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30日 星期五

敗因是從封建和鬥爭角度看「兩制」

<轉載自2017630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劉銳紹 資深時事評論員>
香港回歸中國20周年,其中一個爭議的內容是:「一國兩制」有沒有變形、動搖和走樣?官方多次強調:沒有!但民間的反應卻不是這樣。我想,有3個角度研究「有沒有變」。
1)如果從經濟、民生、社會等角度來看,總體情况基本上是沒有變的;但隨着香港和內地不斷融合,漸變和摩擦卻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如果說「變」,其實變得更大的是內地,慢慢變得比較接近香港那一套制度——經濟愈來愈資本主義,民生的改善也愈來愈大,社會的形態(以至某些意識)也向現代化發展。所以,香港和內地在這些方面是逐步走近的,當然同時也會產生矛盾的。
2)在法律和言論自由方面,基本上也可以維持香港的模式,以及回歸前享有的程度;不過,近年來,在質的方面卻令人開始產生疑慮。更重要的是,一些背後的因素和內地的潛規則正發揮作用,以致在特定情况下,法律和言論自由的空間都出現變數,例如全國人大釋法、傳統傳媒被收編等。
3)在政治方面,不僅變得快,而且變得明顯,還向內地要求的方向變。如果官方說「不變形、不動搖、不走樣」,那麼只能說由2003年「七一大遊行」以來沒有變;但其實,從那時開始,政治方向和「兩制」的空間及內涵已慢慢在變,近年來更是大變,與上一世紀80年代的設計已大相徑庭。說得嚴重一點,可說是開「改革開放」的倒車。我對第三點的感受最深,因為1980年代我先後長駐倫敦和北京採訪,經常接觸體制內人士,聽傳達、所見所聞、公開和不公開的資料,對比之下,感到當年的構想和承諾沒有落實,而且是大大變形和走樣。
2003七一遊行後 北京想法不同了
為什麼有這樣的變化呢?我想,跟2003年「七一大遊行」之後北京的判斷很有關係。必須說明,有些人責怪「大遊行嚇怕了北京」、「香港人行動過激,反應過敏,才引致北京收緊」,但如果這些說法成立的話,那就什麼事情也不用做了。關鍵在於雙方能否像北京1980年代所說的「互諒互讓」——尤其是有公權力的一方。
其實,由1997年至2003年,北京確實按照1980年代的構想和承諾落實「一國兩制」。具體表現為:北京要求駐港機構代表不要介入香港內部事務,甚至活動也要盡量低調,或避免與特首同場,以免「搶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等有代表性的人士,不要議論香港本地事務,也不要就香港與內地事務太多發言,以免讓外界認為有「第二權力中心」。此外,左派工會較少介入涉及大財團的勞資糾紛,以免嚇怕投資者。當時能夠這樣做,皆因北京要在香港示範「一國兩制」,吸引台灣統一;此外,那時候內地對香港經濟仍有較多依賴之處。
可惜,2003年「七一大遊行」之後,北京的想法不同了。它對50萬人上街大惑不解,雖然派了大批「欽差大臣」來港研究,但由於北京從統治者的思維想問題,於是得出一連串與香港人截然不同的結論。例如,北京認為50萬人上街的一個原因是「傳媒煽風點火,火上加油」,於是他們認為要向傳媒「做工夫」,「既要鞏固自己的陣地,同時要佔領別人的陣地」,成為內部的工作指引。傳媒收購浪潮就是這樣出現的。
還有,北京認為「外國勢力介入香港事務」,必須防止甚至還擊。這種鬥爭意識愈來愈強,對一些現象的解讀愈來愈緊,於是由「反對外國勢力」逐步擴大為「反對外來勢力」,再擴大到今天的「反對外部勢力」。3個名稱只是一字之差,但內涵不同。「外國勢力」專門指外國政府,尤其是美國和英國;「外來勢力」則把台灣和海外的民運力量也包括在內。至於「外部勢力」的範圍就更寬了,包括香港和境外非政府組織、泛民及其背後勢力,以至某些意識,都涵蓋在內。這些結論掩蓋了其他事實(例如北京同時認為特區政府管治不力、經濟下滑導致各種問題總爆發、駐港機構不了解民情等)。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北京認為「以前管得少,以後要多管」。這才出現「要建立第二管治團隊」的想法和行動。
隨着台灣不相信「一國兩制」,香港與內地的摩擦漸多,尤其是政治抗拒的部分,令北京的「狐疑症」愈來愈強:即使是輕觸北京的「敏感穴位」,都可能被視為「失控」、「底線被挑戰」。於是,北京在慣性思維驅使下認為,「要把不穩定因素扼殺於萌芽狀態」,導致其行為愈來愈與「兩制」的原意不同,甚至運用中央權力來扭曲1980年代的「兩制」承諾。例如,北京今天強調「一國」高於「兩制」;「港人治港」是「愛國者的港人治港」,「各條戰線大聯盟」的內容沒有了;「高度自治」不等於「完全自治」;「50年不變」不再提了。
80年代北京對自己有信心 現反而沒有了

