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3年8月21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 邵宗海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兩岸最高領導人是否有機會會晤一事,一直是兩岸關係中一項重大的話題。
其實這個問題會被國際及兩岸關注的理由很簡單,特別是在兩岸之間,因為很多人相信,只要雙方最高層級的領導人能夠見上一面,即使在他們相互握手的那一刻,就已可嗅出彼此可以和平相處的氣氛,更不要說接下來雙方會談中達成的共識,或聯合發表的公報,勢將影響到兩岸未來的發展,其中所涵蓋的「和平共存」與「和平發展」,一直就是兩岸當局目前積極爭取的目標。
京在意「場合」 「身份」亦存戒心
所以,在李登輝時代,他在1995年發表「李六條」時,就建議兩岸領導人不妨可以見面,特別APEC在日本神戶舉行時,李曾表達能在高峰會上與江澤民會晤的願望。即使陳水扁時代,他也有這樣的想法,2001年他發表「大膽講話」裏,曾經喊話邀請江澤民前來金門喝茶,而同年在上海舉行的APEC,陳也呼籲北京不要阻攔他參加領導人高峰會,期望能與江澤民見上一面。
當然李陳兩人的願望,最終均沒能實現,究其原因,固然是當時的兩岸關係並非是十分融洽,雙方的互信基礎也相當薄弱,而且更重要的就在於台北當時提出這樣的建議時,可能動機是想要凸顯兩岸是兩國的關係,遂導致北京強烈的質疑。除此之外,與後者相關的因素,也包括了「場合」與「身份」的問題:
首先是「場合」的因素,的確讓北京十分在意。1993年的海基海協兩會領導人首次見面,場地就是選在第三國的新加坡,當時吸引了上百家的國際媒體前往採訪,固然這是說明了兩岸問題的「國際性」,但也踩到北京最敏感的神經。從此,等到兩岸兩會開始恢復會談,場地不是選擇大陸就是台灣,就是避免給外界有錯誤的解讀。所以,APEC的場合,更是國際場合,就北京立場來說,當很難說得清楚兩岸領導人在此會晤,是基於兩岸一種特殊的關係,而不是像與APEC其他成員的領導人見面,是兩國元首的商談,因此不如不見。
即使2008年起,曾擔任過副總統的連戰,一連5年都代表台北參加APEC成員領導人高峰會,其間也五度會晤過胡錦濤。但必須提醒的是,「連胡會」在APEC的舉行,與北京與其他APEC成員的領導人會晤,在性質上是有點不一樣,前者是被定位在國共兩黨的政黨領袖見面,所以當時中共中央台辦主任王毅,往往取代國務委員戴秉國的位置,以其後者是兩國元首的會談有所區別。
其次,是「身份」的問題。北京當然希望在APEC對台北能參與國際空間開一條通路,不要造成有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印象,所以盡可能「限制」台北會派出有「主權意涵」職務的政治人物前往出席,1993年APEC首次在美國西雅圖舉行之前,就已通過北京對台北出席領導人高峰會成員身份有所限制的備忘錄。所以台北現任的總統,副總統,五院院長,甚至於主管國防,外交,兩岸業務的首長,如果代表台北出席,可能北京都會有所戒心。印象最深刻是擔任過李登輝副手的李元簇,即使退休多年,在被陳水扁建議代表他出席高峰會時,都被APEC秘書處拒絕。
從上面的解析來說,即使兩岸關係目前正處於歷史的機遇期,雙方關係相當和諧,互信基礎也加強很多,而且馬英九也多次強調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但想在傳言中2014年在上海舉行的APEC創造一個「馬習會」,這個可行性可能不大。即使目前有47%的民眾支持「馬習會」,想在2016年5月之前,期待產生一個不期而遇的「馬習會」,也有現實上的困難,那就是「身份」問題,要馬英九不以「總統」的身份會晤習近平,除了會引發在野黨的強烈批判之外,恐怕也過不了台灣民眾質疑馬是有意矮化自己的這一關。
待馬任期結束 習馬會更有機
但是「可行性」不大,「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如果明年在上海舉行的APEC,北京對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有了更寬更前瞻的看法,那麼針對APEC的成員包括台北,因都不是國家而是「經濟體」的性質與定位,最後遂同意馬英九以中華台北「經濟體」領導人的身份出席,而且又可仿造「連胡會」方式進行兩位領導人的見面,那麼這項歷史性的會晤就可實現。
當然,等到2016年馬的總統任期結束,但國民黨主席身份仍在,屆時是否會有個「馬習會」,就有更多想像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