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6年5月23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邵宗海 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蔡英文的就職演說,與兩岸關係有關的部分,並沒有出現北京所期待她會說出的「九二共識」這4個字。但是綜觀演說全文,仔細來研讀她的前後內容邏輯,加上再比較她在當選後與就職前的相關看法,作者還是會說,蔡英文雖然沒有說出「九二共識」,但表達的用字遣詞方面,確有其善意:
雖沒說九二共識 用字遣詞有善意
一、對南海及釣魚台的立場,蔡英文說:「我依照中華民國憲法當選總統,我有責任捍衛中華民國的主權和領土;對於東海及南海問題,我們主張應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在此南海風雲時刻,北京應該樂意聽到這項論述。
二、沒有「九二共識」說法,但已隱含「九二共識」內涵。蔡英文說:「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我尊重這個歷史事實。」這段話的重點是蔡說出了「達成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已不像過去只單說「歷史事實」。不過對「歷史事實」,也只有「尊重」,而沒有說「接受」。
三、兩岸今後的接觸與談判,新政府仍將秉持一個沒能說出口「一中原則」來推動。譬如蔡英文說:「在這個既有的事實與政治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這裏所提到的憲法與法律,兩岸之間不僅不是「國與國的關係」,而且也只有一個國家,那就是中華民國,是典型的「一中原則」台灣版。
不過,演講全文中,蔡英文提到新政府對台灣所面臨的挑戰,將「誠實面對」,並「解決問題」。但兩岸之間的問題,只用了「和平的積極溝通者」一詞就帶過。不像對其他問題,如年金改革、如完成台灣轉型正義調查報告書、如召開司法國是會議,都有設定時限。
另外,蔡英文在演講全文中,也仍有部分的自我矛盾看法,以及藏有北京可能會有隱憂的「分離意識」。譬如說,她雖然一直強調尋求依循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卻仍無意間提出自己是新國家的認知:「1996年台灣第一次總統直選,到今天剛好20年。」蔡並說「過去20年……我們成功渡過了許多新興民主國家必須面對的難關。」
疏忽了必須警惕的一些認知
最後,是蔡英文與她團隊在摒除「九二共識」之前,真的疏忽了他們應該必須有所警惕的一些認知:
第一,依北京過去慣例來看,中共領導人曾經說過的話,或特別提及的用詞,甚至於這項用詞已載入中共黨的重要文件,一定有它的用意與存在的價值,而且它是不會輕易被更動。最主要的是,這些用詞一旦要被消除或變更,試想領導人會怎麼來說服他內部已經相信這早是真理的官僚體制及跟隨民意?更重要的是,習近平在去年及今年已多次提醒要台灣列入「九二共識」,蔡英文的拒絕,叫習近平將如何平順的走下台階?
第二,兩岸之間一些用詞的問題,特別對北京來說,把它定調為兩岸政治互信的基礎,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敲定的,可能需要很漫長時間的過程。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告一段落時,事實上當時會談的事實,的確是沒有產生任何共識結果,而且還存在着彼此各說各話的現象。稍後之所以有一點共識,即所謂「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還是事後海基海協兩會的書信往來才建立起來的,這是導致1993年「辜汪會談」能舉行的關鍵。
但是,北京並沒有在之後立即接受這樣的會談及事後協商的結果。所以,1993年發布的《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再度重申「一個中國原則」及其政治意涵。
直至2005年連戰訪問大陸,在與胡錦濤簽署的「5點願景」中才有提及。正式認定「九二共識」是兩岸當局之間的政治互信基礎,應是2008年胡錦濤與美國總統布殊的一通電話,以及兩岸當局正式啓動恢復兩會之間的事務性會談時。
這樣的一個互信基礎的建立過程,自1992年到2008年,整整走了近16年。而蔡英文5.20演講只提到「尊重這個歷史事實」,即使有善意,可能也需北京要走一段時間後,才能消化其中含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