北京自圓其說的方法是,1980年代的「一國兩制」是構想,但今天是實際情况;而且,香港人不理解原意,所以要跟香港人說清楚。其實,說得準確一點,就是1980年代北京對自己的管控能力有信心,現在反而沒有了。還有,中央對香港的管治矛盾,實質就是封建傳統的管治模式和意識,跟包括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在內的現代文明之間的矛盾。2003年「七一大遊行」只是一個觸發點,其後每年的「七一大遊行」,都變成一個反映民意的寒暑表。但如果北京事事從鬥爭和收緊的角度看,那麼什麼活動都可能變成洪水猛獸,例如本土變成「港獨」、對外接觸變成「通敵」、進言變成「抹黑」,根本無法讓「兩制」舒展,政治上的「兩制」最後只會壽終正寢。

增二手樓供應 新政府一大考驗

<轉載自2017630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麥萃才 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
這一屆政府任期快將屆滿,在近五年的施政下,是時候檢討這幾年的房屋政策。正如本屆政府開首之時強調,房屋政策是有關民生政策之中「重中之重」,而實在政府亦花大量氣力在房屋政策之上,這點毫無異議,亦值得表揚。
但問題是有關政策的目標達到了嗎?如果目標仍未達到,困難又在哪裏?而7月新一屆政府,又應否蕭規曹隨,定要更改一下,迎接新的挑戰呢?
市民薪金增幅 跟不上樓價
從差餉物業估價署顯示,全港所有類別私人住宅售價指數,20126月為205.1,而截至20174月,指數為327.4,那麼四年零十個月內,上升了59.63%。雖然期間政府出了多招需求管理措施去遏抑樓價,但樓價仍然上升了近六成!平均每年上升10.17%!於是有人說,如果政府沒有這些措施,樓價上升的幅度,可能要比每年10.17%還要多很多呢!但樓價每年上升10.17%,相比港人這五年的工資升幅高出很多,市民的薪金增幅根本跟不上樓價的升幅。
如果不買樓,租樓又如何?全港所有類別私人住宅各類租金指數,20126月為142.4,而截至20174月,指數為178,那麼四年零十個月內,上升了25%。平均每年上升4.73%,升幅遠比樓價升幅少。但這亦不難理解,因為租樓只有消費成分,沒有投資成分,而消費能力往往與收入掛鈎。租金的升幅與過去幾年工資增長相差不太遠。至於平均每年樓價升幅跑贏租金升幅達6.04%,原因之一,是各國央行量寬之後,游資尋找投資機會,進入樓市的結果。
如果以單位大小劃分:A類最少;E類最大。AE類期內租金升幅分別是:A29.59%B27.11%C19.08%D9.65%E-2.77%。升幅最厲害的是面積40平方米以下的A類單位,即是單位愈細,租金加幅愈高。而E類是160平方米以上的單位,租金反而錄得-2.77%的跌幅。近年發展商新建的細單位愈來愈多,單位面積愈來愈細。香港人居住面積愈來愈細,而細單位的租金升幅卻是最高!
