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30日 星期五

敗因是從封建和鬥爭角度看「兩制」

<轉載自2017630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劉銳紹 資深時事評論員>
香港回歸中國20周年,其中一個爭議的內容是:「一國兩制」有沒有變形、動搖和走樣?官方多次強調:沒有!但民間的反應卻不是這樣。我想,有3個角度研究「有沒有變」。
1)如果從經濟、民生、社會等角度來看,總體情况基本上是沒有變的;但隨着香港和內地不斷融合,漸變和摩擦卻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如果說「變」,其實變得更大的是內地,慢慢變得比較接近香港那一套制度——經濟愈來愈資本主義,民生的改善也愈來愈大,社會的形態(以至某些意識)也向現代化發展。所以,香港和內地在這些方面是逐步走近的,當然同時也會產生矛盾的。
2)在法律和言論自由方面,基本上也可以維持香港的模式,以及回歸前享有的程度;不過,近年來,在質的方面卻令人開始產生疑慮。更重要的是,一些背後的因素和內地的潛規則正發揮作用,以致在特定情况下,法律和言論自由的空間都出現變數,例如全國人大釋法、傳統傳媒被收編等。
3)在政治方面,不僅變得快,而且變得明顯,還向內地要求的方向變。如果官方說「不變形、不動搖、不走樣」,那麼只能說由2003年「七一大遊行」以來沒有變;但其實,從那時開始,政治方向和「兩制」的空間及內涵已慢慢在變,近年來更是大變,與上一世紀80年代的設計已大相徑庭。說得嚴重一點,可說是開「改革開放」的倒車。我對第三點的感受最深,因為1980年代我先後長駐倫敦和北京採訪,經常接觸體制內人士,聽傳達、所見所聞、公開和不公開的資料,對比之下,感到當年的構想和承諾沒有落實,而且是大大變形和走樣。
2003七一遊行後 北京想法不同了
為什麼有這樣的變化呢?我想,跟2003年「七一大遊行」之後北京的判斷很有關係。必須說明,有些人責怪「大遊行嚇怕了北京」、「香港人行動過激,反應過敏,才引致北京收緊」,但如果這些說法成立的話,那就什麼事情也不用做了。關鍵在於雙方能否像北京1980年代所說的「互諒互讓」——尤其是有公權力的一方。
其實,由1997年至2003年,北京確實按照1980年代的構想和承諾落實「一國兩制」。具體表現為:北京要求駐港機構代表不要介入香港內部事務,甚至活動也要盡量低調,或避免與特首同場,以免「搶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等有代表性的人士,不要議論香港本地事務,也不要就香港與內地事務太多發言,以免讓外界認為有「第二權力中心」。此外,左派工會較少介入涉及大財團的勞資糾紛,以免嚇怕投資者。當時能夠這樣做,皆因北京要在香港示範「一國兩制」,吸引台灣統一;此外,那時候內地對香港經濟仍有較多依賴之處。
可惜,2003年「七一大遊行」之後,北京的想法不同了。它對50萬人上街大惑不解,雖然派了大批「欽差大臣」來港研究,但由於北京從統治者的思維想問題,於是得出一連串與香港人截然不同的結論。例如,北京認為50萬人上街的一個原因是「傳媒煽風點火,火上加油」,於是他們認為要向傳媒「做工夫」,「既要鞏固自己的陣地,同時要佔領別人的陣地」,成為內部的工作指引。傳媒收購浪潮就是這樣出現的。
還有,北京認為「外國勢力介入香港事務」,必須防止甚至還擊。這種鬥爭意識愈來愈強,對一些現象的解讀愈來愈緊,於是由「反對外國勢力」逐步擴大為「反對外來勢力」,再擴大到今天的「反對外部勢力」。3個名稱只是一字之差,但內涵不同。「外國勢力」專門指外國政府,尤其是美國和英國;「外來勢力」則把台灣和海外的民運力量也包括在內。至於「外部勢力」的範圍就更寬了,包括香港和境外非政府組織、泛民及其背後勢力,以至某些意識,都涵蓋在內。這些結論掩蓋了其他事實(例如北京同時認為特區政府管治不力、經濟下滑導致各種問題總爆發、駐港機構不了解民情等)。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北京認為「以前管得少,以後要多管」。這才出現「要建立第二管治團隊」的想法和行動。
隨着台灣不相信「一國兩制」,香港與內地的摩擦漸多,尤其是政治抗拒的部分,令北京的「狐疑症」愈來愈強:即使是輕觸北京的「敏感穴位」,都可能被視為「失控」、「底線被挑戰」。於是,北京在慣性思維驅使下認為,「要把不穩定因素扼殺於萌芽狀態」,導致其行為愈來愈與「兩制」的原意不同,甚至運用中央權力來扭曲1980年代的「兩制」承諾。例如,北京今天強調「一國」高於「兩制」;「港人治港」是「愛國者的港人治港」,「各條戰線大聯盟」的內容沒有了;「高度自治」不等於「完全自治」;「50年不變」不再提了。
80年代北京對自己有信心 現反而沒有了

北京自圓其說的方法是,1980年代的「一國兩制」是構想,但今天是實際情况;而且,香港人不理解原意,所以要跟香港人說清楚。其實,說得準確一點,就是1980年代北京對自己的管控能力有信心,現在反而沒有了。還有,中央對香港的管治矛盾,實質就是封建傳統的管治模式和意識,跟包括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在內的現代文明之間的矛盾。2003年「七一大遊行」只是一個觸發點,其後每年的「七一大遊行」,都變成一個反映民意的寒暑表。但如果北京事事從鬥爭和收緊的角度看,那麼什麼活動都可能變成洪水猛獸,例如本土變成「港獨」、對外接觸變成「通敵」、進言變成「抹黑」,根本無法讓「兩制」舒展,政治上的「兩制」最後只會壽終正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