則警方應盡快通知被捕人的家屬;(4)警方在拘捕過程中,若意識到傷及被捕人,應盡快通知醫護人員,並詳述受傷部位。

因應過去曾在警車發生的濫權事件,民間團體近年一直要求警方在警車安裝閉路電視,透過加強警車內的監察,防止任何人作出不恰當或非法的行為,包括毆打、威嚇他人和作虛假的指控,令市民及警員都得到保障。事實上,連同20122015年死因裁判官報告,今次已是死因庭第三次提出以閉路電視加強對被羈留人士的監察,從而保障他們的人身安全。警方不應再三迴避死因庭的建議。

借鏡英國警方做法

此外,在2008年英國亦曾發生一宗市民被捕後死亡的個案。倫敦警方因此在2012年宣布,於所有運送被拘留人士的警車安裝5個錄影鏡頭,其中兩個鏡頭安裝於警車外部,攝錄警車前方及後方的位置,而車廂內會有3組鏡頭及3組收音咪,全面監察車廂內的情况。整套錄影錄音系統會在警車引擎開啟時同步啟動,並在引擎關閉後的30分鐘內持續錄影。如沒有任何刑事證據或警務用途,所有收集的影音紀錄會在保留22日後被覆寫。英國倫敦警方的做法絕對值得香港警方借鏡,這亦反映了一支專業的警隊如何在事件中反省,勇於改進警隊的做法及裝備,以回應公眾關注和爭取社會的信任。

警提私隱難題 難令人信服

據了解,警方不考慮於警車安裝閉路電視,是擔心會有泄露行動和私隱的風險。而綜觀保安局及警方過去對有關建議的回應,都令人感到警方是刻意迴避公眾的監察。

首先,於警車安裝閉路電視,是加強對警務工作的記錄。警方一向有處理資料的保安措施,閉路電視的錄影資料可以加密,亦可在每次執勤後即時下載,存放於安全地方。警方亦可訂立政策,按情况採取不同的保安策略,以防資料外泄。事實上,警方近年引入約1400部隨身攝錄機作警員裝備,並計劃於2021年達到「一人一機」。警方並曾向立法會表示,計劃試行至今一直未有資料外泄的個案。由此看來,警方在此類型的資料保安應已有相當成熟的經驗,警方以泄露行動的風險作為拒絕原因,實在是太「妄自菲薄」。

而警方以「私隱」為由,拒絕於警車安裝閉路電視,更是純粹的藉口及混淆視聽。事實上,警方經常使用攝錄器材作為取證的工具,包括使用攝錄器材記錄拘捕過程,而警署及羈留設施亦設有閉路電視。再者,被捕人士在警車內逗留的時間短暫,亦不會在警車上去廁所、更衣、沐浴,加上使用閉路電視的目的是為保障被拘留人士及警員的人身安全,有關的攝錄目的合法,方法亦合乎比例。而警方現時已有處理錄影片段的政策,以確保錄影片段不會泄漏和按時銷毁沒有需要保存的片段,警方提出的「私隱難題」,實在難以令人信服。警方對警車閉路電視與警員隨身攝錄機抱有截然不同、雙重標準的取態,令人質疑警方是執意維持警車內「黑箱作業」的情况。

最後,撇開警方在近年屢次執行政治任務,以及警政透明有待改善的問題,我相信市民對警隊維持香港治安的工作和辛勞有一定程度的認同。陳輝旺先生的事件,是一次以性命換來的教訓。我希望警隊能認真對待並承認責任,為警員的失誤向陳先生的家屬和公眾道歉,並以實質的改善措施作為回應。而經過今次事件,前線警員更應互相提醒和保持警覺,以使用合法、合適的方式執行職務作為首要的工作原則。

美迫中日走近 華應淡化美日同盟

<轉載自20181030 經濟日報 國是港事 欄名 : 大國博弈撰文:凌鵾 經濟分析員>

日本首相安倍訪華,適逢中日簽訂友好條約40周年,在當前地緣政經鬥爭激化之際,尤具重要意義。何況全球第二及第三大經濟體的交流自受關注,對其背景及影響必須全面掌握。

新一輪領導互訪 兩國破冰

此乃7年來再有日相訪華,繼5月李克強8年來首有中國總理訪日,完成了新一輪領導互訪,這在中日交惡後確有「破冰」意味。中方認為兩國關係回復正常,日方更抱有頗高期望;安倍望能把兩國關係引向新時代,並由競爭走向協調。