如果以區域劃分又如何?聚焦A類單位(40平方米以下)的租值,以20174月數字與20126月數字比較,新界區A類單位升幅最勁,期內升了57.45%!與整體樓價升幅相若;九龍區升了36.4%,而香港區升幅最少,只有24.78%。如以租值(每平方米租金以港元計)來說,上述租金在20174月份數字,依次為新界296元、九龍358元、香港428元。租金升幅以新界最高、九龍次之而香港最少,原因之一,是香港及九龍區的租金基數較高,而新界區基數較低。加上近幾年新界區的樓價升幅顯著,所以租金亦出現跟着攀升的情況。說明一點,租金是沒有投資價值,一般人去租樓,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才去租,大部分人去租樓,是為了自住用途,很少人去分租(租約也未必允許)去賺錢。所以租金的升幅,通常受制於工資的升幅。
整體家庭開支 租金佔比升
期內香港人工資又有何變化?根據政府統計處的資料顯示,2012年第二季按行業主類劃分的就業人士名義平均薪金指數為116.5,而2016年第四季的指數為147.2,四年半之間上升了26.35%,亦即平均每年升5.34%。如果與上述A類細單位租金升幅比較,只有港島租金升幅與工資增幅相若,而九龍同新界租金升幅遠高於工資升幅,這意味着市民的租樓佔入息比率會增加,亦代表他們房屋開支負擔更重。這個發現,亦與綜合消費者物價指數(CCPI)的數字脗合。20126月的居民開支權數,最大的佔比是食品(28.30%)及住屋(33.04%),兩者加起來已佔家庭的開支61.34%,到了20172月,食品維持在28.02%左右,但住屋升至35%,兩者開支升至63.02%。換句話說,四年多的時間,住戶放在食品上的比重相若,但租金佔整體家庭開支比例就上升。因為CCPI,住屋只計算公屋及私樓租金,樓價是不在統計之列。而公屋租金佔住戶家庭收入,亦限制在10%以下,那麼這三成幾的平均比重,代表私樓住戶租金佔家庭收入比率遠超三成!
工資增幅與樓價比較又如何?這屆政府任期之內,平均工資每年上升5.34%;但樓價每年卻升了10.17%,明顯地工資增幅遠不及樓價升幅,令到想儲錢買樓的人士,距離目標愈拉愈遠。難怪無論想置業或租樓的市民都會怨聲載道。
這一屆政府做得最多的是需求管理措施。包括(1)特別印花稅SSD,主要針對炒家。(2)買家印花稅BSD,主要針對非本港居民及公司客。及(315%從價印花稅AVD,主要針對投資者。這種透過稅制去調控市的方式是可以了解,但應該是短期性的。特別是特區政府不是要增設這些稅制去增加政府收入,而是希望用稅款降低對物業的需求!而這個初衷是很重要的!
從經濟學觀點來看,如果能有效遏抑需求,需求曲綫向左移的話,理應成交下跌之時,樓價亦應該下跌。但事實上說明,在成交下跌之時,香港樓價卻節節上升!這點與政府的預期不同!而成交下跌,但價格上升,這反而更配合供應減少的情況!
