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兩岸共編歷史教科書可能嗎?

<轉載自20151019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林泉忠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北京九三大閱兵」後,今年中國大陸圍繞在「抗戰勝利70周年」的熱潮急速降溫。
不過在台灣,一系列相關活動並未結束,下周1025日是台灣社會在中國抗戰勝利後,結束了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迎來了「台灣光復」的70周年紀念日,馬英九總統也將在當天就此發表講話。
有別於「七七」(抗戰爆發)、「九三」(抗戰勝利)偏重大陸「八年抗戰」的歷史記憶,「一二五」(台灣光復)因直接連接台灣本土社會的殖民地經驗與太平洋戰爭的往事,在台灣社會留下的烙印更為深刻。於此亦可窺視出「中華民國」史觀與台灣本土史觀之間微妙的關係。
然而,如今的台灣已是成熟的民主社會,任何相異的史觀都可以並存,亦可透過討論,尋求相互理解與包容。但是,同樣的事情倘若發生在大陸與台灣之間,恐怕就不能同日而語了。
上月,台灣前國民黨主席連戰赴北京出席閱兵引發爭議,其背後所突顯的正是兩岸對抗戰史的不同詮釋。儘管圍繞在「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觀點上,兩岸立場迥異,然而值得慶幸的是,無論是習近平還是馬英九,兩岸領導人都強調「共同研究抗戰史」的重要性。
大陸能否存在質疑中共觀點?
如前所述,在充分的學術自由氛圍下,台灣的學者是可以刊登質疑「九一八」後蔣介石是否積極抗日的文章,然而大陸又能否存在質疑中共當年避免與日軍正面衝突,強調自我發展的觀點呢?
日前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了一場「邁向和解之路:中日戰爭的再省思」國際研討會,兩岸與日本學者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其中就有台灣學者披露了在大陸鮮為人知的一段史料。
1937年〈毛在洛川會議的講話〉中指出:「要冷靜,要避開與日本的正面衝突,繞到日軍後方去打游擊,要想辦法擴充八路軍,要千方百計的積蓄和壯大我黨的武裝力量。只有在日軍大大殺傷國軍之後,我們才能坐收抗日成果,去奪取國民黨的政權……我們黨必須嚴格遵循的總方針是『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發展』。任何人,任何組織都不得違背這個總體方針。」(《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
就毛澤東的這段講話,曾任中共中央委員會(第二中央)主席的張國燾在《我的回憶》中也印證了此一史實:「他(毛澤東)警告會眾不要為愛國主義所迷惑,不要到前線去充當抗日英雄;要知道日本的飛機大炮所能給予我們的危害,將遠過於蔣介石以前所給予我們的危害。他主張八路軍應該堅持游擊戰爭,避開與日軍的正面衝突,避實就虛,繞到日軍的後方去打游擊,主要任務是擴充八路軍的實力,並在敵人後方建立中共所領導的抗日游擊根據地。」
10年前,中日兩國開始了共同歷史研究的項目,然而極具諷刺的是,已邁向全方位交流時代的兩岸之間,正式的共同歷史研究卻仍未開始。如今兩岸領導人終於都對此作出積極的回應,期盼此舉成為推動兩岸歷史學者共同研究的契機。
兩岸同文同種,倘若能撇開意識形態、尊重史實,並遵循胡適先生「有一分證據,只可說一分話」的箴言,透過對包括抗戰史在內中國歷史的共同研究,逐漸縮短彼此史觀之間的距離,最終達至他朝兩岸共同編寫歷史教科書的目標,亦非遙不可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