2012年,日本政府欲將釣魚島「國有化」令關係全面惡化,多項交流相繼中斷。近年日方表達了與華修好的意願,自2014年雙方領導也在一些國際會議上商談,包括安倍來華時與習近平見面,卻都屬非正式訪華而只是保持接觸。在日方持續表態下,中方漸有回應,到最近一年來開始較為積極。

不少評論認為特朗普促使中日重新走近,無疑美國是影響中日關係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並非全部因素。中日關係自新世紀開始便基於各種原因走下坡,到2007年出台「重返亞洲」政策後,美國便積極利用中日間矛盾拉攏日本參加反華包圍圈。日本亦曾十分積極,到去年還跟隨美國抵制「一帶一路」計劃,並參建「印太聯盟」構築美日澳印的遏華集團,搞南海及印度洋軍演。另方面美國則支持日本修憲及走向「正常」國家,美日軍盟因共同對抗中國而發展到前所未有深度。

特朗普上台後 損美日關係

然而特朗普上台後卻給美日關係帶來巨大破壞,主要有幾方面,美國要求日本:(一)多付駐日美軍軍費。(二)積極拉攏印度、南太平洋島國及非洲國家以抗衡中國,出錢出力為美國辦事。(三)支持南海搞事包括聯合軍演等。但日本原本不想插手南海,因距離太遠會拉長防綫,分薄海空軍力。北防朝鮮南抗中國已令軍力負擔很重。(四)在貿易上讓步。美國既退出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又要日本進行雙邊談判,令日方很不滿意。

從上述可見,美國諸多需索令日本不勝其煩。日本想從美國取得的是安全保證,和在釣魚島紛爭上借美國壯膽。但日本也明白隨着中國實力日強,中美差距收窄,美國不會為日本火中取栗。有日本軍官便曾經指出,美國有退守第二島鏈計劃,即有事時不與中國硬碰,由讓出第一島鏈而實行中美分管太平洋。日本自然擔心要為美日軍盟付出更多而所得或遠遜預期,故必須調整一面倒依靠美國的基本外交戰略。

日改外交戰略 走向「中美平衡」

令中日關係下滑有許多兩國歷史及內政因素,美國插手加速了其惡化及變化,但說到底還是要看中日間的基本情況:

(一)實力對比變化。歷史上中國長期比日本先進,自明治維新後出現了短期的日本較先進局面。這在新世紀初走向終結,令日本一時間心理失衡,更怕中國報復侵華之仇,再加上美國招惹故全面倒向美國。後來隨時間過去,心理上適應過來面對現實,再加上美國壓力,於是求變。回顧新世紀初出現了令日本恐慌的GDP交叉;按購買力平價計中國GDP超過了日本。一些日本及外國學者便曾指出,日本要接受中日對比回歸歷史常態。

(二)有利合作的客觀條件。中日地理及文化相近,且全球第二、三經濟體間自有許多合作空間,可由此獲取巨大紅利。

(三)日本不能失去中國發展及歐亞經濟走向一體化的黃金機遇,否則將孤懸歐亞大陸之外被邊緣化,更不能眼白白坐看他國爭去商機。顯然日本外交戰略必須由「聯美反中」走向「中美平衡」,希望取得中日合作紅利又有美國作靠山。

華應抱現實態度 給予日本出路

從長遠看,日本要由過往的「脫亞入美」路綫退回,並在亞美間尋求平衡。中國亦須抱現實態度,明白日本不可能一下子放棄美日同盟,日本不願美國也不肯,故應給予出路;由深化合作增強中日共同利益及政治互信,從而逐漸淡化美日同盟的需要。當然中國也要明言一些底綫,如日本不可插手台海事務、不可跟隨美國在南海搞事,和兩國在東海擱置主權爭議共同開發。

對日本來說,若真要成為「正常」國家也必須轉向「中美平衡」格局。美國只會視日本為附庸呼呼喝喝,而中國則可以平等相待。日本曾試圖擺脫美國(如上世紀80年代初)但不成功,當時日本實力最接近美國,之後再拉開,故今天日本不能奢望可以獨力掙脫美國控制,但中國可幫個忙拉一把。

對中國來說,當美國對華發動經貿戰及新冷戰之時,在美日間製造間隙策略乃必然選擇,而最好辦法是加強中日經貿合作。在全球地緣政治棋局上,中日走出了重要一步,你猜美國會有及能有甚麼反應?