需求管理副作用 二手供應減
物業供應為何會減少?首先我們要搞清概念,物業供應包括甚麼?簡單來說,是一手樓與二手樓的供應。而政府的關注是指新增供應,新增的供應能否滿足市民對物業的要求。但問題是這個新增供應增幅有多大?根據第四屆政府施政滙報2012201720126月未來34年一手私人住宅市場的預計供應量為65,000個,而20173月數字為96,000個,本屆政府的努力下升了48%。但就算是以96,000個新供應量,除以4年來說,每年也只是24,000個單位而已,不能完全滿足需求。
2012年全年物業成交量為81,333宗,辣招開始推出後,成交量開始下跌。之後維持5萬、6萬的水平(見圖)。2016年全年只有54,701宗成交。但這幾年間一手供應不斷增加,由之前一年幾千間升至現在萬多間,但整體物業成交卻下降。這代表了甚麼?就是一手樓成交上升,而二手樓成交卻大幅下降,這才導致整體物業成交,由20128萬多宗跌到2016年的5萬幾!
2016年私人住宅總存量為115萬間,但同年新供應量只有萬多間。兩者規模相差太遠。如果二手樓能有效地投入市場,其產生的供應量會比每年一手樓供應量會大很多!而政府需求管理措施是有副作用的,在減少需求之時,也減少了二手物業的供應。SSD就把物業捆綁三年,令到二手物業供應量減少。因為業主不想付辣稅,要待物業成交後三年才考慮把物業轉售。以每年私樓成交宗數5萬至6萬間計算,那麼在115萬間私樓存量之中,約有10多萬間二手物業會因SSD而被凍結,絕迹於市場。
15% AVD影響就更大,特別是本地投資者。以前他們或許會換貨,把舊的投資物業賣掉而買一間新的,又或者覺得價錢適合,可以先行止賺,把物業套現。但現在他們決定之時會多了番考慮,就是15% AVD!如果日後再買回投資物業,要多付15% AVD。除非預期樓價下跌15%或以上,日後買回物業的成本才比現價平。於是他們一動不如一靜。投資者的二手樓在市場供應大幅減少。
二手成交降 一手決定樓價
二手樓供應減少遠大於一手樓的增加,所以合計整體供應量才會減少。此外以前物業成交集中二手市場,所以定價權主要由二手市場決定,一手樓發展商開價也要參考市場價格。要明白,二手市場的業權分散而且數量龐大,市場接近完全競爭市場(Perfect Competition)。而一手樓市場由多間大型房地產公司所領導,為寡頭斷的市場(Oligopoly)。現在二手成交大幅下降,而一手成交上升,樓價的決定性力量由二手轉向一手。結果發展商對樓價話語權增大!一手樓價貴也可以了解,發展商為買家提供高成數按揭,辣稅回贈等也要成本,所以羊毛出自羊身上,結果要把這些反映在一手樓樓價上!所以一手樓樓價之中,也反映政府的辣招的結果!傳統經濟學會告訴大家,當商品加稅之後,價格往往會上升,供應者會盡量轉嫁稅款。價格上升多少,主要看看賣方的轉嫁能力!如果賣方的轉移能力愈大,價格就愈能反映稅款的轉移!通常必需品的轉嫁能力就最大,而房屋本身就是必需品!

