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曾俊華預算案六年如一日 未能回應社會轉變與需要

<轉載自2013228日 明報 社評>
 
財政司長曾俊華昨日發表的財政預算案,若是5年一屆政府的第5份,則其因循保守可以理解,因為夕陽政府理當如此,不過,他昨日發表新一屆政府的首份預算案,理應展現善用資源應對社會面對的問題、推動經濟發展和進步的財政規劃,可惜都付諸闕如。去月,特首梁振英發表首份施政報告,除了土地房屋事務顯露企圖心之外,結合預算案檢視,就其他問題看不到有應對部署規劃,也看不到解決的決心。近年香港社會、經濟以至人口結構等領域,都已經出現深刻轉變和轉型,政府的公共政策和公共理財,顯然欠缺敏感度,使政策規劃落後於實際需要;梁振英打着變革旗幟上台,然而,迄今未見他統率的政府走出窠臼。

派糖已耗2100億元 曾俊華理財因循
 
曾俊華今年耗費330億元派糖,採用老掉牙做法,打開既有「派糖資料庫」,好像執藥般敷應過去,不少意見認為電費補貼應該鼓勵市民省電,也懶得去想,曾俊華或許認為一貫做法行之有效,毋須改變,但是外界觀之,此乃因循苟且、官僚怠隋的表現。無論如何,連同今次派糖,曾俊華名下派糖耗費已經超過2100億元,出手之闊綽,肯定是歷來財爺第一人。
 
曾俊華在預算案回應對他只懂派糖、未善用資源的批評,說恆常措施應該由「政策主導,財政配合」。曾俊華對財爺職能的認知,相信真誠認為僅止於此,不過,若只懂得按政策撥款的財政司長,充其量只是帳房先生,與公衆期望和社會需要肯定有落差。實際上,財政司長在特區政府是第三把交椅人物,掌握特區政府財金大權,連金管局管理的以萬億元計外匯基金和相關資產,財爺都是法定負責人;另外,財爺統領財經庫務、商務經濟和發展局等3個政策局,涉及財金、經濟和土地事務,職能重要,所以,憲制上,財政司長若淪為帳房先生,肯定自貶身價。
 
實際上,以梁錦松任財政司長時的「封套」操作為例,財爺的職能並非全然政策主導、財政配合,反而可起到財政帶動政策的作用。梁錦松任財爺時正值經濟衰退,預算案連年赤字,「封套」主要為部門開支封頂,服膺政府緊縮開支的大原則。所以,梁錦松的「封套」,在財政緊絀時,可以起到遏制新政策的效果,換在財政寬裕的日子,財爺也可以藉「封套」,明示有多少盈餘可用,觸發各部門提出新政策或強化現行政策,供特首與政府討論取捨。
 
我們指出「封套」的兩面性,皆在說明只要財爺願意、真正地「應使則使」,可以在內部披露有多少錢可用,營造財政帶動政策的效果。但是,曾俊華連年低估財政收入,去年度和本年度更預測有赤字,在赤字預算面前,即使有政策局長想爭取資源推動新政策,都會取態猶豫,因為政府都入不敷支了,何來額外資源?但是,一次又一次證明,曾俊華連年錯估財政收入,而且錯得很離譜,近年,政府政策在應對各方面變遷存在落差,是否與財政收入的「狼來了」有關,值得探究。
 
另外,即使錯估收入,由赤字變大量盈餘,若曾俊華願意,也可以用財政撥款催生新政策。以應對人口老化為例,增建院舍,縮短有需要長者輪候院舍的時間,應該是既定政策,若曾俊華今年把約600億元錯估收入,撥出100億元,指定作增加院舍宿位之用,請勞工及福利局提供具體方案,難道公衆會反對?曾俊華在預算案描繪人口老化對財政收入、本港競爭力等的影響,顯示他知悉也重視這個問題,但是未能知行合一,在連年巨額盈餘下,寧可做低效派糖的舉措,卻不肯每年撥出資源,為日後的老年社會籌謀。
 
今年,曾俊華派糖縮水,有中產人士表示不滿,一方面因為他們得益小,最主要是認為政府若提出未來5年推動重大公共政策,需要大量資源,則不派糖也無所謂,但是現在既無大規劃,又少派糖,財政儲備則多達7300億元,他們認為對市民極不公平。這個意見,相信不少中產人士有同感。
 
曾俊華連年錯估政府收入,過去歸咎賣地收入波動,但是本年度錯估幅度最大的是入息及利得稅,多了248億元,地價收入只較預期多了91億元。納稅人口和公司數量基本固定,錯估程度仍然那麼大,使人懷疑曾俊華的錯估並非偶然失手,而是有根本結構性原因,結果,政府公共財政的公信力遭到挫損。曾俊華帳房先生式的公共理財,不但出現政府坐擁龐大資源卻未能善用以解決社會問題的荒謬局面,市民的怨懟和對政府的不滿,與此也有一定關係。
 
