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3年2月25日 明報 中國版>
「我不知道大陸的情况是怎麼樣的,但台灣競技運動得到的支援和幫助,實在太少了。」台灣職業高爾夫協會職業選手陳志宏說,比起大陸從市隊、省隊到國家隊的甄選系統,台灣職業運動員則是「放羊」狀態。目前台灣的「運動好苗子」,幾乎都由家庭自行培訓出來,即爸爸是搞運動出身的,孩子從小就跟着爸爸練習,「等到高中、大學,有體育專長的孩子才能進入特定的體育科系就讀,繼續深造」。
即使台灣之前為倫敦奧運備戰投入了19億元新台幣(約5億港元),但陳志宏指奧運經費都是一次性的,根本不能支撐運動員的職業生涯,像他自己就要靠教學來維持生計,在台灣中正大學運動競技學系高爾夫球隊做教練。
有佳績政府才致電祝賀
「台灣運動員的前途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那樣光鮮亮麗,除非像台灣桌球球王趙豐邦那樣,否則想要在台灣靠運動掙錢養活一家子,是有難度的。」台灣花式撞球國家代表選手許漢恩說,許多桌球手最後選擇「登陸」發展,是因為大陸近幾年對桌球的重視提升許多,除了能讓選手本身感到被重視,亦能保障自身前途。
體育資源分配不均也是令台灣運動員意興闌珊的原因之一。許漢恩認為職棒與職籃的電視收視率比較高,屬受重視項目,其他運動項目在台灣確實乏人問津。
陳志宏說:「只有等運動員取得了好成績出了名,政府才會打個電話祝賀一下。所以成績都是我們自己拼出來的,我們在很困難的階段,並沒有得到關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