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9日 星期二

一方愈是自娛自樂 另一方愈是人心離散

<轉載自2019319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邵善波 新範式基金會總裁>

剛閉幕的全國政協會議上,有「港區政協委員」以有別於任何其他人在這種莊嚴場合下的聲線、表情以及姿態,暢敘自己獨特的個人身分、經歷,並誇張地表達了對台灣像「親生兒子」一樣「回到母親懷抱」的熱切期盼、對統一台灣的熱烈支持,與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效忠。發言現場,即政協全體大會,爆發10多次掌聲,等於直接給予高度讚賞。

折射中國統戰招反感的根本原因

如此以台灣人的身分(用發言者的話說,是「一個平凡的台灣女孩」),公開高調表達個人對兩岸統一的認同和支持,自然引起廣泛關注和熱議。但民間的大多數反應,則與官方截然相反,內地人士大多意味深長地付之一笑。對網上的批評,發言者自己表示都已看到了,只不過她認為那都是「太小的事情了」,「因為我面對的……是全民14億人的熱切期望」(據《星島日報》報道)。港、台輿論和民間大多數人士對此「爆紅」的發言,用「嗤之以鼻」形容絕不為過。

官方與民間如此大的反差,折射的正是中國在海外的「統戰」工作往往效果不佳,甚至招致反感的根本原因。

在中國政治生活中最具象徵意義的全國「兩會」上發生這樣一幕,可以說是一個反面作用遠遠大於正面作用的政治示範。這樣高調的自我推介和個人表態,是能鼓勵台灣支持統一的人士,還是能說服台灣那些對統一持懷疑和反對態度的人士?相信看在絕大多數台灣民眾眼裏,這肯定代表不了他們,而只能讓他們覺得遙遠、陌生、「肉麻」和格格不入。這樣的政治示範,究竟政治價值何在?對凝聚台灣人心的意義何在?

中央領導人近年在對港工作中提倡,要以當地民眾聽得懂的語言和他們熟悉的方式做工作(大意),這應該是海外「統戰工作」的基本要求。中國大陸還在爭取台灣和平統一的努力中,要和平統一,首先是要爭取台灣民眾的廣泛認同。讓台灣經濟上不得不依靠大陸,固然能減低台獨的可能,但那只是讓對方客觀上不得已而為之;對收復離散的人心,沒有根本的作用。對台灣民眾,更應該注重的是文化上的認同和情感的凝聚。

到過台灣的人都有感觸,台灣政治雖然亂象叢生,但台灣民間與海外華人一樣,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比之中國大陸,往往更為執著。文化認同是大陸與台灣血脈相連最堅實的基礎。但讓台灣民眾驚詫莫名、視為笑料的政治表演,對統一大業不僅沒有幫助,極而言之,如果說大陸與台灣以文化統一還有一線希望的話,那麼如果再來幾次全國政協會議上這樣的「熱門新聞」,希望只會變得愈來愈渺茫,台灣人心只會愈走愈遠——因為對絕大多數台灣民眾而言,這其中所體現的,肯定不是他們所認同的文化。

自娛為先 還是產生共鳴為要?

中國大陸有關部門實在有必要三思:對台工作到底是以自娛自樂、自我感覺良好為先,還是應以讓台灣民眾產生共鳴、讓台灣社會產生認同為要?這無論如何都算不上什麼艱深的題目,答案不言自明。可以說,自娛自樂式的發言在全國政協會場中獲得的掌聲愈熱烈,大陸與台灣兩地的政治、文化認知上的差異就愈大、愈暴露無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