變革的政府? 需更多具體證明
 
有政府消息人士說政府無政策,曾俊華作為財政司長,如何用錢?這個說法,有人解讀為反映曾俊華與梁振英各行其是。政圈一直傳聞梁振英與曾俊華不咬弦,是耶非耶,外界不知道。不過,從梁振英發表聲明高度肯定預算案「具前瞻性和有承擔」,而且盡多着墨說明預算案「承接了施政報告」,折射傳聞或許是子虛烏有。不過,無論如何,這份預算案並未能有效應對社會、經濟、人口的變遷和需要,梁振英政府若要說服市民她是一個變革的政府、對變遷和需要有足夠敏感度,就要拿出更多具體證明。
 
Editorial
 
A Budget Unresponsive to Social Needs
 
THE BUDGET Financial Secretary John Tsang Chun-wah delivered yesterday (February 27) shows a conservatism that would be understandable if it were the fifth budget of a government with a five-year term, for an outgoing government should not be too ambitious. Unfortunately, as the first budget of a new government requiring far-sighted financial plans for the effective use of public resources to solve public problems and boost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t does not measure up to expectations.
 
Tsang is dishing out this year $33 billion worth of budget sweeteners. And he is doing this in the established way. While many have suggested that the provision of electricity subsidies should be so designed as to encourage the public to save electricity, Tsang has not even bothered to consider how this might be done. Maybe he believes that the established practice is effective and no change is needed, but the public will see this as an expression of bureaucratic inertia and slothfulness. In any case, this year's budget will bring the amount of sweeteners handed out by Tsang over all these years to the region of more than $210 billion. He is definitely the most prodigal Financial Secretary ever seen in Hong Kong.
 
In answer to criticisms that he is too much given to the idea of dishing out sweeteners and has failed to make good use of the government's resources, Tsang said as far as recurrent expenditures are concerned "financial arrangements should follow and complement administrative policies". This probably represents Tsang's perception of his job. However, a Financial Secretary who knows no more than the allocation of funds according to the decisions of the administration is no better than a bookkeeper, and certainly falls short of what the public expects and needs.
 
Tsang has cut back on the amount of sweeteners handed out this year, and some middle-class citizens are dissatisfied - partly because they are not getting much, but principally because they believe it is extremely unfair that the public should get so little when government reserves amount to more than $730 billion. They would not mind an absence of budget sweeteners if the government were to embark on ambitious public policies that would require substantial resources. But as no such policies have been proposed, the cut in sweeteners has left them dissatisfied. Many middle-class people probably feel the same.
 
Tsang's budget forecasts have year after year been wide of the mark, which we believe is the result not of accidental miscalculations, but of some basic structural problems. And the inaccurate forecasts have damaged the financial credibility of the administration. Tsang's bookkeeping style of public financial management has, most preposterously, not only failed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the government's vast reserves to solve society's problems, but in a way also fuelled public grievances and discontent against the government.
 
There have been constant rumours in political circles that Leung Chun-ying and Tsang do not agree with each other. There is no way to tell whether or not there is any substance in these rumours. However, Leung has commended the budget as "forward-looking and responsible", and gone out of his way to illustrate how the budget is complementary to his policy address, which shows that the rumours may well be unfounded. In any case, the budget has failed to take into account Hong Kong's social,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changes and needs. If Leung's government wants the public to believe that it is committed to reform and sensitive to social changes and public requirements, it has yet to prove itself to be so.
 
明報社評 2013.02.28俊華預算案六年如一日 未能回應社會轉變與需要
 
財政司長曾俊華昨日發表的財政預算案,若是5年一屆政府的第5份,則其因循保守可以理解,因為夕陽政府理當如此,不過,他昨日發表新一屆政府的首份預算案,理應展現善用資源應對社會面對的問題、推動經濟發展和進步的財政規劃,可惜都付諸闕如。
 
曾俊華今年耗費330億元派糖,採用老掉牙做法,不少意見認為電費補貼應該鼓勵市民省電,也懶得去想,曾俊華或許認為一貫做法行之有效,毋須改變,但是外界觀之,此乃因循苟且、官僚怠惰的表現。無論如何,連同今次派糖,曾俊華名下派糖耗費已經超過2100億元,出手之闊綽,肯定是歷來財爺第一人。
 
曾俊華在預算案回應對他只懂派糖、未善用資源的批評,說恆常措施應該由「政策主導,財政配合」。曾俊華對財爺職能的認知,相信真誠認為僅止於此,不過,若只懂得按政策撥款的財政司長,充其量只是帳房先生,與公衆期望和社會需要肯定有落差。
 
今年,曾俊華派糖縮水,有中產人士表示不滿,一方面因為他們得益小,最主要是認為政府若提出未來5年推動重大公共政策,需要大量資源,則不派糖也無所謂,但是現在既無大規劃,又少派糖,財政儲備則多達7300億元,他們認為對市民極不公平。這個意見,相信不少中產人士有同感。
 
曾俊華連年錯估政府收入,使人懷疑曾俊華的錯估並非偶然失手,而是有根本結構性原因,結果,政府公共財政的公信力遭到挫損。曾俊華帳房先生式的公共理財,不但出現政府坐擁龐大資源卻未能善用以解決社會問題的荒謬局面,市民的怨懟和對政府的不滿,與此也有一定關係。

