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6日 星期五

「嚇人」數字 傳遞生活焦慮

<轉載自2013816日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在北京養孩子至少要276萬元;沒有1,000萬元別想過體面的退休生活;月收入1萬元在一線城市過不下去……這些說法很多人覺得「嚇人」,但為什麼總能迅速流傳、引發熱議甚至引起共鳴?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長城認為,這類說法的熱度高,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生活壓力大,很多人感同身受。「中國正經歷急速的轉型,經濟社會結構大幅度、全方位調整,人的流動性增加,相應的社會建設未能跟上,增加了社會成員對生活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導致許多年輕人對未來缺少信心,產生焦慮。」同時,這些說法反映人們對更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數字「嚇人」,也折射出當前社會保障不足。人們存在後顧之憂,因此要拚命存錢應對。

張蘇認為,「1,000萬元難養老」的說法雖不準確,卻反映了中國的養老保障體系不健全等問題。隨着中國乃至世界人口老齡化加速,養老問題應該受到更多的關注。「國家必須提前採取政策措施,進一步健全中國養老體系,推進問題的解決,要讓老百姓對制度有信心、對老年生活有信心。」存錢養老,對很多人來說實際上是存錢防大病。中國醫保已覆蓋13億人,但還存在着待遇水平偏低、大病保障不足等問題。很多老人的養老金足以支付日常開銷,但一旦患大病,往往成了無底洞。

存錢養孩子,則體現出對教育成本偏高的不滿。「不僅是大城市,如今教育成本高昂是所有城鄉家庭共同面臨的問題。這提醒有關部門,如何在公平分配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有效降低教育成本,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張蘇說。

誇張說法流傳,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周長城認為,這類有些「嚇人」、「極端」的說法流傳,容易放大民眾對一些社會問題的不滿情緒、引發越軌行為,增加社會不和諧因素。「互聯網時代給社會不同群體提供了更加豐富多元的表達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這類有點『聳動』的說法更容易傳播。社會心態多元化是一種趨勢,但應注意引導更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特別是不要在青年群體中形成『成功就是白富美、高富帥』等價值觀。」

張蘇稱,放大在大城市生活的高成本固然不好,但也有其積極意義。一方面,將城市生活成本換算成貨幣價格,會起到適當的調節作用:價格高了才能讓更多的需求轉移到外地。經濟學上有一句話「價格從來不會出錯」,有利於讓資源在全國各地合理分配,也避免優質資源的長時間過度集中。另方面,這些「嚇人」數字提醒各級政府包括社會管理部門,要重視百姓的焦慮,提高收入水平,縮小貧富差距,穩定物價房價,增強公眾對未來生活的信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