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

美俄難以根本緩和 中國須防戰略欺騙

<轉載自20181029 明報 社評>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周宣布將退出1987年與蘇聯簽署的《中程導彈條約》,理由是俄羅斯已多番違反條約,而未加入該條約的中國又佔了很大便宜,得以放手研發、部署大量的中程導彈。雖然歐洲對美國退出條約深感憂慮,但俄羅斯的反應並不如預期強烈,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訪俄,還達成了特朗普與普京下月在巴黎再開峰會的共識。中國對美國此舉的反應是「拿中國說事兒(找藉口)沒必要」,取態淡定。雖然有分析指美國此舉意在拉中國進新一輪軍備競賽中,甚至離間中俄關係,但觀乎美俄深層次矛盾,關係要緩和面臨重重難關。倒是中國須警惕美方各種戰爭叫囂的欺騙性,避免重蹈當年蘇聯被美國星球大戰計劃拖垮的覆轍。

美退中程導彈條約 普京特朗普將會晤

《中程導彈條約》(Intermediate-Range Nuclear Forces TreatyINF)禁止研發部署射程在5005500公里的陸基常規導彈和核導彈,被視為歐洲安全的基石,因此歐洲國家對美國有意退出該條約強烈不滿。德國外長馬斯表示,INF關係到歐洲核心利益,德國將盡最大努力維持條約。由於涉及多方利益,條約何去何從,還須視乎各方博弈結果。

特朗普欲退出INF,原因之一是距中期選舉為時不多,希望藉此洗刷長久以來的「通俄」指控,其次是為維持單極軍力主宰,遏制中俄軍力,以削弱對手,同時有利於美國的軍工複合體(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MIC)。

上周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訪俄,分別會晤俄總統普京,以及聯邦安全會議秘書帕特魯舍夫、外長拉夫羅夫、防長紹伊古,向俄方闡述美方考慮退出INF的理由,俄方並未對美方此舉強烈譴責,顯示俄方對此已有心理準備。雙方反而達成共識,美俄總統將於下月11日在巴黎的一戰結束100周年紀念活動期間舉行峰會,這是特朗普與普京在7月芬蘭赫爾辛基峰會以來的美俄第二度峰會。同時,俄美還同意兩國軍方在敘利亞問題上保持溝通與合作,今年底舉行副外長級反恐磋商,明年將舉辦商務交流等,難怪博爾頓稱讚與俄方的對話「具建設性」。

自從特朗普與普京7月峰會後,美俄關係不僅未有明顯改善,反而衝突頻現。美國先後以英國落毒案、網絡攻擊等事件為由,對俄實施新制裁;俄方也不顧美國反對,向敘利亞出售S-300防空導彈系統。北約上周展開二戰後最大規模軍演,更突顯美俄的對抗態勢。

特朗普一方面希望與普京保持良好關係,但另一方面又要避免「通俄」標籤。在內有根深柢固的反俄傳統政治、外有歐洲伙伴國恐俄情意結的包圍下,特、普下月峰會對雙邊關係僅具象徵意義,維持目前的「冷和平」狀態,美俄關係難有根本改善。

拖中國入軍備競賽 疑施星戰騙局故伎

由於中國不是INF簽約國,不受條約限制,多年來發展出各種中程彈道導彈,如著名的東風26、東風21D等,都是威懾美國第一、第二島鏈軍事基地及航母編隊的「殺手鐧」,在這方面對美國形成「非對稱」優勢。此次美國退出INF,特別將中國當作針對目標,意味着將在日本或關島等地部署容易隱藏的車載傳統導彈,則會削弱中國在西太平洋「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A2/AD)能力。有分析指出,美國此舉是想與中國軍備競賽。

美國對中國頻頻實行戰爭邊緣政策,戰艦戰機穿越飛臨台海、南海,成立太空軍、退出中導條約都劍指中國,頗有「撩交打」之勢,駐歐美國陸軍前司令霍奇斯(Ben Hodges)上周在華沙安全論壇上更預測,中美15年後很可能因太平洋利益衝突爆發戰爭。

人們還記得,美國總統列根在冷戰後期1983年的一次演講中,首次提出戰略防衛倡議(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SDI),亦稱星球大戰計劃(Star Wars Program)。由此將蘇聯拖入一場耗資龐大的軍備競賽。隨着冷戰後中央情報局密件曝光,該計劃被認為是一場徹底的騙局,只是美國為拖垮蘇聯而採取的宣傳手段。今天,面對美國軍政界的戰爭叫囂,中國要警惕,勿受戰略欺騙迷惑,避免重蹈蘇聯前車之鑑。