政圈一直傳聞梁振英與曾俊華不咬弦,是耶非耶,外界不知道。不過,從梁振英發表聲明高度肯定預算案「具前瞻性和有承擔」,而且盡多着墨說明預算案「承接了施政報告」,折射傳聞或許是子虛烏有。不過,無論如何,這份預算案並未能有效應對社會、經濟、人口的變遷和需要,梁振英政府若要說服市民她是一個變革的政府、對變遷和需要有足夠敏感度,就要拿出更多具體證明。

血濃於水 61%民眾稱是中國人

<轉載自2013228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據中通社報道:由大學教師發起成立的台灣競爭力論壇
27日公布民調指出,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達61%,在兩岸政治狀況考慮下堅持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的有29%,此數據顛覆以往一些民調指多數台灣人認為自己並非中國人的印象。

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稱,他們與旺中集團旗下艾普羅民調公司合作,進行「台灣民眾國族認同」調查,結果顯示與過去的其他調查不同,他認為是台灣民眾對「中國」的認同出現轉折,未來將持續追蹤觀察這個現象。

艾普羅公司副總邱源寶指出,本次調查與以往不同,採「融合式」問法,,直接詢問「您認為自己是不是中國人」,或詢問台灣人與中國人關係時,在
4個認同類別中均加入「自己是台灣人」做前提,如「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是台灣人也可以是中國人」、「是台灣人,但不必否認是中國人」、「是台灣人但不是中國人」等。

他說,以往「分裂式」問法是要求民眾在「台灣、中國」二者間擇一,所獲答案自然是台灣人高於中國人;現在的融合式設計就是認為,台灣民眾已認同自己台灣人身份,因此不需再要求選擇。

本問卷第一題首先詢問:中華民族具有共同血緣、語言歷史文化,請問您覺得自己是不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結果顯示,
90.4%的民眾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6.4%的民眾認為不是。

然後再問:請問你認為自己是不是「中國人」,結果顯示,有
26%選擇「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選項,屬「積極認同」;13%「是台灣人,也可以是中國人」,屬「消極認同」;28%「是台灣人,但不必否認是中國人」,屬「被動認同」;因此合計有67%可歸為「連結中國人認同」,29%則選擇「是台灣人非中國人」的否定中國人認同。

有關「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兩岸政策,民調顯示,認為有利台灣發展者佔
33.4%,不妨礙台灣發展者佔30.2%,不利台灣發展者佔20.5%

面對大陸的發展,民調顯示,有
52.5%的民眾「視為機會、小心參與」,14.9%的民眾「視為機會、積極參與」;另有18.7%的民眾「視為威脅、小心應對」。

本次調查由艾普羅民調公司執行,針對台灣地區
22縣市20歲以上民眾,在220日至21日兩天晚間進行電話訪問,總共完成1,092份有效樣本,拒訪率16%。


台灣競爭力論壇27日於立法院發布「台灣民眾國族認同」調查結果。調查稱,台灣人認同中國人身分的比例明顯上升。

曾培炎會晤蕭萬長 盼增進兩岸企業高層交流

<轉載自2013228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據中通社報道: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身分抵台訪問的國務院前副總理曾培炎,
27日傍晚與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舉行首場會晤,就兩岸如何增進企業高層交流、產業交流交換意見。兩人皆表示,希望這次會面增進兩岸企業家的交流,加強兩岸產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

台媒報道,曾培炎致詞時表示,這是他第一次到台灣,隨行的相關人員都是大陸經貿相關領域的重要人士,希望就兩岸進一步加強經濟交流、推動紫金山峰會等議題交換意見。

曾培炎表示,這次和蕭萬長會面,着重在兩岸宏觀經濟、產業政策及重大規劃和項目方面,希望加強兩岸企業溝通,增進雙方了解。

他指出,未來希望將兩岸企業合作關注面向進一步擴及相互持股、共同研發、制定規格、擴展市場、人才培養等方面,兩岸合作可進一步深化,展現更大空間。

曾培炎此行是應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之邀,於
27日中午搭機抵台訪問,預料31日將在台北圓山飯店舉行一場歷年來兩岸層級最高的「兩岸企業家峰會」,為未來兩岸企業合作建立民間企業對話機制與平台。

曾培炎此行還將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吳伯雄等人,並會見、參觀台灣主要工商企業,也將與陸資代表座談。

隨同曾培炎訪台的大陸人士包括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秘書長魏建國、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中石化集團董事長傅成玉、東風汽車公司董事長徐平、中遠集團董事長魏家福、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和華泰證券總裁周易。

27日,正率團在台灣參訪的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曾培炎在台北會見了台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

