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9年3月16日 明報 社評>
若說今年「兩會」的特點,很多人會認為是平淡,沒有什麼驚人內容,但從另一角度看,就是較為務實。從《政府工作報告》到閉幕後總理李克強的記者會,內容都較平實低調,未再見華麗的詞藻口號,更多用數據說話,更多強調形勢的嚴峻和困難,早幾年引人矚目的人民幣匯率、外貿出口、股市等話題逐漸淡出,代之而起的是減稅、就業和實業話題,突出求穩和穩中求進的基調,令人對國情有更清醒的認識。
連續三年談失業 形勢嚴峻壓力升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是今年「兩會」的大背景,這種壓力既來自中美貿易戰和全球經濟復蘇趨緩的外部環境,亦來自中國經濟結構變化及早一階段去槓桿政策用力過猛的內部因素。在中國政治架構中,國務院是全國經濟大總管,總理是經濟政策重要主導者,是以《政府工作報告》和總理記者會的焦點並非外交,而是經濟。今年中央將經濟增長的目標定在30年來的最低區間,即6%至6.5%之間,重中之重就是保就業,就業優先政策與積極的財政政策(政府預算赤字增加0.2個百分點)、穩健的貨幣政策(定向降準等)並列,首度成為三大宏觀經濟政策之一。
從記者會的回應看,李克強對就業問題看得很重。他說,「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就業始終是一個巨大的壓力」,不管是減稅、還是降低實際利率,都是圍繞着就業,「有了就業,才會有收入,才會有社會財富的創造」。他又說,「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首先是要保就業,不許經濟滑出合理區間,就是不讓出現失業潮」。
這是李克強連續第3年在「兩會」記者會談就業問題。2017年,內地的高校畢業生達795萬,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500萬,還有去過剩產能需安置的幾十萬轉崗職工,他當時的表態是「完全有能力擴大就業,不會也不允許出現大規模群體性失業」;到2018年,高校畢業生增至820萬,近500萬中專畢業生,還有近百萬復員轉業軍人和去產能轉崗職工,李克強當時表示,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都要把就業放在心上,扛在肩上。當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把城鎮調查失業率列入預期目標;今年新增城鎮就業勞動力1500多萬,還有幾百萬新進城農民工需要就業機會,政府誓言再增加1100萬至1300萬人就業,可見就業壓力逐年遞增,形勢愈加嚴峻。
除刺激經濟的減稅降費和支持小微企業政策外,今年保就業的招數還有很多,《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對招用農村貧困人口、城鎮登記失業半年以上人員的各類企業,3年內給予定額稅費減免」;高等職業院校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報考等。
坦陳國情痛點多 穩中求進打硬仗
就業是今年政府工作重中之重,但民生的壓力不止於此。李克強昨日在記者會透露的一些數據,如2.8億農民工(內地農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5萬元人民幣)的飯碗、近2.5億60歲以上長者(其中65歲以上佔1.7億人)和上億6歲以下兒童的養老託幼、4億名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藥費報銷,都是國情的「痛點」,願意面對而非迴避這些「痛點」,是解決問題的正確取態。
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最終修訂稿中,對2019年的工作描述,在「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工作」部分,增加了「保穩定」3字,可見求穩成為今年主旋律。
要穩中求進,除了規模達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減稅降費外,政府還要擴大投資,今年將完成鐵路投資8000億元(人民幣,下同)、公路水運投資1.8萬億元,再開工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川藏鐵路規劃建設……此外,4月1日起降增值稅、5月1日起降社保費率,工商電價減10%,電訊資費減20%,取消高速公路省際收費站等,都是降低企業成本的具體招數。
一邊減費一邊增支,錢從何來?李克強的答案是「刀刃向內、壯士斷腕的改革」,即各級政府要過「緊日子」,包括中央財政要開源節流,增加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一般支出壓減5%以上、「三公」(公款出差、用車、接待)經費再壓減3%左右,長期沉澱資金一律收回等等。
今年是紀念改革開放40年之後的首場「兩會」,所以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改革」達105處之多,在最後的修訂稿中,又增加了4處,惟除國企改革首次寫入「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外,驚喜之處不多。
2019年是困難的一年,李克強提出了「打硬仗」的要求,不僅政府,民間恐怕都要有過「緊日子」的心理準備,而對與內地經濟關係日趨緊密的香港來說,在清醒認識國情世情的基礎上,各行各業亦應未雨綢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