如果需求管理的效用開始減退,那麼應該要從供應那邊多花努力。這是供應管理,亦即內地術語供給側管理(Supply Side Management)。要管理好不單是增加一手樓的供應,而且要想辦法把二手供應有效地增加,理順,這就要考驗新一屆政府的能力!


北韓三年內有洲際導彈?

<轉載自2017630 晴報 欄名:雷鳴天下 撰文: 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前系主任>

上周三晚上在清華大學參加一個宏觀經濟的研討會。十多年來,此研討會每季一次,從未間斷,我若不是有俗務纏身,都必定參與。每次都有多名學者、政府官員、商界領袖,甚至是來自各國的外交官,與他們交流,是一個保持對中國經濟有敏銳感覺的重要方法。事實上,每次研討會觀眾席都會逼爆,光是記者起碼也有五六十人,自由討論之風及各人關心國家發展之心,也是明顯不過。
今次討論有涉及當前世界大事,與我們同台的兩位講者都不約而同談到北朝鮮問題,他們是人民大學的國際關係專家時殷弘及一位熟悉亞洲事務的美國專家Timothy Startford。二人對北朝鮮局勢都表示十分憂慮,都認為三年內北朝鮮應可發展出洲際彈道導彈,核彈頭可直抵美國西北海岸。回來一查資料,20062009年任美國中情局局長的海頓(Michael Hayden)將軍,最近也曾發表言論,認為在特朗普任內,北朝鮮應可掌握到洲際導彈的技術。香港媒體一向視金正恩為虛張聲勢的傻人,這可能是一種誤判。
我不是外交及軍事專家,不確知三年內北朝鮮是否擁有此核震懾力,但既然這可能性存在,我們倒應問一問,假如此說屬實,現在及三年後中國及美國應做甚麼?
南北韓對峙 維持均衡
這是很頭痛的事。我相信中國及美國原本的如意算盤應是讓南北韓保持對峙,中國有北朝鮮作籌碼,既有緩衝區,又可牽制着南韓、日本與美國,維持着一種均衡。至於美國,北朝鮮雖使它頭痛,但卻可使到南韓不得不倚賴美國的防衞力量,互相敵視的兩個美國盟友,南韓與日本也因受美國制約而不用大打出手。但近年來,北朝鮮核武及飛彈的發展,使到這些算盤都不一定能夠打得響。
金正恩2011年上台後,至今已進行過83次導彈試驗,從19842010年,總的試驗也只是31次,由此可知金正恩決心之大。中美兩國既然都想維持現狀,當然不希望北朝鮮擁有此軍事力量,最理想的結果當然是勸服金正恩放棄整套計劃,但他肯嗎?早在2005年,包括美國在內的5個國家便曾答應北朝鮮,可容許其搞民用核能,對其能源提供援助,外交上承認它及經濟上援助它,美國並答應不會攻擊北朝鮮,條件是它必須放棄核計劃,但北韓的回應是繼續搞核武及導彈。2005年北朝鮮離成功之路仍遠時也不肯就範,今天擁有對美的核威懾力只有一步之遙,它絕不會放棄其計劃,中國就算在經濟上約束它,恐怕也絕不會有效。
美會否出兵 煞費思量
倘若北朝鮮真的有了洲際導彈,最受影響的應是美國。中國當然也要計算自身所要承受的風險,但根本不用等到洲際導彈的出現,北朝鮮反正也已經有能力核攻擊中國的城市了,所以洲際導彈帶來的新影響,主要是在美國,不是中國。美國面對着有洲際導彈的北朝鮮,可以有甚麼反應?金正恩賭的正是美國不能做甚麼,只有乖乖的接受北朝鮮是一核武國,從此投鼠忌器,不敢發動攻勢,金正恩也不會如薩達姆及卡特菲般送掉性命。事實恐怕也會如此,金正恩可能賭對了。
既然如此,美國有動機把北朝鮮的核武及飛彈技術扼殺於萌芽時,若蹉跎歲月,美國最終只會感到如芒在背。中國對北朝鮮的核武也一定有戒心,雖然不想美國影響力太大,但兩害取其經,應該也不會積極阻止美國先下手為強的軍事行動。但美國一樣有顧忌,這倒不是怕人指摘,反正美國發動戰爭已是家常便飯。美國要擔心的是,首爾都在北朝鮮火力範圍內,而首爾這個佔了南韓一半人口的城市有如香港一樣,根本承受不了轟炸和動亂。假若金正恩戰敗,南韓統一了全國,美國也不見得有賺。統一了的韓國再無必要倚靠美國的軍事防範北朝鮮,韓國與日本又是世仇,美國支持日本,與韓國也會有衝突。所以美國是否出兵,其實也煞費思量。
從中國的角度看,也許最好的方法便是睜一眼閉一眼,讓美國當醜人了。

2017年6月29日 星期四

陸軍阿帕奇首支作戰隊成軍

<轉載自201762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陸軍航空特戰指揮部28日舉行航空第601旅阿帕奇攻擊直升機第二作戰隊成軍典禮,由空軍司令王信龍上將蒞臨主持。