2013年2月27日 星期三

人口老化增政府承擔 擴稅基應對財政需要

<轉載自2013227日 明報 社評>
 
近日,政府消息人士透露,雖然說財政司長曾俊華在本年度財政預算案不會寬減免稅額,以免有更多人跌出稅網,不過,也沒有迹象顯示曾俊華會提出稅制改革。人口老化是清晰明確的趨勢,數年後納稅人口開始逐漸減少,而賣地和印花稅收入受經濟周期影響,波動較大,但人口老化必然令政府在護老、醫療等開支增加,政府必須未雨綢繆,研議改革稅制,擴闊稅基,以應對必然增加的財政需要。

享福利人口愈來愈多 納稅人口將愈來愈少
 
現在,本港勞動人口370萬,根據稅務局的資料,2011/12年度薪俸稅納稅人共有152萬,有學者在討論長者生活津貼時,曾經不計算其他稅項,只以津貼開支除以納稅人口作比較,得出在沿用的高齡津貼政策下,2013年每名納稅人平均每年負擔約4679元津貼開支,換言之,每名納稅人每年正在支持一名長者約4個月生果金,加入新的長者生活津貼,每名納稅人將平均每年負擔7580元。可見單就長者生活津貼,隨着人口老化,將來會有更多長者有資格申請,而津貼款額日後很大可能按通脹調整,納稅人的負擔就更重。
 
2012年的納稅人口,佔2064歲勞動人口的30.8%,按這個比例,2018年納稅人口會稍微上升3萬至4萬人,之後因為人口老化而持續減少,津貼開支卻逐步增加,這個「減少」與「增加」的背道而馳,數年後除非加稅,否則政府可收薪俸稅會相應減少。所以,擴闊稅基使更多人納入稅網,固然需要研議,不過,在此之前,政府首要保持現有規模的納稅人口,不宜提高免稅額或寬減讓更多人跌出稅網。因為稅項易減難加,現在若寬免讓一些人毋須交稅,他日就較難重新把他們納入稅網。
 
政府稅務收入主要來自薪俸稅、利得稅、印花稅、投資收入及賣地收入,其中薪俸稅和利得稅較容易預測,其他稅項與經濟周期有密切關係。目前,賣地收入約佔政府總收入約15%,比例不算太高,不過,賣地收入的不確定性,卻牽動着政府的理財哲學,甚或影響推行政策和長遠規劃。近年,賣地所得佔政府收入有低至約2%,也有高至15%,差距之大,具體反映在財政司長經常大幅度預測錯誤,而「賣地收入好,政府財政佳」,對於政府實行高地價政策,無疑有很大誘因。
 
另外,由於印花稅、賣地和投資收入的不確定性,使政府不敢貿然增加經常開支,但是連年錯估收入而出現的巨額盈餘,卻激發了要求政府派糖的訴求,結果是浪費資源,不但未能紓解問題,反而強化了深層次矛盾。所以,若政府改革稅制,減輕不確定稅項對財政收入的影響,創造出常態的財政環境,或許更有利於政府施政和推動長遠政策。
 
未雨綢繆 開拓稅源
 
政府對人口老化的財政承擔必然愈來愈多,需要穩定的財政收入來應對,即使現在經濟環境好,財政又有盈餘,但是政府還是應該高瞻遠矚,研議改革稅制,擴闊稅基。例如:
 
1)加徵股票交易印花稅。過去,政府以跟隨外國趨勢為名,逐步減收股票交易印花稅,現在還剩0.1%,政府應該慶幸未全面取消這個稅項,現在宜研議適當增收,以股市每日成交數百億元計算,增加0.1%就是可觀的收入。股票市場交易活躍,許多人都得益,政府在這方面分一杯羹,是天經地義的事。
 
2)開徵奢侈品銷售稅。本港高收入一族購買奢侈品,不會吝嗇於多付一點稅,而不少內地旅客來港掃奢侈貨品,只要稅率恰當,例如5%,又可獲50%退稅安排,實際稅率只是2.5%,相信不會打擊他們來港掃貨的意欲。
 
今日發表的預算案,即使沒有改革稅制、擴闊稅基的內容,我們仍然期望政府正視這個問題,盡快把此事提上議事日程。因為人口老化,政府怎樣才有穩定而足夠的資源應對,是政府需要回答的問題和善盡的責任。
 
Editorial

Broader Tax Base Needed as Population Ages
 
GOVERNMENT SOURCES said recently that while Financial Secretary John Tsang Chun-wah will not offer tax breaks and leave more people out of the tax net, it is unlikely that he will propose any tax reforms. However, the government must plan ahead and explore ways to reform the tax system since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is certain to lead to spending increases associated with elder care and medical care.

Today, Hong Kong has a working population of about 3.7 million.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released by the Inland Revenue Department, the number of taxpayers totalled 1.52 million in 2011/12. In his discussion of the Old Age Living Allowance (OALA) scheme, an academic, setting aside the government's other sources of revenue, divided the OALA expenditure by the number of taxpayers, which showed that in 2013 taxpayers contribute an average of $4,679 each to the expenditure. In other words, a taxpayer pays a senior citizen about four months' "fruit money". An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OALA, the amount payable to a senior citizen by an average taxpayer increases to $7,580 a year. As the population ages, more and more people will qualify for the allowances, imposing an increasingly heavy burden on taxpayers.
 