在中美俄新三國演義中,中美現在已成主要矛盾方,下月在巴黎的特普會、在APEC峰會的習普會、在G20峰會上的習特會,將上演一幕幕地緣政治下的合縱連橫。美國雖然暫時最為強勢,但已難予取予求,因為歐洲、日本都有自身盤算;美俄矛盾難根本緩和,中俄互助有現實需要。那種美國離間中俄關係、甚至聯俄制華的戰略空想,恐怕難以實現。

US and Russia

LAST week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announced the withdrawal from the Intermediate-Range Nuclear Forces Treaty (INF) signed with the Soviet Union in 1987 on the grounds that Russia had repeatedly violated the treaty and that China, which has not signed the treaty, was able to enjoy a lot of advantages in the sense that it could conduct research on intermediate-range missiles and deploy a lot of them with free rein. Though Europe has expressed grave misgivings about the US's withdrawal, Russia's reactions have not been as strong as expected. John Bolton, the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of the US, has even forged a consensus over a new summit between Trump and Vladimir Putin next month in Paris.

The INF, which bans the development of land-based regular missiles and nuclear missiles that have a range of 500 to 5,500 kilometres, is regarded a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security of Europe. For that reason, some European countries are strongly dissatisfied with the US's withdrawal from the treaty. Heiko Maas, the German Minister for Foreign Affairs, has said that the INF has to do with core European interests, and Germany will try its best to save the treaty. As the interests of many sides are at stake, the future of the treaty will be dependent on the manoeuvre of all sides.

One of the reasons why Trump wanted to withdraw from the INF was that as the mid-term elections were drawing near, he was hoping that such an action could counter the long-standing allegation of collusion with Russia. The second reason was to maintain a unipolar military dominance and curb the military might of China and Russia so as to weaken them. This would also be advantageous to the US's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MIC).

Last week John Bolton visited Russia, explaining to the Russian side why the US was considering the withdrawal from the INF. That Russia did not strongly condemn the move shows that it had been prepared for that. Contrary to expectation, the two sides reached a consensus that both presidents would conduct a summit in Paris on the 11th of November on the sidelines of the commemoration of the centenary of the end of the First World War. That will be the second summit between Trump and Putin, the first being the one held in Helsinki, Norway in July. The two countries have also agreed to maintain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ir military forces on the issue of Syria. Negotiations on fighting terrorism at the level of deputy secretaries and business interactions have been scheduled for the end of this year and next year respectively. No wonder that Bolton has praised the dialogue with Russia as "constructive".

In the new rivalry between China, the US and Russia, China and the US have become the principal adversaries. The meetings between Donald Trump and Putin in Paris next month, between Xi Jinping and Putin at the APEC summit and between Xi and Trump at the G20 summit will see scene after scene of alliances forged and countered in the midst of geo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Though the momentum is with the US at the moment, it is not getting everything it wants, as Europe and Japan have their own calculations as well. As the disagreements between the US and Russia cannot be alleviated fundamentally, there is a practical need for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The strategic pipe dream of the US driving a wedge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or even working with Russia to counter China is likely to remain a pipe dream.

美俄難以根本緩和 中國須防戰略欺騙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周宣布將退出1987年與蘇聯簽署的《中程導彈條約》,理由是俄羅斯已多番違反條約,而未加入該條約的中國又佔了很大便宜,得以放手研發、部署大量的中程導彈。雖然歐洲對美國退出條約深感憂慮,但俄羅斯的反應並不如預期強烈,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訪俄,還達成了特朗普與普京下月在巴黎再開峰會的共識。

《中程導彈條約》(Intermediate-Range Nuclear Forces TreatyINF)禁止研發部署射程在5005500公里的陸基常規導彈和核導彈,被視為歐洲安全的基石,因此歐洲國家對美國有意退出該條約強烈不滿。德國外長馬斯表示,INF關係到歐洲核心利益,德國將盡最大努力維持條約。由於涉及多方利益,條約何去何從,還須視乎各方博弈結果。

特朗普欲退出INF,原因之一是距中期選舉為時不多,希望藉此洗刷長久以來的「通俄」指控,其次是為維持單極軍力主宰,遏制中俄軍力,以削弱對手,同時有利於美國的軍工複合體(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MIC)。

上周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訪俄,向俄方闡述美方考慮退出INF的理由,俄方並未對美方此舉強烈譴責,顯示俄方對此已有心理準備。雙方反而達成共識,美俄總統將於下月11日在巴黎的一戰結束100周年紀念活動期間舉行峰會,這是特朗普與普京在7月芬蘭赫爾辛基峰會以來的美俄第二度峰會。同時,俄美還同意兩國軍方在敘利亞問題上保持溝通與合作,今年底舉行副外長級反恐磋商,明年將舉辦商務交流等,難怪博爾頓稱讚與俄方的對話「具建設性」。