陸軍表示,阿帕奇直升機已具初始戰力,日後將持續進行換裝訓練。

王信龍宣布該作戰隊成軍令後,隨即校閱受校部隊。隨後舉行茶會,邀官兵、眷屬共同回溯成軍過程點點滴滴,場面溫馨。

航特部指出,601旅自2013年選員受訓,歷經換訓、接裝、擴訓、編成等任務,在經過2年半的換裝訓練和技術測評後,順利成軍,將使陸軍的戰鬥力再升級。

台灣總計向美採購30AH-64E阿帕奇攻擊直升機,是世界最先進機型,並與美軍同步換裝,含後勤、人員訓練總價近600億元,但因2014425日,編號808的阿帕奇墜落龍潭民宅,因此目前僅剩29架阿帕奇。

阿帕奇在歷次中東戰爭中,摧毀數以百計裝甲車的戰績,贏得「坦克殺手」美譽,配賦的長弓雷達可行360度全向的空、地搜索,並在數秒內顯示最具威脅性的16個目標,可同時發動攻擊,加以摧毀;而其先進的預警及反制系統,對各類雷射、雷達及飛彈威脅具有預警及反制能力,加上機身結構及重要組件均有強化鋼板防護,可在遭受攻擊時,大幅提高戰場存活機率。

航特部指出,能駕駛阿帕奇攻擊直升機的飛行員,絕對都是陸軍最優秀飛官,因駕駛阿帕奇必須具備優越的體適能和敏感度,而阿帕奇的諸多性能不同於其他直升機,經常讓飛行員在適應上吃盡苦頭,因此,更要投注大量時間在模擬器的訓練,直到逐漸習慣各項系統後,才能在空中順利飛行,進而在夜間及惡劣天候中作戰。

專家:用料設計落後美國

<轉載自201762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對於新驅逐艦055型下水,軍事專家黃東表示,中國055型新驅逐艦在各方面確實已把日本、韓國拋在後面,且基本上已超過美國正擬建造、同級數的第三代阿利.伯克級(Arleigh Burke class destroyer Flight III);但與美最新型驅逐艦DDG1000相差仍大;「理論上,055目前世界第二強」。

指美已開發出隱形軍艦

黃東指,從官方發佈的照片看,055仍然繼承052D某些缺點,如雷達位置太低,影響搜索。「可能係怕影響軍艦重心,但萬噸級都如此設計,其他可想而知。例如,上層建築幾乎肯定用更輕質、低燃點鋁合金。若真如此,完全違反1982年福克蘭戰爭後,世界艦艇生產主流。」由於鋁合金燃點低,導致抗損性受影響。

世界主流已由合金鋼上層建築取代鋁合金材質,但中國船用合金鋼較晚成熟,福克蘭戰爭後才首次用於053H2艦上,但當時西方已開始淘汰,90年代一線戰艦全部停用。中國同期才開始大規模生產鋁合金上層建築,現在主力艦隻幾乎都是鋁合金。

黃東認為,新驅逐艦是中國軍方設計集大成者。他指:「即使中方認為趕超過的美國伯克三型驅逐艦,人家一、二型都服役幾十年,而且已開發出有隱形功能的DDG1000,不計作戰能力,中國的軍艦設計要追上美國,為時尚早!」

首艘國產萬噸驅逐艦下水 航母帶刀護衛 戰力勝日韓

<轉載自201762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遼寧號」航母編隊即將訪港之際,中國第一艘萬噸級驅逐艦「055型」昨日下水,未來將成為解放軍航空母艦戰鬥群的「帶刀護衛」。澳門國際軍事學會會長黃東表示,「055型」已屬巡洋艦級別,是除美國的「朱姆沃爾特級」(DDG-1000)隱形驅逐艦外,全球戰鬥力最強的戰艦,在亞洲更是沒有對手。