Taxpayers in the year 2012 constituted 30.8 percent of the working population aged between 20 and 64. Calculations based on this ratio show that, by 2018, the number of taxpayers will have increased by 30,000 to 40,000 people, after which the number will continue to decrease because of population aging. However, allowances for the elderly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This increase will go hand in hand with the decline in taxpayers. Unless tax increases are introduced in the next few years, revenues from salaries tax will decrease accordingly. 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to explore ways to broaden the tax base and bring more people into the tax net. And before this can be done, the government must strive to maintain the present size of the tax-paying population. Tax allowances should not be expanded to leave more people out of the tax net.
 
Government revenues come principally from salaries tax, profits tax, stamp duty, investment income, and land sales. Of these, revenues from salaries tax and profits tax are more easily predictable, while revenues from other sources are closely intertwined with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economy. As revenues from stamp duty, land sales, and investment income are quite unpredictable, the government is understandably reluctant to commit itself to increasing recurrent expenditure.
 
The government's financial commitments are certain to increase as the population ages, to deal with which steady sources of revenue are needed. Although the present economic environment is good,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ill be far-sighted enough to explore ways to reform the tax system and broaden the tax base. For example:
 
(1) Increase in stamp duty on stock transfers. Brisk trading on the stock market means that many people have made money. There is no reason why the government should not have a share of the profits.
 
(2) Introduction of a sales tax on luxury goods. High-income people will not begrudge paying a little more as sales tax when buying luxury goods.
 
Even if the budget announced today (February 27) does not touch on the reform of the tax system and the broadening of the tax base, we hope the government will come to grips with the issue. As the population ages, how is the government to get a steady and sufficient supply of resources to cope with the problems involved? This is a question the government has to answer.
 
明報社評 2013.02.27﹕人口老化增政府承擔 擴稅基應對財政需要
 
近日,政府消息人士透露,雖然說財政司長曾俊華在本年度財政預算案不會寬減免稅額,以免有更多人跌出稅網,不過,也沒有迹象顯示曾俊華會提出稅制改革。但人口老化必然令政府在護老、醫療等開支增加,政府必須未雨綢繆,研議改革稅制。
 
現在,本港勞動人口370萬,根據稅務局的資料,2011/12年度薪俸稅納稅人共有152萬,有學者在討論長者生活津貼時,曾經不計算其他稅項,以津貼開支除以納稅人口,得出2013年每名納稅人平均每年負擔約4679元津貼開支,換言之,每名納稅人每年正在支持一名長者約4個月生果金,加入新的長者生活津貼,每名納稅人將平均每年負擔7580元。隨着人口老化,將來會有更多長者有資格申請,納稅人的負擔就更重。
 
2012年的納稅人口,佔2064歲勞動人口的30.8%,按這個比例,2018年納稅人口會稍微上升3萬至4萬人,之後因為人口老化而持續減少,津貼開支卻逐步增加,這個「減少」與「增加」的背道而馳,數年後除非加稅,否則政府可收薪俸稅會相應減少。所以,擴闊稅基使更多人納入稅網,固然需要研議,不過,在此之前,政府首要保持現有規模的納稅人口,不宜提高免稅額或寬減讓更多人跌出稅網。
 
政府稅務收入主要來自薪俸稅、利得稅、印花稅、投資收入及賣地收入,其中薪俸稅和利得稅較容易預測,其他稅項與經濟周期有密切關係。由於印花稅、賣地和投資收入的不確定性,使政府不敢貿然增加經常開支。
 
政府對人口老化的財政承擔必然愈來愈多,需要穩定的財政收入來應對,即使現在經濟環境好,但是政府還是應該高瞻遠矚,研議改革稅制,擴闊稅基。例如:
 
1)加徵股票交易印花稅。股票市場交易活躍,許多人都得益,政府在這方面分一杯羹,是天經地義的事。
 
2)開徵奢侈品銷售稅。高收入一族購買奢侈品,不會吝嗇於多付一點稅。

今日發表的預算案,即使沒有改革稅制、擴闊稅基的內容,我們仍然期望政府正視這個問題。因為人口老化,政府怎樣才有穩定而足夠的資源應對,是政府需要回答的問題。

中國海監與漁政職能或將整合 解決分散執法問題

<轉載自2013227世紀經濟報道 撰文:定軍>

近日,本報記者獨家獲悉,226-28日中共十八屆二中全會討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草案),將涉及到海洋局擴權的問題。

其中此前呼籲的海洋部可能不會成立,而是先由中央成立海權辦來協調20多個部委。而海洋局本次的機構變動不會太大,僅僅是有可能將農業部的漁政部門和國家海洋局的海監部門整合,而至於其他3個涉海的部委行政部門,比如海事、邊防和海關執法部門,暫時不會涉及。

