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4日 星期日

帶路與印太 中美博弈 台海生波

<轉載自2019324 明報 社評>

兩岸領導人同時外訪,國家主席習近平歐洲之行的焦點是中國與意大利簽署「一帶一路」備忘錄,意大利成為首個加入「帶路」的七大工業國(G7)成員,這對下月將在北京開幕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台灣總統蔡英文在出訪南太平洋3國當天,登記參選,開始了競選連任之路,她向選民列舉的3項外交成就之首,就是台美上周成立的「印太民主治理諮商機制」,由美國在台協會(AIT)與台灣外交部高調舉行的聯合記者會,標誌美台關係的又一次升級。

一帶一路屢遭污名化 中方改做法柳暗花明

「一帶一路」倡議,本是中國與沿線國家推進互聯互通基建、參與全球治理的一項計劃,卻一直被西方輿論批評為擴大中國自身影響力、給沿線國家製造債務陷阱,而美國更在聯合國安理會討論阿富汗問題決議時發難,要求刪除「帶路」表述。

儘管屢被污名化,但「一帶一路」近月的發展又出現了柳暗花明之勢。去年12月,緬甸政府成立了「帶路」實施委員會,由國務資政昂山素姬親任主席;大馬總理馬哈蒂爾宣布下月將出席北京的「帶路」論壇,停建的東鐵等中資項目出現轉機;在去年選出親印政府的馬爾代夫,政府官員上周亦在中方承建的乒乓球館翻新啟用儀式上,盛讚中方的援助;菲律賓亦宣布將與「帶路」項目對接;世界銀行報告稱,「帶路」項目可給沿線國家帶來3.6%的貿易增長,對全球貿易也能產生2.4%的增幅。

西方國家加入「帶路」計劃,意大利並非首例,希臘、西班牙去年早已簽署相關備忘錄,去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訪華時,中日合辦的「第三方市場合作論壇」,也是「帶路」項目的變種。

「帶路」形勢的逆轉,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中方增加了項目透明度,注重改善當地的民生,加強對外解釋。以中巴經濟走廊為例,早期的22個項目為當地創造了數萬就業機會,提供了860萬家庭的用電。而該走廊目前的項目中,八成由中方直接投資或無償援助,只有不足20%使用中方貸款;其次,國際經濟的不景氣造成對中國投資的需求,如意大利就有意引入中資改造其港口、電力設施;最後是中方擴大了帶路項目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如與日方的第三方市場合作等靈活措施,增加了計劃可接受程度。雖然對「帶路」的質疑不會就此消失,相關的備忘錄對簽署國也無約束力,惟下月北京的高峰論壇,據稱與會國家領袖將多於首屆。

蔡英文配合印太戰略 特朗普打台灣牌制華

與「一帶一路」的經濟屬性不同,由美國主導的印度—太平洋戰略,其針對中國的政治軍事色彩明顯。不過,在中國周邊地區,除日本較為投入以外,韓國、東盟都保持距離,印度對於軍事同盟亦有所疑慮。台灣的民進黨政府則表現得十分踴躍,在外交部亞太司專設了「印太科」,推動「新南向」政策與「印太戰略」對接。去年「九合一」選舉失利以後,蔡英文政府為明年的總統選舉深耕深綠票源,對兩岸關係提出「四個必須」「三道防護網」,更提出反制「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7項綱領,態度之強硬前所未見。

上周,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長酈英傑(William Christensen)與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一同見記者,宣布設立美台「印太民主治理諮商機制」,9月在台北首次對話,美國國務院將由資深官員帶隊參加。酈英傑強調此事不應被視為挑釁中國,純屬此地無銀三百両,他是40年來首名在台灣外交部與台外長共同見記者的AIT處長,這是美台關係升級的最明顯標誌。

特朗普上台以來,打台灣牌牽制中國的意圖明顯。2017年底,《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涉及台灣內容寫於「印太區域戰略」的「軍事安全」欄目之下,強調美台「共同價值觀」和加強台灣「防禦能力」和「反遏制能力」;去年的《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直呼台灣為亞洲的「經濟、政治與安全伙伴」,首次將「六項保證」、「台灣關係法」與中美3個聯合公報並列;《2019年度國防授權法》又規定,國防部長應考慮派醫療船訪台;包括副總統彭斯、國務卿蓬佩奧等高層官員,先後多次在公開場合讚揚台灣,表態支持台灣加入「印太戰略」;據報道,特朗普將批准對台出售包括66F-16V戰機以及M1A2坦克在內的武器,規模將是「史上最大」,美台關係與軍事合作進一步升溫,必將導致台海局勢緊張升級。

今年是《台灣關係法》立法40周年,美國在「印太戰略」下如何操弄台灣牌,值得關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