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務實研新跑道 非與獅城鬥跑

<轉載自2013828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機場第三跑 撰文: 智經研究中心>
分析城市競爭力時,香港有一些近乎約定俗成的習慣。與東南亞國家新加坡比較,是其中一種。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近日提出多項新政和基礎建設,便在香港掀起一陣比拼熱。其中為樟宜機場增建第四條跑道的計劃,便使港人聯想到香港國際機場興建第三條跑道的爭議。
興建第三條跑道的建議,在香港提出多時,支持與反對聲音不絕。八月初機場管理局就工程的環境影響評估諮詢公眾時,就有多個環保團體聯合發表聲明,批評環評報告純屬包裝手段,促請當局全面公開環評數據。
除了對周遭生態的影響,應否興建第三條跑道的討論,尚有許多爭拗點。本文嘗試回到根本的問題——現時機場的規模,是否不足以應付日後的需求?希望透過分析現有數據,歸納各方意見,指出尚待深入探討、澄清的地方,務求將增建跑道與否的討論,由「為何新加坡有但香港無」式的比較,重回審視本地空運需求和增建跑道利弊的層面。
機場規劃大綱 預測不算樂觀
究竟香港是否需要多一條機場跑道?從貨運量來看,反對者的質疑有一定依據。因為根據1992年的《新機場總綱計劃》,香港國際機場的設計貨運容量,每年可達890萬公噸,但在2012年,即機場啟用了15年,貨運量才403萬公噸,僅為設計容量的45.3%
按照《香港國際機場2030規劃大綱》(下稱《大綱》)的標準增長率計算,到2030年,機場的貨運量尚未到達設計的上限。有反對者進一步質疑,中國經濟未來由出口主導轉為內需帶動,《大綱》預測的增長率,或許過分樂觀。反對者對客運量的增長,也有類近的質疑,不贅。
《大綱》的預測增長率,是否過分樂觀,從香港國際機場啟用至今的營運數據,或可找到端倪。從機場管理局2012/13財政年度的報告中,可找到機場歷年的飛機起降量、客運量和貨運量。
撇除大約只有九個月的首個財政年度(註),在1999/20002012/13的財政年度間,機場的飛機起降量的年均增長率為5.87%,客運量和貨運量則有4.85%5.08%
對比《大綱》中預測2008年至2030年的年均增長率,飛機起降量是3.7%4.6%,客運量和貨運量則是2.8%3.8%2.8%3.6%。三組數字,都較歷史的年均增長率低。
金融海嘯後 運量增幅低於下限
單看這些數據,《大綱》的預測不算過分樂觀。按照《大綱》的預測,香港國際機場的飛機起降量、客運量及貨運量,到2030年,不是高於設計容量,就是幾近飽和。
不過,若假定往後飛機起降量、客運量及貨運量的年均增幅,均處於金融海嘯後水平,又會有另一番景象。2007/082012/13年,香港機場的飛機起降量、客運量和貨運量的年均增幅,分別是2.85%2.65%0.86%,全部低於《大綱》預測20082030年的年均增長下限。
以這些增長率計算,到2029/30年,香港國際機場的飛機起降量,將達到51萬架次,較37.6萬架次的設計容量多三分之一;客運量增至8,000萬人次,略低於設計容量(8,700萬);貨運量為447萬公噸,約設計容量的一半。
不同的假設,可以得出不同的預測。建基於較長期的數據,機管局的對航空交通需求量的預測,絕不誇張;以金融海嘯後的航空需求增長為參考基準,坊間也有懷疑的理由。尤其在低增長的假設下,未來十多年的客貨運量,均未達設計容量上限。
但不論以甚麼標準預測,飛機起降量的年均增幅,都是高於客、貨運量的增長。
窄體客機興起 起降量增幅大
《大綱》解釋,當初設計機場時,假定有84%的航機為載客量多達300人以上的寬體客機,但近年二綫航點增加,航空公司多以少於200個座位的窄體飛機,開拓這些尚未成熟的市場。這種變化,令機場的客貨運量增長即使遜於預期,但飛機起降架次,仍然超出原先的設計容量。
即使機場的跑道容量有望在2015年提升至每年42萬架次,但如果窄體機的比例不變,就算未來飛機起降量延續金融海嘯後的低增長,現時的兩條跑道,還是無法應付2030年的需求。
有論者引述機管局早年資料反駁,指出跑道容量可由現時的每小時68架次,提升至82架次,毋須增建跑道。且勿論這種想法能否實現,就算可以,以現時的飛機起降模式,容量亦只能增加至50.6萬架次。根據上述假設,仍是不勝負荷。
當然,反對者亦會質疑,既然寬體客機的比率可在20年後減少,難道航空公司就不可以增加寬體客機的比率,應付日益增長的需求,而非要建造第三條跑道不可?現行的飛機起降模式,又是否能夠改變,以提高每日的升降量?當局若能解答這些疑問,相信可以爭取更多支持。
兩岸設直航 往來台客貨量跌
除了經濟因素,其他地區的政策轉變,也會影響本地機場使用量的預測。例如《大綱》中提到,內地與台灣在20087月開辦直航班機,令香港國際機場客貨運量一度下降,到2010年才恢復增長,分別較2009年上升4%14%
但從近年數字可見,往來台灣的客貨運量,一直起伏不定。2010/11年的數字,確高於前一個財政年度,卻在往後的一個財政年度雙雙下跌,到2012/13年又告上升。起起落落,客、貨運量始終回不到兩岸開辦直航班機前,即2007/08年的水平。佔香港國際機場的客、貨運比率,也由2007/08年的17%13%,跌至2012/13年度的14%10%
《大綱》預計兩岸的旅遊業及貿易活動日趨頻繁,可進一步帶動港、台兩地的客貨運增長。但參考近年港、台的客貨運量變化,當局需要提供更多支持以上推斷的資料。
撇除需求量增長的爭議,增建跑道與否,還需面對是否能夠解決問題的質疑。反對增建跑道的一方,多次提出內地的空域限制,局限了香港機場的升降量。若這些限制沒有放寬,就算香港多建幾條跑道,也無法增加航機的升降量。空域限制近年有所放寬,當局若要爭取更多支持,需在這方面多做工夫,讓人相信付出的資源有回報。
港澳機場合作 不妨加以研究
以上的疑問也帶出了一個問題,假設現有設施真的無法應付需求增長,除了興建新跑道,是否還有其他解決方案?除了調節客機的載客量,有論者提出,香港機場和澳門機場相距30多公里,港珠澳大橋落成後,車程只需20分鐘,兩地機場合作,或許更具效益。雖然《大綱》認為依賴鄰近機場並不可行,但大橋將會如何改變兩地的航空交通需求格局,當局不妨加以研究。
「新加坡速度」或許惹人艷羨,但不要忘記,當地人也非完全認同政府的建設藍圖。李顯龍公布鴻圖大計不久就有反對者提出,巨資擴建機場後每年花上億元營運,未必划算,又批評李顯龍沒有提供充分資料,證實新建設可為新加坡人帶來回報。
放眼世界,擴建機場引起爭議,並不稀奇。英國希斯路機場計劃增建跑道,甚至惹來倫敦市市長示威抗議。這樣說,不是要香港放棄效率,但想跑得快,最需要還是專注自己的步伐。
註:香港國際機場於19987月啟用,因此沒有4月至6月的數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