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7年6月19日 明報 要聞版>
公營房屋過去20年由採用康和式、和諧式等標準大廈設計,改為因地制宜的非標準大廈設計。房屋署副署長(發展及建築)馮宜萱表示,2000年起用作興建公屋的土地,不再是大面積平地,而是三尖八角、面積細小的土地,難以劃一採用標準大廈設計。她說,因應2003年停建居屋經驗,近年新建的公屋及居屋均採用預製組件興建,以增加靈活性,可因應市道將居屋換作公屋;而面對住戶人數減少的趨勢,新建公屋單位面積亦趨向細小化,如可供5人入住的大單位實用面積僅389呎。
採預製組件降成本 單位細小化
馮宜萱說,自2000年後,興建公屋的地段愈趨細小、「三尖八角,依山而建都有」,難再劃一採用標準大廈設計,要因地制宜,近年公屋已採取非標準大廈設計,配合使用預製組件興建構件式單位。她說,從施工角度,使用預製外牆、窗戶等組件可統一生產過程,降低建築成本及加快興建流程,同時可「炒盡」每幅土地發展潛力。
她表示,2008年起4款構件式單位設計已面世,因應近年公屋每戶人數減少,4類單位均趨向細小化,1至2人單位為152至156呎,2至3人單位為230至237呎,3至4人單位為325至334呎,以及4至5人單位為377至389呎,過往600至700呎大單位近年已減少。當中首個全採用構件式單位設計的屋邨為牛頭角下邨,於2012年落成。
居屋方面,1990年代多採用康和式或新十字形設計,每層樓由6至10個單位不等,但2014年推出首批復建的居屋,同樣採用非標準大廈設計及預製組件興建,較以往居屋清水,以及絕大多數單位都是「大門對正廁所」。
新居屋「大門對正廁所」慳位
馮宜萱表示,新十字形、康和式居屋建築成本較高,屬另一檔次樓宇,汲取2003年停建居屋的經驗後,房屋署希望新建居屋可保留靈活性,日後可因應市道,如市道轉差時可轉作公屋,故近年新居屋已不再採用康和式或新十字形設計。
她解釋單位「大門對正廁所」設計背後意念,指以往有住戶反映單位不「見使」,新設計下可用盡單位每吋空間,包括增加客廳牆壁面積,方便住戶擺設家俬或電視,甚至方便間房。她又說,隨着近年市民要求多設街舖,新建屋邨亦「還街於民」,商舖採用外向設計,方便市民逛街購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