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7年10月25日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國地質調查局展開重點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與上海大學合作,23日首次利用無人艇在海南三亞灣海岸帶進行綜合地質調查。繼無人機之後,內地的無人艇也快速發展,進入新領域。
新華社報道,上海大學無人艇工程研究院團隊23日利用「精海3號」和「精海虹號」無人艇,攜帶多波束測深系統、淺地層剖面儀、水下攝影機等調查設備,在三亞灣東瑁洲島的東部和北部複雜淺水區,共進行60多次調查,獲得大量地質調查數據和影像資料,調查效率顯著提升。
沿岸水淺 小船作業難
本航次技術負責人、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高級工程師溫明明表示,「海岸帶是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氣圈相互作用的交匯地帶,調查中需要海陸交接處的各類數據無縫對接。」
溫明明指出,傳統的作業方式是利用小船搭載地質調查設備和調查人員隨船或下海調查,但因沿岸水太淺,小船作業不易,造成調查人員下海的風險大且效率低,無人艇正好幫了大忙。
此次參與調查的「精海3號」長6.28公尺、寬2.86公尺、深0.9公尺,設計吃水0.43公尺,滿載重量2.6噸,續航力大於200浬。
能規劃路徑、自主導航
「精海虹號」則是上海大學「精海家族」中最新成員,艇長2.7公尺,最大航速為6節,續航力約20浬,具有路徑規劃、自主導航等功能,可完全自主完成近島礁淺水區域地形地貌的測繪及水文資訊採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