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日日本《產經新聞》大幅度獨家報道對台灣蔡英文總統有關呼籲日台安保合作的訪談,頓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日、台、中方面引起極大震憾。筆者根據常年對日本與台灣關係的觀察,隨即在上周的本欄題為〈日台安保關係 不該打開的潘多拉盒子〉一文,評論蔡此舉的背景及日台關係中的敏感層面;本文則分析台灣的安全議題及日本與台灣之間「合作」的虛實。
《產經新聞》報道出來後,筆者於本月5日上午到訪該報社,並與其高層對話,討論有關報道的來龍去脈、是否事先知會日本首相官邸,以及如何評估該報道的影響等。根據該高層的說明,報社奉行獨立辦報的理念,並無事先知會官方單位。由於該報被視為與安倍晉三首相關係密切,而日本正在正面看待與北京改善關係的趨勢,時機上不會給安倍政府帶來尷尬乃至困擾嗎?該名報社高層的解讀,卻是認為此次日台「超敏感」話題的報道,並不會讓首相官邸感到難堪,反而可能「成為處理中日關係的一張新牌」。
未等日本外務省就此次報道作公開回應,中國大陸《環球時報》記者率先於本月4日向日本外務省國際報道官室求證,並稱獲得外務省「不考慮」的回覆。筆者5日晚與外務省官員餐敘,獲知日文原文使用的是現在進行式的「考えていない」,對中日對譯造詣高深的該官員,直言最接近日文原意的中文應該是「沒(有)在考慮」。
當晚,筆者將以上本月5日到訪《產經新聞》且與其高層對話,及晚上與日本官員敘舊時所證實的原文於臉書(facebook)披露,並指出「不考慮」與「沒在考慮」語意上的區別。然而,不過是日記式的數語,卻迅即在翌日《自由時報》電子版成為頭條新聞,並獲得其他媒體紛紛轉載。
根據內部了解,外務省通常對一些較常被記者詢問的問題,備有一套既定的「標準答案」,以統一外務省見解的對外表述。就涉及敏感的台灣議題,包括此次蔡英文呼籲台日安全對話,相關的官員自然也是「有備而來」。這句標準答案中直搗黃龍、直接對該問題回應的一句,筆者將之直譯成中文,即:「所謂有關日本與台灣當局就安全保障舉行對話一事,沒在考慮。」
直至3月8日,「姍姍來遲」的日本官方正式回應,終於全面公開。外務大臣河野太郎及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分別向記者表示:「日本根據1972年的日中共同聲明,與台灣之間維持非政府間的實務關係,這是日本政府的立場。我們將在此立場的基礎上作出適當的應對。」這兩名安倍政府的內閣成員不約而同的說明中,並無使用「不考慮」或「沒在考慮」的用語。顯然,日方已經留意到有關「考えていない」在中文翻譯語意上的微妙歧義,已在台灣媒體引發討論乃至爭議,乾脆避開此一表述,並順便更新更為全面完整、四平八穩的官方表述。
新的官方立場表述,既符合了東京對北京的承諾——「與台灣之間維持非政府間的實務關係」——同時並不直接否定與台北展開安全對話的可能,只闡明將「適當應對」,留下了更多的轉圜空間。
筆者以為,「與台灣維持非政府間的實務關係」與保留「與台北展開安全對話的可能性」之間,其實未必是矛盾的論述,是可以同時「適當應對」的。
誠然,自從1972年與台灣「斷交」以來,相對於美國等西方國家,日本嚴格恪守承諾,只與台灣維持在「非官方」框架下的經濟、文化、人員以及地方交流的層面,比較容易涉及官方身分的政治關係都低調處理;而最敏感的安全軍事方面的合作,更是幾乎處於空白的階段。
另一方面,40年來,由於美國《台灣關係法》的實施,相當程度提供了美國對台灣在軍事安全保障方面的需求。換言之,美國成為台灣軍事安全方面最重要的支柱。
然而,隨著中國大陸崛起對戰後美國主導的亞太區域秩序帶來的新壓力,及因兩岸力量對比愈來愈懸殊,台灣海峽能否「維持現狀」,愈來愈不明朗,因此無論是台灣還是鄰近的日本,都不約而同地意識到尋求在安全領域上合作的必要性。
重點是,有關極度敏感的「日台安全對話」,並不需要由雙方官方直接進行。其實,眾所周知,台灣與許多沒有邦交的國家進行許多疑似官方交流的活動,都是藉表面上為「民間機構」的「白手套」進行。僅就敏感的安保議題而言,日本防衛省的智庫「防衛研究所」的研究員,早已經以個人身分頻繁到台灣「學術交流」。過去台灣方面確實缺乏相應的機構,在建構與日方安全對話機制上,一直處於不得其門而入的困境。然而,去年5月,作為台灣國防部智庫的白手套——「國防安全研究院」——已經成立,日台雙方在安全對話議題上的技術障礙,已大幅度減少。
明知日台雙方檯面下已開始就安全議題「非官方」接觸與對話的蔡英文,還特意把該敏感議題搬到檯面上來講,是否能如《產經新聞》的見解一般,成為日本應對中日關係的一張新牌,另當別論。然而,對台灣或民進黨政府而言,是否可能帶來明顯的利益,還言之過早。恐怕在此之前,早已提高了北京的高度戒心與防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