在中美俄新三國演義中,中美現在已成主要矛盾方,下月在巴黎的特普會、在APEC峰會的習普會、在G20峰會上的習特會,將上演一幕幕地緣政治下的合縱連橫。美國雖然暫時最為強勢,但已難予取予求,因為歐洲、日本都有自身盤算;美俄矛盾難根本緩和,中俄互助有現實需要。那種美國離間中俄關係、甚至聯俄制華的戰略空想,恐怕難以實現。

2018年10月28日 星期日

此南巡不同彼南巡 改革開放更深更廣


<轉載自20181028 明報 社評>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本月2225日到了廣東,出席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同時巡視了4個城市。事前事後,外界都有很多猜測和討論。究竟這次「南巡」對廣東以至香港未來發展有何啟示?這次巡視對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國策透視了什麼信息?

國家領導人的一舉一動,都會牽動國人關注,在今天起伏不定的國際形勢,外界更會細心察看。習近平從北京飛到廣東巡視,從地理方向看當然是南巡,然而「南巡」在中國歷史上是有特定含義的。

鄧小平南巡定調改革 習近平堅定路線信心

1992年,最具政治影響力的鄧小平到廣東和上海等地一個多月,針對改革開放議題發表了一系列講話。當時中共領導層推動開放改革的方針和做法較為保守,甚至有倒退的危險,在政府官僚體制內,如果沒有更高層次的呼籲,就無法推動改革。所以鄧小平的講話經常被引用的說話是:「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 」,是一錘定音的調子,對此後中國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影響。

這是鄧小平在特定時代背景下推動改革的「南巡」。

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常委,每年都會去地方省市巡視,習近平在過去6年平均一年去6個省市,有幾個省是去兩次的,海南省在地理位置上比廣東還要南,也分別在2013年和今年去了兩次。廣東當然有特別的地方,它是改革開放的發祥地,目前最成功的經濟特區在深圳,也是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的主要地方。

2012年習近平剛上任總書記後第一個巡視的地方是廣東,首站是到深圳蓮花山鄧小平銅像前獻花,官方媒體也說:再走鄧小平20年前的南巡之路。習近平6年前這樣做,不但有象徵意義,甚至可以被理解為刻意營造一種印象,他在宣示對改革開放路線的堅定信心。習近平說過:「我十八大以後第一站就是到了深圳,到了廣東。十九大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我還是要再到廣東來,再到深圳來。」

6年過後,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習近平再來廣東巡視,提到改革開放不停步,而從巡視的項目看來,都是國家目前面對的特殊議題,比如扶貧,是因為扶貧目標在明年將是最後攻堅的日子;特意挑選會見中小企,因為民營企業和中小企,目前在國家經濟有下行壓力的時候,面對的困難是空前的,特別需要鼓勵和支持。其餘的巡視項目,包括教育、社區建設以及當地駐軍等等,都是習近平地方巡視經常去的項目。

大橋用好連繫大灣區 自貿區發展區域經濟

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巡視了橫琴和前海兩個自貿區,自貿區並非廣東獨有,即使是參觀展覽館,也是着重改革開放40年今昔對比的成就顯示。眾所周知,這次巡視的重頭戲是為港珠澳大橋開幕,習近平傳達的信息,是用好管好大橋對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連接大灣區的大橋和自貿區均是國家政策,是全國整體發展的重要一環,巡視這兩處釋出的信息,並不是要不要開放改革,而是要進一步深化,發揮自貿區對外優勢和利用大橋連繫灣區,發展區域經濟。

紀念開放改革的系列活動年底舉行,可以預料,有關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的方針與措施,將會在12月北京舉行的紀念大會上宣布。上海、北京等省市已經陸續公布的進一步改革開放的措施,其中包括金融行業的對外開放步伐與幅度,是比較大和快的。廣東和香港將如何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很大程度端賴廣東和香港的主動謀劃和商議,但國家整體的改革開放措施,比如稅制改革、國企改革以及金融業的對外開放等等,都由中央統籌策劃,習近平巡視廣東,無疑起到打氣的作用。

習近平巡視廣東,跟鄧小平「南巡」的歷史含義不同,中國改革開放的程度和步伐,已經完全超越上世紀,更關鍵的是,面對國際新格局,中國的改革開放,只會更深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