中新社報道,「055型」首艦下水儀式昨日上午在上海江南造船公司舉行,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部長張又俠上將及海軍司令沈金龍中將、海軍政委苗華上將、國防科工局局長唐登杰、上海市長應勇等出席活動。儀式先舉行升旗禮,剪綵後再行「擲瓶禮」,隨一瓶香檳在艦艏摔碎,綵帶從兩舷噴射而出,「055型」鳴響汽笛,並在拖曳牽引下緩緩移上浮箱後下水。下一步該艦將按計劃展開設備調試、系泊航行試驗。

官方介紹指,「055型」是中國完全自主研製的新型萬噸級驅逐艦,先後突破大型艦艇總體設計、信息集成、總裝建造等一系列關鍵技術,裝備有新型防空、反導、反艦、反潛武器,具有較強的信息感知、防空反導和對海打擊能力,是「中國海軍實現戰略轉型發展的標誌性戰艦」。

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張軍社稱,「戰略轉型」是指海軍逐步實現由近海防禦型與遠海護衛型結合的轉變。萬噸級除意味艦艇的穩定性更強外,更關鍵是可以增加攜帶的導彈數量和配備的發射裝置,並能安裝使用更多包括雷達在內的大型設備,此外「055型」信息化水平更高,信息集成技術有所突破,信息感知包括偵察預警等能力都有所提高。

張軍社還指出,「055型」非常可能成為航母的「帶刀護衛」,「加入航母編隊後可以提高航母的偵察預警和自身防禦能力,對海打擊能力也會提高」。

軍事專家李傑此前在《環球時報》撰文稱,「055型」不僅探測能力有所增強,而且可以配備數量更多、尺寸更大、性能更優的垂直導彈發射單元,可大幅度增強多種攻防能力和中遠程打擊火力,也可為航母編隊提供更強大的「保駕護航」能力。

黃東對本報表示,在航母戰鬥群中,「055型」的戰鬥力僅次於航母,將作為指揮艦,起到頂梁柱作用。而其作戰能力超過日韓的「神盾艦」,在亞洲獨佔鰲頭,在全世界亦僅在美國「朱姆沃爾特級」(Zumwalt Class)之下。

黃東稱,「055型」最大科技突破在於首次使用除「朱姆沃爾特級」外最大功率綜合全電推進技術,意味預留了未來配備激光炮的技術空間,同時可以降低噪音,有利反潛和避搜索聲納。該艦還配備雙控陣雷達和最多可達128個垂直導彈發射單元,因此形成全球數一數二的戰鬥力。

黃東還說,相比於即將訪港的排水量7000噸的052D型「銀川號」驅逐艦,排水量1.23萬噸的「055型」是「上了一個台階」,令中國整體造船能力達到「介乎美國和其他國家之間」。黃東稱,有消息指中國未來將建造12艘「055型」,打造6個航母編隊,每個編隊兩艘「055型」或成標準配置,而美國的航母編隊則有一艘巡洋艦和一艘驅逐艦。



