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3年8月15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北京觀察 撰文: 林美芬>
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至今仍是一個謎,在地方負債率高企的情況下,中央政府一聲經濟「保下限」,地方投資熱又再次出現,各地紛紛公布投資計劃。
在穩增長和就業壓力下,投資熱與克強經濟學出現了背道而馳,李克強被迫在走老路?
在穩增長和就業壓力下,投資熱再現,使經濟結構在進一步扭曲,資本形成率對經濟的貢獻率上升,地方繼續通過各種方式舉債,與克強經濟學強調結構、去槓桿化等背道而馳。
投資升消費降 加劇結構扭曲
在刺激內需特別是消費聲中,投資對經濟增速的貢獻率上升,消費的貢獻率下降。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最終消費對GDP(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從2012年的51.8%,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45.2%;資本形成率的貢獻率則從2012年的50.4%,提高至今年上半年的53.9%。
這一升一降,顯示在穩增長過程中,經濟結構調整沒有改善,而是在進一步扭曲。
在「微刺激」政策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升,但民間投資增速回落。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加快,新開工面積大幅增加,凸顯了地方財政和經濟無法擺脫對房地產的依賴。
1至7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4.4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比去年同期(同比)增長20.5%,增速比1至6月的20.3%高0.2個百分點,其中,7月分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長21.3%,比6月分高出1.9個百分點,而7月分新開工面積同比上升45.2%,較6月增速提高達31個百分點。
仍靠投資房產 違克強經濟學
數據表明,「微刺激」推動地方新一輪投資熱,顯示中國經濟依然靠投資和房地產拉動,經濟結構再次扭曲,這與克強經濟學有所背離。
在7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後,江蘇、安徽、重慶、四川、貴州、陝西等多個省市要求,加快「十二五」(2011至2015年)規劃鐵路、公路、機場的建設,做好鐵路和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的儲備。
在國家下放城市軌道交通的審批權後,地方的投資熱情再起,因為政府投資是短期拉動經濟回升和穩定就業最快見效的途徑。近期,全國有十幾個城市審批了城際軌道投資方案。
根據前鐵道部總工程師華茂崑的估算,目前已批准建軌道交通的城市有36個,到2020年,全國軌道交通里程將達到6,000公里,投資規模將達4萬億元。專家稱,這些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主要依靠政府投資。
不過,此輪刺激政策與2008年4萬億元投資計劃比較,還是有所不同。
此輪「微刺激」政策,可以說是短期與長期,穩增長、調結構與改革三者兼顧,在拉動有效消費和投資的同時,着力點是在為未來的中國經濟,尋找新的增長點、新的支柱產業。從國務院的表述來看,節能環保產業和資訊消費,將成為未來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支柱產業。
節能環保產業 勿蹈過剩覆轍
7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促進資訊消費,拉動國內有效需求,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根據政策目標,到2015年,信息消費規模將超過3.2萬億元;節能環保產業的總產值將達到4.5萬億元,成為經濟新的支柱產業。
這一輪「微刺激」與2008年4萬億投資的另一不同之處,是此次投資重點是城市薄弱環節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例如下水道、垃圾及污水處理、地鐵軌道大型集體運輸交通項目。這些都是投資領域都是比較欠缺的,投資空間比較大,可避免重複投資,而且是涉及民生的環節,這些投資可產生很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此外,近期推出的政策還包括簡政放權下放審批權、減稅,目的是激活民間經濟活力,釋放市場潛力。
盡管此輪「微刺激」與2008年4萬億投資有諸多不同之處,並希望避免重複投資,抑制產能過剩,但上一任政府提出新興戰略產業如光伏,短短幾年間都進入產能嚴重過剩產業。因此,近期的信息消費、節能環保產業,會否重蹈光伏風能等產業的覆轍?
政府主導投資 恐釀債務風險
在穩增長壓力下,李克強政府被迫走投資拉動經濟的老路,當然,在政策內容和着力點上,還是不少有分別的。
但是,從地方的投資熱情來看,政府要慎防「微刺激」變成「強刺激」。如果不改變政府主導投資的模式,經濟結構還會繼續扭曲,產能過剩問題還會惡化,地方債務的規模會繼續膨脹,進一步加大地方債危機風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