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4日 星期五

遼寧艦「效費比」高 揭海防新章

<轉載自2017714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大國博弈 撰文: 許楨 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副主席>
日前,為慶祝中國恢復行使香港主權20周年,解放軍海軍遼寧艦,連同驅、護編隊訪港。恰逢蘆溝橋事變爆發70周年,該艘艨艟巨艦東出南下,自必格外引人注目。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筆者未敢妄稱專家,卻有一些關於遼寧艦的觀察與思考,望供諸君參考;或許,我們可以更宏闊的視野,來體念遼寧艦建成、服役與形成戰鬥力,在中國建軍史的里程碑意義。
早年資源短缺 海防不張癥結
如同美艦轟開幕府末期日本的大門一樣,中國近代化的覺醒,也是始自兩次鴉片戰爭,英、法軍艦、商船,幾度自南而北的突進。而當中,香港與廣州相繼淪陷,正是一切之恥與始。自19世紀後半葉以降,海防就成為一個半世紀以來,中國防務重中之重;東南沿海是否受控、受保護,始終縈繞着中國軍政首腦之心。以此為背景,最遲至192030年代之交,中華民國海軍署,即已籌謀航母、巡洋艦、驅逐艦的營建。然而,中國現代海軍的航母夢,一發又是大半個世紀。
回首1930年代初,北伐方才成功的國民政府,進入全面抗戰前的所謂「黃金十年」;勉強而言,其實亦也不過是「鍍金十年」。其時國民經濟、尤其是輕工業、手工業,如紡織業確有發展;但重工、軍工進展極緩,中央政府的防務資金與人力,也放在反共及剿平晉、冀、桂系軍閥之上。防務繁重、產能不足、資源短缺,一直是中國海防不張、無力建造航母的障礙。即使半世紀以後,進入改革開放年代的中國,當代航母之父劉華清,最難以逾越者,始終是軍費緊張問題。
毛澤東時代 陸軍為主海軍排末
1976年為界,毛澤東時代的解放軍,仍以進行人民戰爭為主軸——陸軍作主體、空軍作掩護、核武作後盾。海軍排行最末之餘,亦師承蘇聯海軍,以「飛機——快艇——潛艇」為骨幹;大型水面戰艦,尤其是航母,並非195070年代解放軍那杯茶。
毫無疑問,相比起大陸軍主義、為全面戰爭而準備的毛氏立國建軍思想,鄧小平整個國策都望東南沿海轉向。然則,整個1980年代至90年代中台海危機之前,「軍事為經濟讓路」的思想,致使改開初期的解放軍,並未隨全國上下過上好日子。海軍預算變寬裕、戰艦建設的提速,直到90年代末才降臨。
低成本購舊艦 自行研發設備
由於資源長陷低谷,21世紀初的解放軍海軍,技術水平和戰鬥力,不止被引入美、歐先進雷達、導彈、引擎的日、台拋離,甚至連南韓也後來居上。從KDX-IKDX-III,韓國海軍按部就班完成三級國產驅逐艦;青瓦台憑藉集中投入重金,只花10餘年,就完成了戰後半世紀西方戰艦的革新之路。南韓海軍極具政治意義的「獨島號」兩棲攻擊艦,可兼作直升機航母;更超越日本海上自衞隊,一躍成為21世紀初、東亞最大水面戰艦。
廿載倏忽而過,回首2021世紀之交,相比起亞太諸對手,解放軍的困境在於——海防壓力最大、盟友少而乏力,自身預算又捉襟見肘。作為海陸複合大國,中國斷不可能永無航母;按常規之路、一步一腳印,時間與預算都不允許。面對建軍需求與手段的巨大鴻溝,劉華清上將的總體戰略是「多作準備,一步到位」;決意將解放軍「寧可人等裝備,斷無裝備等人」的精神盡展。無論何時航母預算才到位,一代又一代中國軍人與科學家,都為此而刻苦訓練、裝備自己。
在中西交好的1980年代,中國一邊觀摩英、美航母,一邊以廢鋼價錢購入澳洲退役航母。在中俄走近的90年代,再度以廢鋼價錢購入兩艘退役原蘇聯「基輔級」航母。進入21世紀初,才把握時機,從烏克蘭克里米亞船廠,又以廢鋼價錢買入「瓦良格號」大型航母半製成艦體。如此,中國海軍在沒有特殊經費支持下,透過系統測量和實地研究,全面掌控戰後美、英、俄三大系航母艦體的設計及建造特點。以一分成本,作萬年籌謀。
然而,在博採眾家所長之後,要改建「瓦良格號」又談何容易?蘇聯土崩瓦解之際,船廠治安不靖,「瓦良格號」不少貴重器材、管綫被盜賣。中國首先要修復該艦至可堪行走,再自行研發俄羅斯、烏克蘭亦無力或不願出售的戰略級設備;如今,遼寧艦上三大系統有源相控陣列雷達、起降指揮系統及攔阻索、艦載機訓練及作戰體系,全數由中國軍工企業研發成功。
有謂遼寧艦所載機——J-15飛鯊乃俄國Su-33之翻版,實亦不確;烏克蘭確曾提供了Su-33前身T-10K原型機予中方參考;然則,J-15除氣動外形,其材料、引擎、雷達、武器均大異於Su-33。另外,中國亦在陸基JJ-7教練機之上,研發出JL-9G山鷹海軍型教練機,同樣以甚低成本、在最短時間內,滿足自身需要。
「航母之父」遠謀 雙航母編隊漸成
與此同時,中國在198090年代,擇優吸收美、歐、俄海軍技術後,又發展出055級萬噸驅逐艦,以及高速大型補給艦,皆屬航母編隊必不可少的帶刀護衞及後勤大將。可以說,繼001級遼寧艦及其姊妹艦001A級後,中國第二代航母編隊的戰力,將追近美軍超級航母。
因一窮二白每被訕笑的解放軍,如何笑到最後?冷戰結束至今,已逾四分一世紀;日本海上自衞隊先後裝備大隅、日向、出雲,三級六、七艘兩棲攻擊艦及直升機航母。如今,海自仍舊在3萬噸以下輕型航母的門檻前徘徊;當中,固然有歷史、政治等外緣考慮;究其內因,始終是缺乏劉華清上將般深謀遠慮、具戰略眼光者。中國僅花百分之幾的國防預算,就憑外購之機結合自身科研體系,一舉取得6萬噸大型航母,連同兩個中隊重型多用途艦載機的戰鬥力。再加上數年之內,就取得遼寧艦改進型001A—其艦體稍作改良,即可裝載近三個J-15中隊;在2020年前後,解放軍即形成雙航母編隊。中國航母計劃效費比(效益相對費用)之高,實屬世界建軍史所僅見。
核動力化電磁化 成最後懸念
須知道,解放軍奉行「改良一代、建造一代、設計一代、預研一代」——四代並行政策。繼早前海軍節後001A下水,又有照片顯示「彈射型J-15」及「定翼預警機」試飛;說明排水量達8萬噸的002級航母,將與美軍超級航母一樣,配備彈射器與預警機。002級的瞬時突擊效率將提升數倍,其空防、海防、反潛區域,亦將延伸上千公里。
如今最後懸念,只剩中國航母何時核動力化、電磁化而已。這一切的實現,都以遼寧艦的購入與建成為轉捩點;在這一刻敬請銘記那位滿頭銀絲、戎裝半舊的共和國上將軍——劉華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