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9年3月4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林泉忠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有些事情是可以做,不可以說;即使非說不可,也應找一個合適時間和地點,尤其是作為一名領導人。
日台關係是中日關係中最敏感的部分,而安保議題,又是日台關係各領域中最不得啟齒的部分,日本也向來小心翼翼、步步為營。那麼,為什麼蔡英文要在此時公開提出極度敏感的、呼籲強化台灣與日本之間在安全領域上的關係呢?
蔡英文言論碰觸中日最敏感神經
日本五大報之一的《產經新聞》於3月2日頭版頭條刊登了駐台記者對蔡英文的專訪。小英在專訪中強調台灣與日本同樣面對相同的威脅,提高安保合作的對話非常重要,也希望台日共享解放軍情報。
從蔡英文的談話要點來看,只要熟知日台關係的人,都會清楚,就內容而言其實沒有什麼新意,日台之間就安全議題的無論是間接的還是直接的、二軌的還是1.5軌的對話,早已有之。媒體紛紛稱此次是蔡首次公開提出日台安保合作,其實早在2015年蔡英文訪日時,就公開表示過台灣和日本應加強這方面的合作,呼籲日本提供台灣「軍民兩用」的設備與技術。
正因日本深知日台關係尤其是安全領域合作的「敏感度」,對此向來都是低調處理。其實不止是安全領域,包括政治與外交等可能碰觸官方交流的議題,日方一向都低調處理。2009年時任總統馬英九就曾提出「台日特別伙伴關係」的新定位,但日本官方並不作任何公開回應,彰顯日本也心知肚明,有些事情,真的可做不可說。針對此次蔡英文「超敏感」言論的內容,即使日方內部十分認同也好,相信無論是首相官邸,或是外務省,甚至是「白手套」的「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都不會公開作出任何正面的回應。
果不其然,在東京還沒開口之前,北京官媒《環球時報》隨即發文反擊,狠批蔡英文「一心要把台灣推向戰爭邊緣,就是台灣最大的亂源」,並指「媚日求榮」的小英換來的,卻是日本政府表態拒絕台灣加入由日本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議」(CPTPP)。
日台關係「極度敏感」的歷史背景
那麼,日方對台灣的態度究竟如何?從北京視角而言,為什麼日台關係那麼敏感?這恐怕得溫習一下錯綜複雜的歷史。
眾所周知,清朝在1894年爆發的甲午戰爭戰敗後,於翌年簽署了《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等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此後台灣成為日本首個殖民地,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直至1945年日本戰敗。戰後國民政府「光復台灣」,編入中華民國。然而,4年後國民政府在敗給與共產黨的內戰後,播遷至台灣,中華民國實際上只統治台灣省及福建周邊包括金門、馬祖、烏坵等沿海小島。
其時,東亞冷戰格局迅速成形,東北亞構成「美日韓台vs.蘇中朝」的對峙態勢。在此格局下,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與戰敗後恢復獨立的日本政府,於1952年簽署《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簡稱「中日和約」,北京稱之為「日台合約」)。換言之,自1949年兩岸分治後,日本選擇與台灣的中華民國恢復了邦交。此一時期,日方稱之為「日華關係時期」,直至1972年9月田中角榮訪問北京後,於29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正常化」。東京隨即與中華民國斷交,此後日本與台灣的關係,稱之為「日台關係時期」。
如上所述,正因台灣既在近代被日本殖民統治50年,又於戰後五六十年代與日本維持外交關係,既有複雜的歷史關係,又涉及兩岸敏感的「政權正統性」。因此,即便是中日建交已走過近半個世紀的歲月,北京還是對日本與台灣的關係發展極不放心。這是為什麼日台關係如此敏感的背景所在。
東京對台關係的變與不變
1972年以後的日本和台灣的關係,根據東京對北京的承諾,只能維持在「非官方的民間交流」層面。為處理日常的實務關係,日本在外務省之外,特地在東京設置「交流協會」,並設有「台北事務所」,實際上扮演著「大使館」的功能,包括代理簽證手續等,且規模不小,相等於日本駐邦交國的中等使館規模。
與北京建交後的日本,長久以來嚴格恪守承諾,將日台關係限定在「民間交流」框架內。其嚴格程度,從日本國立大學的教授要到台灣作學術交流,到了1990年代仍有一定難度,便可窺視出來。
不過話說回來,這20年來日台關係日趨緊密,卻是不爭的事實。尤其到了「極度親台派」的安倍晉三於2012年主政後,日本推出牽制中國大陸的外交安保戰略,台灣成為安倍政府首要拉攏的對象。適值那年中日之間爆發釣魚台衝突,翌年安倍破例同意與台灣簽署《日台漁業協議》。此後3年,日台關係進入蜜月期。猶記2014年馬英九出席筆者籌辦的有關釣魚台問題對話的研討會時,也直言當時台灣與日本的關係「處在台日斷交以來最佳時期」。
近年台灣日本實質關係日趨親密,有另外一個大背景,是2011年日本發生大地震及大海嘯時,台灣捐助的龐大金額高達200億日圓,比其他國家的捐獻都多,此舉感動了日本社會,使近年雙方民間交流包括地方交流,呈現了前所未有的親密境況。
蔡的選舉考量與東京的尷尬
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日台關係被視為迎來了「黃金時代」。事實上,從交流協會正名為「日台交流協會」,到赤間總務副大臣公式訪台,都可以看出安倍政府強化與台灣關係的用心。
然而,由於禁止福島等5個縣的食品進口措施遲遲無法解禁,日本與台灣包括就簽署經濟伙伴協議的談判等進一步強化雙邊關係的政策無法推動,當然也影響到最敏感的、就安全議題方面合作的摸索。
其實,如前所述,在環境困難的這兩年,基於安倍不變的外交與安保戰略,日台雙方在「非官方」形式下,就安全對話方面的摸索已經開始。然而,這些不出面的初步交流,很有可能因蔡英文的此次「爆炸性」言論,使北京更具戒心,恐怕也將導致日台之間就此敏感議題的探索,在短期內變得更難推進。相對平穩的中日台三角關係,可能因此變得更不穩定。
誠然,向來在兩岸及對外關係上謹言慎行的蔡英文,此次讓人跌破眼鏡的言論,把不該打開的潘多拉盒子給公然打開了。究其背景,恐怕是基於2020年大選及民進黨政權延續的考量。然而即便如此,也應全面論述強化雙方關係的整體政策方向,包括比較不敏感的「台日經濟一體化」,而不應該單挑最敏感的部分。
此舉讓正在正面看待中日關係「重上軌道」的安倍政府陷於多麼尷尬的境地,可想而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