一位分析專家對本報記者指出,本次對於海洋局的改革,仍只是有序進行,而不是一步到位,但是從更長遠的角度看,海洋局進一步擴權的趨勢難以改變。

目前中國海洋執法部門有5支隊伍,即海監、漁政、海事、邊防和海關,此被稱為“五龍治海”,分別屬於國家海洋局、農業部、交通部、公安部和海關總署。

其中國家海洋局有中國海監總隊,農業部有多個海洋的漁政局,交通部有海事局,公安部有邊防局,海關總署有緝私局,分別對海洋環保、海洋科研和權益,漁業,海上交通,邊防安全、走私等業務進行管理。

根據本報獲得的消息,國家海洋局暫時並未整合更多的其他部委的涉海部門,也並不會成立海洋部,可能與海洋部即使成立後仍難以協調海洋相關事務有關。

南開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賈義猛指出,擴充海洋局的職權和強化海監等海洋管理職能,不排除也有因應國際問題的戰略考量,如中國的海洋事務管理和海洋權益維護,也需要強化海監力量,這也是海洋局職權擴充的重要內容。

但是不成立海洋部也有理由,因為其他國家在中央政府專門設立海洋部的原則上也並不多,“把所有的事務都整合到海洋部也不現實,比如,海洋管理事務中也涉及水文氣候問題,如果成立海洋部,是否也把氣候部門合併進來?”賈義猛說。

根據了解,國家即使成立海洋部,作為部級部門,仍難以協調其他像外交部等部門。而中央成立海權辦,則具有更高的議事協調機構的性質。賈義猛認為,設立直屬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中央海洋委或者海權辦等更高層次議事協調機構,統籌國家海洋事務,效果比成立海洋部可能會更好些。

此前國家海洋局黨組成員、紀委書記呂濱曾有建議指出,解決海上執法隊伍分散,“五龍治海”的問題,可以成立中央海洋工作領導小組。由中央領導擔任領導小組組長,成員由中央、軍隊和國務院有關部門的主要領導組成。領導小組主要負責向中央提出事關國家海洋事業發展的大政方針和政策建議,處置海上突發事件。在管理層面,成立國務院直屬海洋主管部門,涉海有關職能由該部門實施綜合管理。在執法層面,組建中國海洋執法監察總隊,整合我國海洋執法力量,建立一支統一的海上執法隊伍。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張文廣近期完成的一項報告認為,中國應該考慮在國家設立專門海洋行政管理機構,統一行使海洋職能。在設立統一的海洋執法部門條件成熟前,可以先成立一個涉海部門的協調機制。另外還要整合海洋資源和海洋環境的行政管理職能。

根據本報記者了解,目前涉海事務在不同的部委的確交叉嚴重。比如以環境監察為例,環保部是“環保不下海”,國家海洋局是“海洋不上岸”,即海洋環境主要歸海洋局管,看起來職能劃分清楚。但是一位專家指出,很多海洋的環境污染,其實是陸地污染造成的,這些環境職能錯綜複雜的問題,尚待時日來解決。

 
中國海監總隊的主要職能是依照有關法律和規定,對我國管轄海域(包括海岸帶)實施巡航監視,查處侵犯海洋權益、違法使用海域、損害海洋環境與資源、破壞海上設施、擾亂海上秩序等違法違規行為,並根據委託或授權進行其他海上執法工作。



2006
7月,根據國務院指示精神,中國海監總隊開始在我國東海管轄海域實施定期維權巡航執法。各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及其所屬的中國海監機構,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加大對我國管轄海域的行政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類海洋違法、違規行為,以專項執法行動促進和加強日常海洋行政執法工作。


2007
2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海監開始在我國黃海、南海管轄海域實施定期維權巡航執法,正式確立了我國管轄海域定期維權巡航執法制度。


目前,中國海監隊伍,共擁有包括直升機、固定翼飛機在內的10架飛機,超過400艘船舶。按規劃,目前中國海監還有多艘船舶正在建造,將大大加強海上實力。


雖然從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漁政才真正在全國形成較完整的體系,漁政工作有了實質性的進展,但從1958年起,全國的漁政管理已開始走上正軌。


2000
517日,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准,中國漁政指揮中心正式成立,農業部漁政局局長兼任中國漁政指揮中心主任,順應新國際海洋管理制度建立和國內漁業統一執法工作需要,專門設立的國家級漁業執法指揮協調機構。指揮中心的成立標誌著:由中國漁政指揮中心統一指導、三個海區漁政局和三個流域委員會組織協調,縣級以上地方漁政管理機構具體實施的漁政執法體系,得到進一步健全和完善。


中國漁政代表國家行使漁政、漁港和漁船檢驗監督管理權,負責漁船、船員、漁業許可和漁業電信的管理工作;協調處理重大的涉外漁業事件。


中國海監和漁政部門在中國與別國的領土爭端中充當了維權先鋒的角色,無論是在南海還是東海都可以見到他們的身影。

佔領中環與評估底線

<轉載自2013227日 明報 觀點版 作者:劉銳紹>  
 
近日「佔領中環」成了熱門話題。據報道,民主派人士還打算下月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上提及此事。由於此事仍在發展中,暫難預測結果,一切要看各方怎樣互動。但是,官方不能掉以輕心,它將會堵塞?壓制?還是溝通?良性互動?將是關鍵所在。
 
(一)為什麼出現

佔領中環的建議?