2017年6月27日 星期二

解決ISIL庫族建國 考驗華處理疆獨

<轉載自2017627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大國博弈 撰文: 凌鵾 經濟分析員>
最近沙特阿拉伯與卡塔爾的紛爭為中東火藥庫添加了新摩擦熱點,令風險更高。其實在此之外,中東還有幾個現有及潛在問題值得關注,因這很可能把大國捲入而影響全球,故有關的事態發展值得跟進及探討。
沙卡之爭 暴露兩個美國矛盾
沙卡之爭料將拖下去。卡塔爾不怕封鎖制裁且有許多朋友,主要受影響的食物供給及飛歐洲航道等問題都由伊朗解決了;一面供給食品,一面開放空域。何況卡塔爾有的是錢,有甚麼東西買不到?
另一面沙特下不了台,又不能退縮;更重要者是大國都捲入了:
(一)暴露了「兩個美國」的自相矛盾大怪事;總統特朗普支持沙特,但政府支持卡塔爾,如何收拾這個殘局將考驗美國。
(二)地區三大國各自歸邊:沙特壓卡,而伊朗、土耳其挺卡。另一大國以色列會否挺沙特或只作壁上觀?
(三)歐美特別是德美矛盾露頭。德國挺卡,外長更指摘特朗普在區內售武挑動軍備競賽不利穩定。德國要走自主之路並重新扮演大國角色,這次敢出頭發聲而不龜縮乃初試啼聲。德美各走各路令大西洋聯盟風光不再,以後類似情況料將陸續有來。
另一個近期備受關注的問題是敘利亞局勢。據俄方報道,自停火生效後,內戰基本停止,政府軍只繼續打擊伊斯蘭國(ISIL)等極端主義武裝。但如何尋求政治解決以維持長久和平才是真正難題,無此再打起來只是早晚的事。
ISIL沒土地 將變無形幽靈國度
一個新麻煩是美俄角力:美軍攻擊敘軍基地後,兩國關係轉趨緊張,最近又就美軍在伊拉克、敘利亞邊境設立基地發生摩擦:基地名為監控ISIL,但或有其他用意。敘國局勢已走到十字路口:步向和平還是重回戰鬥?何去何從,今年內或可見端倪。
還有一大問題是如何管治後ISIL地區。目前伊拉克軍隊及其支持者包括美國及伊朗等,正圍攻ISIL的都城摩蘇爾,ISIL或將覆滅,即使不滅其佔領地區也將大減,如何管治好從ISIL手上奪回的地區是個難題。最根本的一點是區內的遜尼派居民不會信任由什葉派主導的伊拉克及敘利亞政府。最初ISIL能冒起的一個因素就是能吸納薩達姆餘部,包括前官員及軍人等,在美軍攻入後他們或逃散或被逐,成為失落的一群。ISIL可滅但所反映的矛盾難解,故之後必陰魂不散,將以其他形式鬥爭下去或靜待下次機會。ISIL所衍生的極端主義幽靈已傳播各地,在英國最近發生的連番恐襲便是證明。沒有土地的ISIL將變成一個無形的幽靈國度。
3千萬庫族人 散發兩伊敘土4
最後還要十分留意一個潛在的新危機:伊拉克的庫爾德族地區將於9月公投脫伊獨立,估計將有逾9成人民支持獨立,而伊政府即使不承認也沒辦法,庫族地區實際上已在自治和擁有自己的軍隊,現時正與政府軍合作圍攻摩蘇爾,因為庫族認為這城市是他們的。到ISIL解決後,伊拉克政府與庫爾德族的矛盾便全面浮出,到時伊政府如不想打一場勝不了的高損耗硬仗,便要無奈地接受庫族獨立。
但這時問題便大了;3,000萬庫族人散發在兩伊、敘利亞及土耳其等四國,其他庫族地區必想也脫離宗主國加入新國家。敘利亞的庫族區早在內戰開始時便和平分手,敘軍撤走並放出管治權,故此區已實質獨立,故必與伊拉克庫族區合併而成為「庫爾德斯坦」。
土耳其一直有庫爾德分離運動,土軍與庫族武裝頻繁衝突,到埃爾多安上台當上土耳其總統才稍見安定。但近年矛盾再現,敘國內戰及ISIL冒起讓庫族得到更多國際支持和認可,從而日益強大而求獨的本錢更多。土軍便經常進入敘伊國境庫族區追擊武裝分子甚至長駐不走。
新國成立 中東政治版圖重組

面對新興庫族國家土耳其將有麻煩。另方面沙特樂見庫族建國,並將通過援助增加對新國度的影響力。如何處理這新國度對大國來說,也是個外交策略的考驗,中國尤須小心:庫族成功建國將對疆獨有心理上的鼓動。庫族出現還可能鼓動另一新國家誕生。伊拉克及敘利亞都將走向分裂,各自分成三塊,除庫族區離去外,敘東伊西的後ISIL遜尼派地區或將合併成一新國家,而沙特將給予大力支持:新國成立可大大伸延其影響力。顯然,中東或正面臨一次重大的政治版圖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