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3年2月23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中國經緯 撰文: Stephen S.Roach 耶魯大學教師/前摩根士丹利亞洲主席著有《下一個亞洲》>
中國又一次令對她持懷疑態度的人「跌眼鏡」。中國的經濟增長,在2012年最後一個季度達至7.9%——比第三季度7.4%的GDP增長速度,高出半個百分點。在經歷了連續10個季度的增長減速後,這次增長速度加快意義非凡,它標誌着中國經濟在略短於4年內的第二次軟着陸。
「四不」趨嚴重 GDP增長續放緩
盡管坊間有很多關於中國未來會轉為倚重內需的說法,但中國現在依然非常依賴出口和外部需求,兩者均是其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中國最近兩次經濟增長放緩,都緊隨其最大的兩個國外市場,即歐洲和美國的經濟衰退之後,這可不是巧合。最近一次的軟着陸,發生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之後,就像2009年初的軟着陸一樣,也是發生在「美國製造」的可怕危機之後。
中國有幾個強項,使其能夠在過去4年裏承受嚴峻的外部衝擊。當中,最重要的是大量儲蓄(GDP的53%)所構成的緩衝,以及外滙儲備(3.3萬億美元)。此外,中國不像西方國家般已耗盡了大部分「傳統逆周期政策」(traditional countercyclical policy)的彈藥;至於中國,如果形勢需要,還有充足的空間作出財政及貨幣政策調整。同樣地,強勁的城市化,會繼續為中國的高投資經濟提供穩固的支持,同時也讓相對貧窮的農民工,能夠在城市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以增加自身的收入。
「中國模式」繃緊 彈性漸不保
然而,這也許是中國最後一次能夠避免受到外部衝擊的影響,維持增長。總理溫家寶早在6年多之前,便提出了這種可能性,他在2007年3月指:看似輝煌的中國經濟,已經變得「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並最終變得不可持續」了。
自那時起,中國的許多固有優勢被頻繁的外部衝擊削弱了。銀行業仍在清理2008年全球危機後遺留下來的不良債務。對第一次移居到城市的人來說,要找到負擔得起的房子,已經成為日益困難的事。腐敗醜聞和政治動亂風險導致人心不穩——至少,在去年共產黨領導層權力交接之前的幾個月,情況便是這樣。
換句話說,溫家寶「四不」所指的弱點,已明顯變得嚴重了。中國經濟確實變得更不穩定,其實際GDP增長於2009年大幅放緩,2012年也是如此。其發展不平衡也更為嚴重——投資佔GDP的比重接近50%,而私人消費佔的,卻還不到35%。
同樣地,中國也變得更加不協調,或者說更為「零碎」(Fragmented)。中國的收入差距一直在擴大;而環境惡化和污染正危及發展的可持續性,這對中國的大氣和水資源供應,構成愈來愈大的威脅。
簡而言之,中國的增長模式史無前例地「被拉扯着」(Stretched),就像一塊彈性布料,被拉扯的時間愈久,要回到之前的彈性狀態,所需的時間也就愈長——而且也愈有可能在下一次出了甚麼差錯時,就再也不能反彈回去。
這給新一屆中國領導人傳遞的信息是很明顯的:中國從來沒有像現在般,有如此迫切的需要進行經濟發展的再平衡和改革。現在是時候要實施措施,令中國加快過渡至更為消費導向的經濟。
相關的過程很漫長,但它已經不是一個秘密了。這包括發展服務業、資助社會保障、放寬過時的戶籍政策、改革國有企業,以及提高被人為拉低的儲蓄利率,以結束對家庭的財務擠壓。
如果不能迅速實行有關政策,中國在這個危機不斷的世界,面對下一次不可避免的衝擊時,將會很脆弱。沒有進行重新平衡的調整,以下幾個潛在臨界點中的任何一個,都會嚴重危害中國完成另一次軟着陸的能力:如銀行體系信貸質量的惡化;工資上漲,削弱出口的競爭力;重要的環境、管治和社會問題(即污染、腐敗和貧富差距的問題);當然,還有外交政策失誤,正如中國與日本之間不斷升級的問題所顯示出來的一樣。
再平衡與改革 刻不容緩
在過去4年裏,中國經濟已經安然度過了兩個重要的全球危機。表面上,中國的經濟韌性令人印象深刻——正如中國領導人一直對全世界強調的一樣,它是第一個復甦的國家。然而,表象之下,這個不平衡、不穩定、不協調、無法持續發展的經濟體,可能會失去恢復能力。如果不進行再平衡和改革,中國自動軟着陸的好日子,也許便會結束了。
我對中國的經濟,已經樂觀了15年,現在我仍然持樂觀的態度。不過,時間不等人。溫家寶6年前的評論,是對過去中國缺陷的有力診斷,並指出了未來中國的希望和夢想所在。它仍然是中國新一代領導人不能忽視的藍圖。時間已經對中國來說已經很緊迫了,中國必須馬上採取行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