這建議由溫和的民主派學者提出,反映他們在長期爭取民主的過程中已感到無奈,認為需要採取有觸動性的方法,才能達至真民主的目標。事實上,這不單是他們的無奈,也是大多數市民的無奈。所以,當「佔領中環」的話題出現後,很快就受到熱議。

眾所周知,在官方(北京和港府)與代表主流訴求的民主派討論政制發展的過程中,曾出現一些契機,但最後在官方只願「寸步而行」之下而浪費了。官方強調的是「循序漸進」,而民間則要求加快速度,並應按官方承諾的時間表進行。中間的落差,形成了障礙。

更令人感慨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官方顯示了固有的功利主義,即使2010年通過政改方案後,北京與民主派的接觸就停止了,僅有的私下接觸,也變成「摸底」和暗中掌控,沒有趁關係稍為好轉的機會進一步誠意溝通。正因為沒有實質進展,部分民主派感到不能乾等,乾等只會被拖死,才會出現更前衛的構想。可見,如果官方處處從自己的利益(絕對掌控大局)出發,只求降溫,跟着「逐單計數」,能拖就拖,只會積累炸彈。

(二)「佔領中環」如何發展,

能否成功?

思考的因素包括:
1) 發起者是誰?如果由被視為「激進」的人士組織,參與者將減。這反映香港目前的主流民意仍不像官方所說的「激進」。
2) 發起者能否做足事前的解說工作?包括剖析行動的意義、政治操作性、法律觀點、國際事例等,讓參與者認同行動的作用。
3) 什麼時候行動?是經過長期醞釀,動員,然後蓄勢待發(例如「七一」)?還是視乎偶發因素(例如政府出現某些錯誤決策)?這將會影響行動的時機和效果。
4) 具體行動怎樣安排?大規模佔領?還是局部佔領?固定地點佔領?還是流動式佔領?
思考上述因素時,也要考慮市民的接受程度,以及會否失控?過去一些活動,組織者都以和平、理性為原則,但有時候也會出現意料之外的事。必須妥善掌握力度。

(三)官方應該怎樣回應?

將會如何回應?

一切視乎官方如何解讀「佔領中環」。官方有一種慣性反應,就是背後有外部勢力通過本地勢力起作用,必須警惕;此外,官方又認為香港已出現「愈激進愈有市場」的形勢,但卻從來不認真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况。建制之內,也有人認為「佔領中環」只是民主派的策略而已,加上民主派「一盤散沙,難以成事」。不幸的是,內地個別可以影響香港命運的人士已出現一種思維,就是對香港的「失衡現象」感到不耐煩,認為「要多管一點」(事實上這種思維始於2003年),「香港人太不懂得珍惜了」。更極端的想法是:「香港已沒有什麼利用價值了,大不了就少一個香港」,引出「先通過緊急法例,禁止佔領公眾地方」的建議。這種意見暫不是官方的主流,但決策者必須清醒,不要受這類盲目的意見誤導。

筆者不希望各方出現誤判,所以,各方應該知己知彼,既有自己的立場和訴求,但又要了解對方的底線,準確拿揑和行動,才算高明的政治智慧。官方應該從寬鬆、解結的角度,因勢利導,拋開功利主義,與民主派和各界溝通,切忌強權政治的思維。

港澳特色的政府換屆

<轉載自2013227日 明報 觀點版 作者:余永逸 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梁振英
上任特首後,是龍是蛇理應還有一段蜜月期,但在一連串的醜聞後,民望大插水。更被自由黨榮譽主席田北俊評為「冇料到」的特首,最後成為第一個要面對立法會彈劾動議的特首。可以說,梁政權的開局是災難性的,梁振英能否完成任期還是一個大問號。

看到梁振英上任後所面對的困局,不禁令筆者回想澳門現任特首崔世安3年多前上任初期所面對的問題。回看2009年澳門特首選舉,雖然崔世安在沒有競爭的情况下當選,但是坊間對崔氏的評價貶多於讚,認為他並沒有能力處理何厚鏵政府所留下來的民生及民眾對政府信任的問題。更有意見認為由於崔氏的能力,有能之士亦不想加入他的政府,進一步削弱崔政權的管治能力。

崔世安韜光養晦

筆者亦曾就崔世安能否完成任期,會否像董建華一樣腳痛下台,而提出疑問。事實上,2010年的五一遊行就是崔世安的一大挑戰,當時發生警民衝突,一群工人帶頭衝擊警方的防線,最後警察需用水炮把人群驅散,是自2007年五一遊行警員在群眾裏開槍之後的一個最大的警民衝突。這不但反映澳門民眾對崔世安政府的信心問題,當中更複雜的是懷疑有一些既得利益者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動員群眾向新政府施壓,警告新政權切莫進行大改革而損害他們的利益。崔世安的政府就在民眾對現况的不滿與既得利者之間的隙縫中運行,承受各方的壓力

