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3年8月11日 明報 社評>
日本戰後最大軍艦「出雲號」上星期下水,這艘與侵華時期戰艦「出雲號」同名的軍艦,排水量近2萬噸,雖然日本說這是「護衛艦」,但這艦可以搭載多架直升機,有軍事專家說,若要改為搭載日本已訂購的美製F-35戰機並不困難。事實上,「出雲號」與其他國家正在服役的航空母艦相比絕不遜色,與個別國家航母相若甚或更勝一籌﹕英國航母「光輝號」排水量2.2萬噸,泰國的航母則是1.2萬噸,日本把航母降級至護衛艦的做法只是掩耳盜鈴。
「出雲號」 下水具挑釁 東北亞軍備競爭加劇
任何主權國家都有建設軍備的自由,不過,日本由於受到戰後和平憲法制約,加上被禁不得擁有航母,「出雲號」在日本右翼思潮猖狂之際下水,中國及韓國等曾被日本侵略的國家表示關切是極為正常的事。舊的「出雲號」曾在侵華戰爭以及日俄戰爭開槍動炮,雖然最後被美軍擊沉,但隨着新的「出雲號」下水,中韓等國必會視此為軍國主義復辟的象徵,未來東北亞軍備競賽定會加劇。
「出雲號」的命名被認為極具挑釁,在於前述的歷史因素,誠然,某些國家的海軍有着特別傳統,包括戰艦命名可能重複出現,英國叫「皇家方舟號」的軍艦便先後有3艘,但「出雲號」的敏感意味,在於其在侵略戰爭的角色。就等於倘若美國把核動力航母命名「廣島號」或「長崎號」,日本必會感到受冒犯。克林頓任美國總統時,美國郵政署曾計劃發行郵票記念二戰結束50周年,其中一張的設計是郵票上有一個蘑菇雲,下面的字是「原子彈加快二戰的結束」。日本馬上提出反對,最後美方表示「鑑於美日重要的關係」,更改郵票設計。因此,「出雲號」的命名以及下水帶來的政治意味,絕不是日本一己的事,而是牽涉到國際關係。日本不可能不知道「出雲號」下水帶出的震動,但仍然照做不誤,日本當局心中如何打算已是路人皆見。
「出雲號」下水的同時,日本傳媒報道,首相安倍晉三不會在8月15日二戰投降日當天參拜靖國神社,與安倍同樣不會於當天去靖國神社的還有副首相麻生太郎、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以及外相岸田文雄。日本這套一手硬一手軟的花招,很容易蠱惑人心:「出雲號」下水分明是向鄰國挑釁,但安倍不去參拜供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似乎又代表了某些「讓步」,這些眼花撩亂的動作很易令人亂了步伐。安倍不去靖國神社,其他內閣大臣還是會去的,安倍這次不去,不等於任內永遠不去。就是去了,日本或許會有辯解,包括是否以首相身分參拜,或者是否以神道教儀式參拜。類似的爭論,往往會令核心問題模糊化,日本右翼勢力從中得逞。
去年8月,香港「啟豐二號」登陸釣魚島後,中日關係長期緊張,中國採取連串行動,派出海監及海警船在釣島一帶遊弋,日本海上保安廳艦隻經常出沒,中日空軍戰機亦曾相遇,就此看來,中日短期內絕對不可能回到1972年建交後的密切關係。面對領土糾紛,中方必須有理有節,更需要的是長期而堅定不移的立場,切不可因短暫的政治利益而睜一眼閉一眼。人們從歷史看過太多這些事了,倘若1985年8月15日中曾根康弘以二戰後首個以公職身分正式參拜靖國神社的首相之時,北京馬上從外交到行動層面都強烈抗議,日本右翼現時斷不可能如此猖獗。日本看穿中國的立場原來是軟弱無力,日揆也就絡繹於靖國神社,視中國抗議如耳邊風。
日方手段一硬一軟 中國備戰始能止戰
中國人民愛好和平,毋須主動求戰,但只有備戰才能止戰,一個國家的民族氣節不是掛在嘴邊而是在行動上體現。只有腰板挺直的強硬姿態,才是應對危機的最根本要求。日本把侵華戰艦船名「出雲號」用在一艘「準航母」身上,更在廣島原爆紀念日當天下水,安倍政府看來是以民族主義情緒為支點,以民粹為其政權未來連串動作包括修憲鋪路。面對日本的三刀兩面,中國切勿墮下圈套,上了日本傳媒所言的「日中峰會」的當,全面放軟身段,到頭來被動地與日本合演一場戲,卻無法把釣魚島拿回來。面對日本,北京必須有理有節,始能不卑不亢,無愧於人民,無愧於列祖列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