經過3年多的歷煉,崔世安終可站穩陣腳,以現時的情况來看,完成本屆任期應不是大問題,亦不一定有其他候選人會在明年的特首選舉中出來與他競爭。崔世安能在一片批評聲中穩住其特首的職位,當中靠的不是政府的表現,而是其韜光養晦、潛行修煉的策略,做其消失的特首。

自上任以來,崔世安一直減少公眾露面,委任新聞發言人代其向公眾解釋政府政策,最後成功把特首與政府表現脫鈎,政府的失當與特首沒有直接關係,例如澳門政府未能兌現承諾,在2012年底完成興建1.9萬個公共房屋單位,最後運輸工務司長劉仕堯出來向公眾道歉。此外,崔世安亦有強大的忍耐力,面對批評和冷嘲熱諷亦不還擊,如公眾批評他在就任宣誓所朗誦的普通話,非常差勁,以及有網民惡搞他,以多啦A夢裏的肥仔技安來諷刺他,但他亦沒有還擊。

反過來看香港特首梁振英的情况,他亦同時面對民眾和商界既得利益者的不斷施壓,問題是他應如何面對這些批評和壓力。是否如澳門特首崔世安般,韜光養晦,還是一如以往,以疾惡如仇的態度去迎擊批評者,就如向《信報》和鍊乙錚發律師信一樣,誓保自己的名節。當然崔世安的策略並沒有為社會帶來重大的改進,只是以時間換取穩定,但是,以梁振英現時的表現,強調改善民生,卻不能穩住社會,是否能為香港變革走出一條生路,是一個大疑問。如梁振英希望能完成其任期,就必須重新思索如何面對反對的批評。又或是他並不介意能否連任,甚或不惜冒着在任內下台的風險,為着香港的未來發展,勇往直前,或許他需要向市民說清楚講明白。

有什麼輔助措施 讓民選政府順利換屆

對北京而言,梁振英的表現並不是最大的考慮,更重要的應是港澳兩個特區在換屆的時候,新政府上台往往面對民眾要求變革和既得利益者之間的矛盾,如何能找到有能之士擔任特首,既能回應市民求變的心又不會激起持份者的強烈反彈,這實是最頭痛的問題。對港澳的市民而言,或許我們需要更深入思索,民主是否真的能解決現時港澳兩個特區的管治困局,是否簡單地落實雙普選就能化解社會矛盾?就如梁振英當初民望較高,但上任後不足1年,民望之低比他的兩位前輩更甚,民意逆轉之急,或許投射將來由直選選出的特首,並不一定能化解社會矛盾,更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民望下滑,而出現管治危機。在此筆者並不是反對雙普選,而是在落實雙普選的同時,有什麼輔助措施能使民選政府能順利換屆,這實是需要我們深思的問題。

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兩華客法航偷6紅酒 乘客阻止反遭罵「別管閒事」

<轉載自2013226日 明報 中國版>
 
中國乘客在國際航班上的不文明行為接連曝光。一名法航乘客揭發,日前在巴黎飛往武漢的航班上,有兩名中國乘客偷餐車的紅酒,其他乘客出言阻止時,偷酒者卻口出狂言罵人,直到機長警告報警,事件才得以平息。

《長江日報》報道,法國艾黎歐傳媒公司總裁文菲前天在微博透露,本月22日在AF132巴黎至武漢的航班上,她身旁的旅客未經許可,私自拿走餐車裏幾瓶紅酒,「我說不能這樣,他們醉酒後竟口出狂言說我不該管閒事,不然休想離開武漢。」

機長警告報警才作罷

微博資料顯示,文菲長年在法國生活。她憶述,空姐知道後對拿酒的旅客說,不能自己拿,但可向空姐索取,每人可喝一瓶。此後,「兩名中年男子一個坐我前面23排,一個坐我左邊24排,背着服務員用一分鐘神速拿了6瓶藏在儲物袋裏。」文菲的女兒看到後還問她:「中國人怎麼能這樣?」對方反而用武漢話罵人,直到機長趕到說:「我有權叫警察帶走你們。」他們才作罷。

法航武漢辦事處負責人昨日表示,對此事還不知情,但應該屬實。事件引發不少網友共鳴。 「天天都懶」說,他坐同一航班時,也看到不少中國人拿走一兩瓶紅酒,不過很多人確實不知道機上的紅酒不准帶走。

文菲表示,國人出國輸的不是現金而是素質,種種劣迹讓同胞顏面掃地。她昨日再在微博留言稱,發微博目的是真心希望各位同胞出國文明一點,因為中國人在國際上的形象「是靠每件小事,每個人的公德心建立的」。

本月13日,首都機場荷蘭航空KL898航班也發生過中國乘客鬧事風波,6名頭等艙中國乘客遲到,起飛時又不願繫安全帶,還大罵空姐,機長只好將飛機駛回停機位,鬧事者被保安帶走。去年9月,兩名中國乘客在從蘇黎世飛往北京的瑞士航空航班上,因座椅問題大打出手,還打勸架的乘務長,飛機被迫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